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与双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55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行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作为组,29例行双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作为双组,通过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程度、骨髓泥分布渗透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照射次数。结果两组手术顺利完成,组再手术时间(29.5±2.84)min和术中X线曝光次数(9.46±0.76)次少于双组的(49.7±1.03)min、(19.51±0.6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量、注入骨水泥量及术后24h视觉模拟评分(VAS)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治疗OVCF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均达到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前者在手术时间、安全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对于压缩程度重、术中骨水泥弥散充盈不佳的病例则应选择后者。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目的比较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骨质疏松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PKP,其中入路16例,双入路16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差异。结果入路组与双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0.1±10.0min、55.3±12.6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0,P〈0.001)。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生骨水泥漏至椎体两、椎间盘、椎管、椎体周围静脉丛,未出现患者神经症状加重、瘫痪等临床并发症。术后6个月,入路组脊柱后凸Cobb角为4.8±0.5°、显著小于双组8.3±0.8°(t=-14.840,P〈0.001),且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路组与双入路组VAS评分分别为2.2±0.3分、2.4±0.3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886,P=0.069),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入路组与双入路组ADL评分分别为87.6±2.7分、88.0±3.8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0.343,P=0.734)。术后6个月,组与双组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17.6±1.5mm、8.0±1.7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06,P=0.486)。结论与双入路PKP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具有快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等优点;双入路在维持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方面更有优势,但入路手术时间短,操作过程简单,手术费用少。

  • 标签: 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清扫对中央区淋巴结的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6例,回顾分析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包膜侵犯、年龄及肿瘤有无完整包膜与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无相关.术后定期行颈部超声检查,跟踪是否颈部淋巴结转移.结果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平均右侧3枚/例、左侧4枚/例,其中83例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4.62%.其中有2例近峡部肿瘤发生对转移,同无转移,转移率为1.08%.其中同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为43.55%(81/186),对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11.83%(22/186)(见附表1).年龄、肿瘤有无浸润包膜、肿瘤包膜是否完整、肿瘤的位置及肿瘤大小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2.15%(4/186),71例(38.17%)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血甲状旁腺PTH低于参考值下限,69例治疗后恢复正常.2例发生永久甲状旁腺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当年龄≥45岁,肿瘤已侵犯甲状腺被膜,肿瘤位置在近峡部及下极时,肿瘤最大径≥0.5cm时)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单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意义并安全可行.反之,为预防术后并发症及部分患者对术后内分泌抑制治疗依从差的情况发生,可行患叶+峡部及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关键词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淋巴结清扫术中图分类号R73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18-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球囊、双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8例OVCF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比较球囊扩张PKP(PKP组)和球囊双扩张PKP(双PKP组)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X线曝光次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前缘高度恢复值、中央高度恢复值、视觉模拟数字法评分(VAS)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KP和双PKP治疗OVCF的疗效相当,但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注入量和X线曝光次数方面,PKP治疗更具优势。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采取患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治疗,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差异,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取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41例,采取患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75.61%,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8%,对照组为19.51%,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甲状腺结节患者采取患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治疗疗效可靠,安全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甲状腺 峡部 结节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屈曲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小关节绞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收治的3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急诊组(采用前路屈曲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4~63岁。牵引组(采用头颅牵引复位联合二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0~6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所有患者随访26~40个月。急诊组住院时间为(7.2±1.2)d,较牵引组(10.9±1.2)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24个月ASIA分级改善情况、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椎间隙均骨融合。结论一期前路屈曲弯旋转复位手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区别,但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椎关节突关节 脱位 颈椎 屈曲侧弯旋转复位 牵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双锁定钛板和锁定钛板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与研究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锁定钛板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双锁定钛板方式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膝关节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5个月研究组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双锁定钛板内固定方式治疗安全高,术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恢复情况更具有优越

  • 标签: 双侧锁定钛板 单侧锁定钛板 股骨远端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腰椎间盘偏型突出致腰腿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硬膜外侧隐窝注射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特定时段内我院接诊的200例由于腰椎间盘偏型突出致腰腿痛患者,按一定比例分为2组,给予骶管注射治疗的为对照组,实施硬膜外侧隐窝注射治疗的为观察组;对比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为90.0%,观察组为97.0%;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下肢放射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0%,对照组高达12.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偏型突出致腰腿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硬膜外侧隐窝注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硬膜外侧隐窝注射 腰椎间盘偏侧型突出 单侧腰腿痛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组和双组,组采用PKP治疗,双组采用双PKP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水泥灌注量、疼痛评分、ODI指数和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结果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组,出血量少于双组,透视次数少于双组,骨水泥的填充量也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1d、6月的疼痛评分、ODI指数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术前、术后1d、6月两组疼痛评分、ODI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治疗后1d、6月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和双PKP治疗OVCF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PKP可减少治疗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接触,有一定优势,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25-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传统开放减压术与开窗潜行减压术用于治疗双腰椎管狭窄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2020年1月,纳入80名患者,患者表现为双腰椎管狭窄,按照治疗术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一组为观察组(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n=40),另一组为对照组(传统开放减压术治疗,n=40),比较不同治疗术式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在手术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上,指标值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双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开窗潜行减压术具有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势,方案值得推荐。

  • 标签: 传统开放减压术 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术 双侧腰椎管狭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同期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1月-2021年1月接诊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至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对照组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同期双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VAS评分、WOMA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引流量、红细胞压积、3d内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 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骨关节炎 HSS评分 膝关节活动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取内镜下经入路行双椎管减压治疗的效果与对手术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确诊的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收治时间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通过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4例,常规后路开窗减压术,观察组:34例,内镜下经入路行双椎管减压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功能障碍情况、综合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ODI评分小于对照组,上述相关数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与对照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取内镜下经入路行双椎管减压治疗,具有微创治疗优势,并可改善患者术后功能障碍,保证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 标签: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内镜治疗 单侧入路 双侧椎管减压 功能障碍
  • 简介:1.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深圳518110;2.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深圳518110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2013年科技创新基金资助课题作者简介熊章盛,男,出生年月1980-7;学历本科,主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方面研究.摘要目的比较、双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外伤弥漫脑肿胀伴颅内血肿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6年2月~2012年3月因创伤性急性弥漫脑肿胀伴颅内血肿急诊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23例、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20例.比较两者在CT分级、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OutcomeScale,GOS)的区别.结果根据LiuCT分级,双组患者术后中脑及环池受压缓解率明显优于组;术中出现恶性脑膨出及术后出现骨窗疝伴脑梗塞方面低于组;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GOS预后分级,双组恢复良好率(47.82%)明显高于组(15.0%);双组死亡率(4.34%)明显低于组(35.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在治疗创伤性急性弥漫脑肿胀伴颅内血肿方面具有显著优越,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该疾病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关键词颅脑损伤;外伤弥漫脑肿胀;颅内血肿;标准大骨瓣减压;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同龄非唇腭裂正常儿童比较,研究替牙期骨Ⅲ类完全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上下颌不同位点口周力的特征。方法选取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为UCLP组;同龄正常儿童21例(男14例,女7例)为对照组。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测量每个研究对象息止位时双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腭龈缘的口周力。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UCLP组上颌口周力裂大于非裂(P<0.05),下颌口周力两无差异(P>0.05)。2. UCLP组上颌口周力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颌唇颊的口周力均在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最大,在中切牙区最小。3. UCLP组下颌唇颊口周力小于对照组(P<0.01),下颌中切牙舌区UCLP组大于对照组(P<0.05)。4. UCLP组上颌牙弓内外口周力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下颌差值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替牙期骨Ⅲ类UCLP患者口周力较同龄非唇腭裂正常儿童存在异常。

  • 标签: 口周力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替牙期 息止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旁)腺疾病外科诊疗中心行甲状腺全切+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17例患者,男性87例,女性230例,年龄(41.4±12.1)岁(范围:16~75岁),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采用χ²检验因素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有气管前淋巴结、喉前淋巴结、患中央区淋巴结及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116、69、269、181例,跳跃转移者16例。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肿瘤最大径、被膜受侵、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及患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性(rs=0.162,P=0.004)、肿瘤最大径>10 mm(rs=0.184,P=0.001)、被膜受侵(rs=0.135,P=0.016)、气管前淋巴结转移(rs=0.394,P<0.01)、喉前淋巴结转移(rs=0.272,P<0.01)及患中央区淋巴结转移(rs=0.203,P<0.01)是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患区淋巴结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如存在男性、肿瘤最大径>10 mm、被膜受侵、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或患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中央区淋巴结存在转移的可能较高,可考虑行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颈淋巴结清扫术 肿瘤转移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采取与双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2017年6月我院经诊断确诊为OVCF的患者58例纳为本次参研的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前者行穿刺治疗;后者行双穿刺。治疗后统计对比两组疗效的优劣。结果实验组疗效(96.6%)高于参照组(79.3%),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VCF患者行双穿刺的效果优于穿刺,患者治疗的效果可观,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 标签: 压缩性骨折 单侧穿刺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利用肌肉功能磁共振成像(MuscleFunctionalMRI,mfMRI)定量记录受试者咀嚼口香糖后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的活动,对比不同性别受试者咀嚼肌活动后mfMRI图像T2值变化有无统计学意义。方法:选取16名(男、女各8名)健康志愿者按性别分组,分别在咀嚼口香糖前、持续咀嚼5min后行咀嚼肌区轴位mfMRI扫描,观察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平均质子横向弛豫时间(T2)的变化,利用Image-ProPlus6.0软件测量各咀嚼肌及相应脑脊液平均灰度值,求得咀嚼肌及相应脑脊液平均灰度值的比值,用比值进行两组间及肌肉咀嚼前后t检验,α=0.05。结果:男性组与女性组各组咀嚼肌在咀嚼口香糖前后平均灰度值比值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咀嚼后同咬肌的活动最强,其次是同侧翼内肌、对侧翼外肌和对咬肌。结论:根据本实验结果证实了同咬肌、同侧翼内肌、对侧翼外肌在咀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性别对咀嚼后咀嚼肌T2值变化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咀嚼肌 咀嚼 性别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突发性聋患者内耳MRI序列的信号特点,探讨各序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52例突发性聋患者内耳MRI,均可发现迷路信号异常,其中平扫17例、平扫+增强扫描35例,扫描序列包括平扫T1WI、增强T1WI、平扫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3D-FLAIR)及增强延迟3D-FLAIR序列。分析各序列患迷路的信号特点并判断迷路受累的部位;对各序列检出迷路异常信号的能力进行评分。分别采用Friedman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平扫及增强患者中不同序列显示迷路高信号能力的主观评分;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迷路受累部位与听力、耳鸣及眩晕症状恢复与否的关系。结果52例(100%,52/52)患者患T1WI迷路显示高信号,T2WI显示更高信号8例(15.4%,8/52)、低信号3例(5.8%,3/52)。增强T1WI显示患高信号35例(100%,35/35),其中27例(77.1%,27/35)见病变强化。52例(100%,52/52)患迷路于3D-FLAIR(平扫17例,增强35例)序列上均显示明显高信号。平扫T1WI、增强T1WI、平扫3D-FLAIR及增强3D-FLAIR显示迷路高信号能力的主观评分分别为2(2,2)、3(2,3)、3(3,4)及4(4,4)分。增强患者中平扫T1WI、增强T1WI及增强3D-FLAIR的主观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4.528,P<0.001),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均<0.05)。患者平扫3D-FLAIR评分高于平扫T1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9,P<0.001)。3D-FLAIR图像显示后、上半规管壶腹部显著高信号27例(51.9%,27/52),在听力恢复与否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T1WI及3D-FLAIR均可有效发现迷路高信号,但后者较前者显示能力好,尤其是延迟增强3D-FLAIR序列,半规管壶腹部明显高信号为听力无恢复的特征指标。

  • 标签: 内耳 听觉丧失,突发性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