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下肢静脉超声的临床诊断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诊治下肢静脉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检查其是否有血栓;然后观察其血管的内径,血栓的位置,大小以及回声,管腔里面的血流情况;治疗之后随访超声血管的再通情况。结果84例下肢静脉患者中有35例病变累及单只血管,在出院的时候,痊愈的患者有31例,其管腔完全再通,剩余的4例通过后期随访再通。累及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有53例,他们在出院之前进行超声复查,发现其血管变细,管腔只有部分再通,症状有所缓解;患者出院一年之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并发对侧下肢静脉的有4例,病情反复出现的有8例,剩下患者的症状都有良好的好转现象。结论通过超声检查下肢静脉具有直观,准确,无创,可重复等特点,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患者的病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在已经成为了临床中诊断下肢静脉中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方法,值得广泛推广与临床应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超声 临床诊断 临床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22例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1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61例为研究组给予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下肢静脉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手术后患者经预防性护理干预,降低了下肢静脉发生几率,满足了其护理需求,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试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接收并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7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加强对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下肢静脉发生率、总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骨科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可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科患者 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压力抗栓泵预防颅脑损伤术后下肢静脉(DVT)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科行颅脑损伤术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压力抗栓泵进行抗栓治疗。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和颅内压力的差异。结果研究组DVT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26.47%(P〈0.05);两组治疗后颅内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后使用压力抗栓泵进行辅助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DVT发生率,且不影响患者的颅内压力。

  • 标签: 颅脑损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 压力抗栓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创伤外科骨折患者下肢静脉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外科2014年l1-2016年6月住院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静脉形成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下肢静脉形成明显低于观察组,住院天数减少,且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创伤外科骨折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 标签: 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索护理干预在行颅脑手术治疗后昏迷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并观察其在预防患者双下肢静脉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8月间我院接诊的行颅脑手术治疗后昏迷的20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包含100例患者。对照组10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100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下肢肿胀、肺栓塞、下肢静脉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下肢肿胀、下肢静脉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颅脑手术治疗后昏迷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术后下肢静脉患者70例参与研究,分析防治术后静脉的有效护理方法。结果术后2例发生静脉,及时溶栓处理后恢复。结论做好骨科术后下肢静脉患者术后的护理工作,能够降低静脉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显像与B-Flow技术在下肢静脉病变的诊断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在诊断中应用超声显像与B-Flow技术,观察其血栓情况。结果本组118例患者,确诊率100.00%(118/118),双下肢血栓8例、单下肢血栓110例,急性下肢静脉90例、慢性下肢静脉28例,研究组的股静脉与腘静脉内径值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本组患者中59例血管呈无回声,29例呈自发显影,10例呈实质性低回声,20例呈稍强回声。结论在诊断下肢静脉病变时应用超声显像与B-Flow技术,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并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显像技术 B-Flow 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62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1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效果。结果经过分析,(1)观察组患者术后共发生下肢静脉2例(6.5%),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8例(25.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髋关节疼痛改善28人(90.3%),对照组患者疼痛改善21人(67.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病率,巩固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护理干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气压泵(IPC)联合置管溶栓术(CDT)治疗亚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共84例亚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CDT组)和实验组[CDT加用间隙性气压泵组,CDT/IPC组)],各42例,两组均先给予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CDT。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时长、术后症状改善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CDT/IPC组与单纯CDT组相比,溶栓时长明显降低[(62.14±13.97)小时vs(73.85±13.89)小时,P<0.05],术后症状改善率提高[95.24%vs78.57%,P<0.05]。CDT/IPC组与单纯CDT组的血栓溶解率分别为52.38%和45.23%,术后6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21.43%,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C联合CDT治疗亚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溶栓时长,并改善症状。

  • 标签: 气压泵 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置管溶栓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预防子宫肌瘤术后下肢静脉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子宫肌瘤术的23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15)和观察组(n=115),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按摩,观察组予以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均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4.678,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91.5±2.4)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96.8±2.7)分,组间比较,t=8.609,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用于预防子宫肌瘤术后下肢静脉的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预防 子宫肌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8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结论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的形成,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护理干预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