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3
/ 2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林永香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摘 要】在课改形势下,本文主要是以初中教学为探讨载体,谈谈朗读课上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素养。

【关键词】初中教学 朗读课 有感情

朗读,是一种发声的读书方式,是学习语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获得更深理解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感情地朗读,是将文本和作者,学生三者融为一体,更好地解读文本,学会与作者共情,丰富学生思想情感,提高朗读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重视朗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农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也是我们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一篇好文,如何打动人,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了学生与读者的情感相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这种情感互通的外在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之一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施教者,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

一、感悟内容,把握情感

什么是“感情”?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或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课文中的文学作品,主要特点是形象性和情感性。作者通过描绘意境、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因此,朗读一篇课文,首先我们就要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感悟。感悟内容,才能容易把握情感,才可以将文字更好地有感情地用声音表达出来。所以,在确定上一篇朗读课之前,我都会先上一篇常规的语文课,让学生先理解好课文内容,把握好文章基调,这样在朗读课上学生对朗读什么,为什么而朗读已有了一个整体把握。深刻的理解,才有出彩的朗读。如《春》这篇课文,意境优美,很适合朗读教学。在上朗读课之前的常规课上,我们分析了朱自清先生笔下描绘的几个充满春意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春天带来的那种喜悦。细细解读了文中描写美景有哪些,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常规课上把握好作者的感情,朗读课上学生才能将这种作者的感情化为自己的感情,将字里行间体现的春天的新鲜、美丽、欢快和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得淋漓尽致。事实上,朗读课上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品读五个特写镜头时,不同方式的朗读尽显春草的柔嫩,春花的活泼,春风的柔和,春雨的细腻,迎春人的喜悦。

二、感知形象,共通情感

不同题材的文章,作者所赋予的形象也各有不同,不同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有所区别。譬如写人物的课文,孩子的语气是天真的、活泼的,成人的话语是深沉的。学生在朗读前就要把握好文章的形象,揣摩出人物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联系生活实际最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金色花》是以孩童的角度而写的,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朗读中,学生把握了整体内容,理解了这是母子情的课文,容易将自己化身为书中的那个调皮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温馨相处画面在脑中回旋,就容易读好文中的母子对话。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不同的孩子,结合自己与母亲对话的特点,将这组对话表现得各有特色。既有女声演绎的温柔的妈妈和乖巧又调皮的女孩子,也有男声传达出的严厉妈妈和调皮捣蛋的男孩子。这些都是在朗读课上所允许的差别性。“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教师不必过于纠结学生是不是真的朗读出我们要的那种绝对效果,学生在结合自身实际和作者塑造的形象中所激发的灵感是最好的课堂体现,就是朗读课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训练,揣摩情感

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想达到朗读充满情感的目标,离不开学生的多次练习,不断揣摩文本和作者的情感。情感的调动和揣摩,容易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对理解文本内容也有帮助。那么该如何训练呢?我认为首先就是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在学生联系朗读过程中不断指正学生要注意的地方,如何调动情感,掌握速度,把握好轻重音等。也就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好朗读技巧和要领,才能读出有感情的效果。

四、角色朗读,体验情感

在朗读课上,学生更容易把握好角色文本,因此在朗读课上可以先从角色文本开始,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皇帝的新装》角色较多,人物特点各不相同,学生比较感兴趣,在朗读课上纷纷举手尝试朗读,课堂非常活跃。学生进入了角色,结合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朗读,体验不同人物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外化出来。骗子、官员和孩子的语气,学生模仿得各有特色,朗读过程中加深了课文的理解。这样分角色的朗读,既提高了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又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尽量多地对这种角色文本进行朗读课教学,增加语文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朗读也是如此,没有兴趣作支撑,学生也不会主动去克服朗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因此,我们可以多从文本里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角色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语文的枯燥偏见,是学生语文基础差的原因之一。进行朗读教学,增加了语文课堂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有感情地朗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验,朗读课能发挥真正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