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唐腾清

重庆市开州区义和镇中心小学 405429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情境教学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间参与“情境、活动、体验、探究”的互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就成为教师备课、上课成败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引言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参与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思考。

1.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一开始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是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秘。

2.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游戏情境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疑惑、感悟、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学好数学。

例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课刚一开始,她便别开生面地向全班提出:“咱们分两组来做拍球比赛好吗?”孩子们自然喜出望外。“怎么比?”眼看每人都来拍球时间来不及,大家提议“选代表”,于是每组派4人(这蕴涵着统计中的“抽样”),并当场根据每一代表拍球个数作了统计。不一会儿,甲组发现本组拍球总数超过了乙组,高兴地欢呼起来。此时,吴老师自告奋勇也参加比赛,并把她的拍球数加入乙组之中,顿时乙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道:“这不公平!”(甲组4人,乙组5人)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甲组也再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孩子站起来用手比画着说:“把每组几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了“平均数”,随即与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种创造性的教学,使学生能真正感悟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3.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已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

原因。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取材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接近孩子的真实生活情境。

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真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小与数学的心理距离,从而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要整体考虑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等方面,以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1]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入:

①出示古诗《梅花》(作者:王安石),让学生一起读一读。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②理解“数枝”的含义。

师:古诗中“数枝”你知道是指几枝梅花吗?梅花的枝数有没有确定?

③引入课题。

师:语文中,当梅花的枝数不能确定的时候,可以用“数枝梅”来表示,在数学里,一个数不能确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今天我们这节读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古诗文入手,让学生在读一读中体会到当一个数字不确定时,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的设计既巧妙,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为学生所接受。当然,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特别明确,情境的创设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我们所说的生活情境就是把“生活数学”课堂化。

4.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认知冲突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上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彩球的颜色,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5.创设互相交流的合作情境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地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获得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遵循这样的理念,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设计了大量合作和交流的内容,如让学生合作完成比长短、比高矮的活动,共同探讨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特征,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交流自己分类的标准和分的结果等[1]

当然,我们都明白:情景创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从学生发展的内需出发,要真实、有效。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创设,无论多么花哨,都是多余的。

结语

总之,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答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钱守旺.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 2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