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校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薄弱学校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思考

郑全江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摘要】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没有文化或者缺乏文化的学校,必然是缺少竞争力的学校,必然在学校竞争中淘汰出局。薄弱学校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

主要包扣培养教师团队精神,激起教师合作意识培育学校学习氛围,发挥教师合作潜能建立学习团队,搭建教师合作平台开展多种教师合作互助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薄弱学校  教师合作  文化

2006 年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薄弱学校的改造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对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更为迫切。

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没有文化或者缺乏文化的学校,必然是缺少竞争力的学校,必然在学校竞争中淘汰出局。一所学校从普通学校晋升到优质学校,其实就是学校文化形成、发展和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当今,在大中城市中,资源缺少型的薄弱学校基本已经消失,薄弱学校更缺一种先进的文化的引导,以至于难以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量。同时,也将影响到学校内部教师的选择行为。教师流失,正是薄弱学校文化缺失的现实反观。薄弱学校文化缺失,学校无法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各行其是,无法把教师团结在学校的周围,无法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教师终日处于对学校即若即离,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常的教学,一旦有新的机遇,就会离开,即教师流失。

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日本著名学者佐藤认为:“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的职业意识与自我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感受教师的规范意识与价值观、思考、感悟和行动的方式等,即教师们所特有的规范性的文化”[1]。教师文化规范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一种隐性的行为准则,对教师的行为起着一种制约与导向的作用。

基于薄弱学校文化与教师流失的调查分析,本文所要构建的教师文化是以教师的教学和发展需要为基础,以教师自主和自愿为前提的自然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旨在促进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不断与同事互相观摩学习,互相帮助,一起交流分享各自在教学工作中的心得和专长,促进教师的发展,也推动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在薄弱学校教师合作文化意识普遍不强,教师在学校里很少与同事谈论自己教学的班级和教学,都普遍存在个人主义心理,通常孤立地以用以往自己的教学经验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如果求助于其他教师,就感觉到自己的无能。虽然大多数的薄弱学校有“师徒制”(经验丰富的教师带新入职教师)、“教研组活动”、“公开课”等一些看起来是教师合作的活动,但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让教师形成自发、自愿、自主的合作意识。因此,构建薄弱学校合作的教师文化以稳定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教师团队精神,激起教师合作意识

薄弱学校最显著特征是教师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的合作文化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这样才能使教师有自主意识去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学校中教师所处的基本环境就是由教师组成的群体,它对组织、对个人心理与行为都有深刻的影响。教师群体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群体成员的心理平衡,有效地发挥组织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效益。首先,建立教师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能够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提供动力,让团队成员愿意为它贡献力量。其次,增强教师之间的诚信,团队成员之间只有互相信任,彼此尊重各自的特点,相信各自的品格和工作能力,才能有效地沟通和协作,才能愿意与别人自由的分享观点和信息。最后,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团结的氛围,使教师能在组织中互相合作,有效地工作。团队精神能使团队内部上下一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充分发挥教师合作的潜能,让每位教师都能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培育学校学习氛围,发挥教师合作潜能

教师合作潜能的开发需要一个温暖的、可信赖的、相互学习的学校氛围。在相互信任、支持的学习坏境里,教师才可能以积极的心态并且自愿发展,促进教学效能的提升,真正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随着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教师更要面对高度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更需要教师应以开放、分享和彼此支持的态度走出教室,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和困难。通过彼此交流,共享以及讨论多种合作方式,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培育适宜的学习氛围,适时适地的开展学校实效学习,能够让教师在学习氛围中,形成共同的学习意识,激发起教师合作意识,发挥教师合作潜能,教师才可能从自身的内在动力出发,为自身的专业成长而努力。

三、建立学习团队,搭建教师合作平台

拉尔夫斯泰西教授提出,新知识与新变革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类的相互交流与关系之中:“知识永远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关系性的过程;因此它不可能只是存在于一个个体的大脑中,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以提取、可以分享的组织资产。”“一个组织的未来将永远构筑于其成员在执行各项任务使命时所进行的对话交流之中”

[2]。建立学习团体,可以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增强教师与所在组织的一体感。在建立学习团体过程中,表达和交流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话,彼此分享观点,互相学习,参与知识的生产、切磋、建构和升华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团队中,应该让教师感受并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合作学习团体的形式和方式是多样化的,例如实行集体备课,往往以学校教研组的形式开展。学校规定每个教研组,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开展不同年级、同个科目任教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这样不仅有利于协调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又能帮助解决教师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了解教学任务,为教师合作日常化提供可能。同时,也可以采用学术沙龙、读书会等,学校为这些团体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使教师充分感受到团队学习的乐趣,意识到合作互助的可贵,并迁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去。

四、开展多种教师合作互助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每所学校的教师呈现出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开展多种教师互助形式活动,能使教师相互启发、补充、形成思维碰撞,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由于教师的平时工作繁忙,不断地解决来自教学和学生上的突发事件,由此会导致他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往往缺少时间考虑他们在做什么或者计划做什么。合作互助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与其他方面进行交流的平台。例如教学观摩型的教师合作学习,教师必须通过互相教学观摩与同事交换意见,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相互学习的意识,找出教师想要做的事和正在做的事之间的差异,获得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和支持,进而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采取针对性的变革行动,以适应教师之间彼此学习和合作,才能够形成新的教师文化氛围,以适应教师不断专业发展的需要。

[1]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3-254.

[2][加拿大]迈克尔·富尔.变革的力量—深度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0.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改专项课题《教育均衡视野下支援薄弱学校教育实践研究》(立项编号:Fjjgzx21-0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