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分层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分层设计

宋思洋

天津市河西区海河博爱学校  300202

摘要:新时期教育改革下双减政策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分层设计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文章对“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作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分层设计策略。

关键字:双减政策;初中数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

引言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理念在教学实践层面的体现。所谓分层教学,是指以因材施教的理念为指引,以学生的学习差异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教学方式。现有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实施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得,由此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因此,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接着依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应用适宜的策略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教学,最后布置分层作业,由此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帮助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切实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1“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作业面临的问题

1.1内容贫乏,类型单一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往往通过题海战术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只重视作业的数量,从而忽略了作业的质量。从作业内容的选择上,所涉及的内容过于贫乏与单一,数学作业往往呈现重复练习的现象。而在这样机械学习的模式下,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处于成长叛逆期的初中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会使学生更加厌烦做作业,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1.2作业设计不讲究层次

现阶段,数学作业设置的最基础工作模式就是有明确的作业具体内容、统一的作业批改标准。显然,这种千篇一律的作业设置方式对教师而言好操纵、容易管理。而研究结果也表明,班内大多数的数学后进生都对这种统一的作业方式望而生畏,因为他们普遍认为作业难度很多,进而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没兴趣甚至渐渐缺乏信心。

1.3对学生分层不合理

分组教学通常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划分,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但在这些合作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成绩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小组成员在学习中表现得极为突出,课堂上积极主动,吸引了教师的大量目光,从而使得其他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分组教学要想有效顺利地进行,必须以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前提,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分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又能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分组中,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性格情况,导致分组后出现学生参与度极低,甚至学习矛盾等情况。一般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处于小组内的核心地位,有问题都是以他们的意见为主,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其中获益较少,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往往会代表小组发言,在分组学习中获益较多。

1.4教师作业批改与评价没有针对性

有些教师批改作业时,只是简单地对答案进行纠错批改,没有统计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缺少针对性的面批。作业评价不能反映学生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基础薄弱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鼓励,消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负担。

2“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分层策略

2.1明确作业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传统的教学观认为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一种“知识作业观”,忽略了其育人价值。而在“双减”政策下,作业应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作业目标有:第一,具备数学抽象能力,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概念;第二,具有数学推理,从未知现象入手,剖析问题;第三,数学建模,将抽象知识生活化、具体化;第四,发散数学思维,扩展学生思维深度;第五,了解数学价值。

2.2完成了分层的作业设计,增加了作业的多样性

在实行分层作业的时候,应尽量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同时要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并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和潜在的学习能力,采取分层的作业设计,以达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目的。比如,在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一次函数”课之后,老师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比如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布置一些比较容易的计算题,让他们了解一次函数的特性和计算方式。针对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安排实践性和知识应用性的综合性作业,以便更好地运用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知识来求解。采用分层作业设计的方式,使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作业的难度和数量,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再害怕作业,也不会感到畏惧和厌倦,他们可以体验到做作业的乐趣,从而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3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

在实施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分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进行学生分层的依据,对此,教师应采用适宜的方法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继而对学生进行分层。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过程性评价,和学生一起建立成长档案袋,多方面记录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在实施分层教学前,教师先研读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从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及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异。接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层级,分层结果如下。A层:数学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异,学习兴趣浓厚,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学习主动性较强。B层:数学基础一般,学习成绩中等,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课上可以举手回答简单的问题,课后能独立完成作业,学习主动性一般。C层:数学基础薄弱,学习成绩较差,缺乏学习兴趣,上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课后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甚至有抄袭的现象,学习主动性较差,甚至想要放弃数学学习。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还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并和学生一起完善成长档案袋,借此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继而及时调整分层结果,实现针对学生的动态分层,提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2.4对分层次布置的作业进行合理评价

分层作业的核心环节是批改评价过程,即实施分层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激励。对于A、B层次的学生要在作业中寻找其“过程性努力”闪光点,持续跟踪每一个学生各自的进步动态。这部分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他们的作业要尽可能地进行面批、面改,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于C层次的学生,要注重发展性评价,聚焦数学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考查。作业批改后,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纠错、反思、交流、互助时间,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或同学间互助评价,拓展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技能运用的掌握,培养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鼓励他们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难题变式、追问错因等,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教师要时刻让学生觉得自身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去探索和实践。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的数学作业设计也要与“双减”的要求相适应,符合我国有关的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充分发挥分层教学优势,做好学生分层、作业分层,切实提高初中数学作业水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岳婷,陈振华.“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34):45-46.

[2]时红.设计作业分层优化教学效果: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的分层布置与设计[J].读与写(上旬),2022(5):3.

[3]韩锦平.“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差异化作业设计探索[J].数学之友,2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