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创设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欧芬妮

广西岑溪市波塘中学      

摘要: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紧密联系生活的过程,应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是值得教师不断去探讨,努力去研究的一个问题。有了情境的创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学习的主导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    课堂效率   数学知识  学习兴趣

课堂的教育活动不仅在于教师传授知识,也在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所创新思维意识。思维习惯有所进步,才能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成份是学习的目的性和认知的兴趣性,后者对于学生更为现实,因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有目的性地进行,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学习,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激发、表扬和多鼓励学生,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创设活动情境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活动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又有利于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创设了饮料配制这一教学情景,课伊始,教师提问:同学们喜欢喝饮料吗?都喜欢喝哪一种饮料?学生都说喜欢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喝的饮料,这时教师接着问:那你喝过自己配制的饮料吗?学生都说没喝过。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这节课我们就自己动手配制饮料。配好之后,教师让学生品尝一下自己配制的饮料,由于配制的时候没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所以自然发出好喝太甜了太淡了的说法。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互换手中的饮料,再次品尝,学生又会发现同桌配制的饮料和自己配制的饮料味道不一样,并能找出原因同桌同学的饮料粉放得太多了水放得太多了等等。这时教师及时引导:要配制出好喝的、可口的饮料,水和饮料粉一定要适度,现在就请同学们重新再配制一次。并想一想,应该放几份饮料粉,几份水配出来的饮料才好喝。这时小组合作,共同动手配制饮料。这样的教学情景,不但与生活息息相关,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而且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地展开,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得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解决课本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理解10+(-6)=4呢?如果举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式子的正确性学生更容易理解,如:把10看作是收入10元钱,把-6看作是支出了6元钱,则手上还剩下4元钱,故等于4,通过这个生活中的实例,使得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认识。

三、创设探究性情境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矩形时,应从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学生就会从已认识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入手,联想到长方形的角应该是90º,所以学生就能想到把平行四边形的角转动到90º的时候是否就会变成矩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出来,结合模型来思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能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结果,在探究中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到底需要几个角等于90º呢?,从而进一步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究得出了矩形的定义。这也是一种体验成功情感的过程。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

数学的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是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是教学的本质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有需要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初中生的好玩心重,在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的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引入故事:据说,古埃及人用如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间距、4个结间距、5个结间距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就是直角;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测量工程时,也用类似方法确定直角。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可以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前人的实践中,更加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游戏性情境    

                 

根据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和青春期学生的好动、好新、好奇和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性的学习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游戏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序数对时,假设根据教室平面图,教师读出第1列第5排第5列第8排等位置的同学站起来,比一比谁站得快。在游戏中教师适当的引出有序数对的概念,学生乐于接受。

六、创设知识矛盾情景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景的好素材。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这样一个情景设计: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刚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教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这种情景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不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它还同时引入了该课的重点和难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识环境。

六、创设可操作性情境

数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地感受了做数学的体验,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无休止的演算,证明过程,而是有趣的,生动的动手过程,数学有很大的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课本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学生的动手机会多了,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回答了:是。这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否定了他们自己的答案,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结论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让学生不仅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且不断丰富教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动手实验,反馈自己的信息,能更牢固、清晰地记忆数学理论。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探索,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主动,变苦学乐学,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数学课堂更加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欧阳新龙、肖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2011年版)解读,2012-02

[2]徐光考.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第1版,2013-07-01

[3]王慧莹.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J],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