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4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陈晓红

仙游县榜头东桥小学  福建省莆田市  351256

摘要: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对朗读教学的正确认知,传统的朗读教学仍存在较多的缺点,若这些缺点无法得到更正,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学时间被朗读大量占用,严重影响到课堂效率,且由于进行了大量机械朗读,不仅学生的朗读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而且由于重复进行枯燥的朗读任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得到保障。那么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朗诵教学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教师通过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感,这样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章的时候,也能快速把握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迅速与合作者之间形成情感共鸣,从而把握文章中心,总结文章内涵。同时,通过朗读训练活动可以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融入教学活动当中,在课堂上学习到一些语文技巧,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1内外兼顾,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教师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朗读,认为朗读是一件有趣且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样学生才能深度参与朗读,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时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如小组竞赛朗读、男女生竞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排练一些话剧、小品等趣味活动,让学生自己改编剧本,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台词的表达,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排练出来的节目可以在班会、学校的文艺活动中进行表演,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创设有效的朗读情境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朗读教学中同样重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朗读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进行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设置有效的画面吸引学生参与到朗读中,声音与色彩的刺激能营造朗读学习氛围。以《难忘的泼水节》教学为例,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泼水节的一些习俗,学生充分了解到课文所讲背景后,再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朗读意识

正确的朗读意识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引导,在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首先,小学语文老师要打破应试教育的门栏,要对教学的方法加以改善,强化语言素养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在朗读意识和朗读理论知识丰富的基础上储备教育和技术,同时布置教学活动中应该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此外,教师在尊重孩子们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在正确把握孩子们个性发音“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其次,教师提高自身的朗读教育能力,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开展朗读教育,正确掌握音速、语调、语调等朗读技术,并根据朗读情感表达准确传授朗读技术,帮助孩子们掌握文字感情的基调,促进孩子们的社会发展。最后,教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制定出科学的设计方案和课程活动,精巧地明确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正确判断和理解朗读内容,以及与选择教师和课本内容不一致时,容易让孩子们接受的快速语气,引导和强化作者感情变化的课文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4明确学生的朗读目标

人的认知水平并非一出生就能达到巅峰,而是随着成长和学习逐渐得到提升,且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认知水平发展的速度也会有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要尊重每位同学认知能力的差异,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朗读目标。如果教师为学生制定了过高的朗读目标,由于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不足以支撑其达到目标,可能导致学生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既定目标,从而丧失对朗读的信心和兴趣;相反地,若是教师制定了过低的朗读目标,学生无须努力就可以轻易达到该目标,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进入误区,骄傲自满,且较低的朗读目标无法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很好的强化。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随时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动态变化,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与学生能力匹配的调整,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按认知能力为学生区分学习小组的方法,将当前能力较为接近的同学分为一组,为每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朗读目标。这样的方法既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匹配自身当前能力的学习目标,又能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创造轻松和谐的朗读氛围,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小组成员并非一旦确定就不再更改了,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定期重新分配小组,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中都能得到最大地提升。

5设计趣味活动

从小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教师想要实现对他们的朗读能力培养,就必须要保证他们可以在朗读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虽然前文我们提出了构建朗读情境、组织角色扮演和在朗读中进行感悟等策略,但这些教育策略不能保证学生一定可以表现出朗读学习动力,所以教师必须要抓住课堂训练环节的机会,通过为学生设计趣味化朗读活动,来实现对他们的朗读素养培养,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趣味化朗读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好学生兴趣需求、朗读能力和互动水平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例如我在了解本班学生的好胜心都很强,于是我就会为他们创设一些以竞赛为基础的朗读活动,由此来为他们提供朗读体验机会,并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朗读的快乐。例如,在完成《四季之美》的学习之后,我先对学生进行了“喜欢的季节”调研。之后,我将喜欢同一个季节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篇以本季节为基础的美文,大家进行朗读训练。之后,各小组选择一名朗读代表,与其它三个季节的朗读代表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的朗读效果更好。又或者在完成《开国大典》的课文学习之后,我在综合分析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上,为他们设计了《我爱你,中国》的集体诗朗诵活动。在朗诵过程中,学生被分为多个小组,各小组学生一会儿要本小组独立朗读,一会儿要与其它小组配合朗读。为了提升他们的朗读体验,我还会给他们配乐。最后,我会给他们录制朗诵的视频,并将视频上传到班级家长群当中,让家长们一睹学生的风采。

结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朗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另外,老师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不能太过于急促地想要看到其结果,无论如何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不能够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李宜格.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弱化现象及应对思路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21.

[2]李文琦.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8(3):81.

[3]胡冬颖.返璞归真书读有声——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朗读教学的策略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