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德育实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7
/ 2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德育实践探究

卢利利,邢永森,马薇薇,王军,吴仁亮

单位:阜南县朱寨镇中心学校

邮编:236000

摘要:做好家校社协同教育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家校社合作的优势,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科学而有效的引导、支持和保障。“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家校社协同教育的整体要求有所提升,需要双方积极探索相应的协同教育新路径,从而适应"双减"要求和趋势并推动育人水平提升,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多维发展。本文围绕构建教育共同体、搭建畅通的合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社活动等方面,就家校社合作促进德育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双减”政策 家校社合作 德育

    “双减”政策实施后,育人目标、内容、要求等有所变化,相应的家校社协同教育需要积极创新和调整,进而以契合"双减"新形势的模式推动育人工作的良好改善。不管是中小学管理者和班主任还是家长,都应当意识到"双减"的重要性,了解其内涵和要求,并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方法等创新路径,尽可能提高协同教育质量。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社德育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中小学家校社德育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尚未形成家校社德育共同体,家校社合作不紧密:目前,许多学校对家校社德育合作平台的构建都较为单一,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大多被局限在"家长会""家长群"等几个常规渠道中,导致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缺乏了解,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缺乏完善的家校社合作规章制度:健全的家校社合作制度能够为家校社德育合作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但目前有许多学校在设计规章制度时都未充分考虑这一点,导致家校社德育合作的开展无章可循、无制可依,影响了这一工作的实效性;再者,学校组织的家校社德育合作活动过于传统,如千篇一律的知识讲座、内容枯燥的座谈会等等,家长参与这些合作活动的积极性很差,很难有意愿配合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再比如,家校社合作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即教师方在整个家校社合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过高,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家校社合作的"主导者",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度很低;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在家校社德育合作中的占比不足,导致许多学生长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被教师与家长及时发现、及时干涉,影响家校社德育合作的实施效果。

二、双减下家校社合作促进德育的实践对策探究

1.构建针对德育的教育共同体

    学校应加强对家校社合作平台的建设,除常规的"家长会""家长群"外,还可探索"家长学校"等更具有创新性的合作形式,成立专门的家校社合作建设领导小组,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同时吸纳一些热心于家庭教育的学生家长参与,共同完成对家校社合作方案的制定以及对家校社合作活动的组织。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上述家校社合作平台的过程中,学校应做好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挖掘,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提升家校社合作平台的建设质量。如学校可广泛开发校园中空闲的教室,作为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活动教室,为担任家长学校讲师的教师提供专门的办公室,配置相应的办公设备;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向家长学校、家校社委员会等组织,设计专门的网站,利用好校园网站、微信群等一系列渠道,让这些家校社合作平台得以更好地运行下去,全面发挥其作用,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实行针对德育的特色教育

(1)将家庭教育与德育教育全面结合

    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庭学校、家校社合作委员会等渠道,广泛开展与立德树人相关的调查、实验、研究活动。如邀请家长来到学校,共同商议对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借助家长资源,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德育熏陶;建立家长督学制度,让家长走入校园,从校园环境、办学行为、教学常规、食品安全等方面,为学校提出建议,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更为阳光、快乐的环境;教师也应进一步做好对学生家长的家访工作,以此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德育手段。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特困家庭等特殊学生的家庭环境,教师更应做好考察,与家长共同制定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案。总之,学校应全面构建与学生思想实际、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相关联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提升德育教育的思想性、亲和性与针对性。

(2)将单向教育与双向教育全面结合

    学校应坚持"单向与双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在家校社合作过程中,学校除应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渠道,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方法外,还应积极通过电访、网络、校讯等现代化渠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也可定期召开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的家庭教育思路,为其带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全面观摩教师上课的全过程,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在这一环节中,学校可为家长发放相应的问卷,了解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建议,全面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提升家校社合作的实效性。

3.整合各类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是社会的一份子,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社会道德教育是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延伸与扩展,它可以弥补家庭与学校之间某些道德教育方面的缺陷,拓宽学生品德教育的渠道。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应注重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的教育资源,建立起“三位一体”协作教育系统,做到内部与外部相结合。首先,父母要清楚自己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责任与义务,根据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提高家庭德育的品质,让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次,学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和健全家校社合作互助制度,把父母进校园的活动开展下去,使父母与学校在道德教育上形成一致的认识,使孩子在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和环境中发展。最后,强化社区道德教育,发掘并利用社会公共道德资源,使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革命遗址和红色旅游等资源,将显性和隐性的道德教育加以结合,使德育活动持续深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强化家校社合作对于学校而言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学校应加强对家校社合作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从教育平台等方面做出创新;此外还应探索有关家校社合作的新渠道、新活动形式,让家长、社会全力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学生带来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家长资源的挖掘,做好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摸排,提升家校社合作德育的针对性,促进学生更为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彤彤.“双减”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与方法[J].教育家,2022,3(10):56-57.

[2]王红芳.目标“双减”的家校社合作转向:基于家校社共育的视角[J].教育视界,2022,1(5):36-39.

本论文用于课题“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家校社协同教育路径析,课题编号:FSK2023094,课题主持人:卢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