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诗香,悠悠古韵——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大单元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2

浓浓诗香,悠悠古韵——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大单元教学初探

李明慧

西安湖滨中学    710125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诗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其独特的浓缩言语、精致结构以及如诗如画的意境,诗歌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当前,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诗歌学习的新时期,初中学段的学生初次广泛涉猎诗歌,然而,由于思考能力有限和探索精神不足,他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展现出多元化的学习特性。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背景,提出诗歌教学的改革策略,旨在为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单元;教学策略

引言

在新课标框架下,初中语文诗歌大单元的教学成为教育实践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诗歌作为文学的精髓,以其抒情性、意象性和审美性,对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诗歌本身的抽象性和深奥性,教学过程中常常面临理解难度大、学生兴趣不高等挑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深入品读和体味诗歌情感等方式,有效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水平。

一、创设诗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将诗歌教学情境化、生活化、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自然地进入诗歌的世界,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意图[1]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有四首古代诗歌,分别为《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描绘秋天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象视频,夕阳斜照,古道悠长,配以悠扬的古筝曲,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宁静而深沉的秋日氛围。教室的布置可以模拟成秋天的乡村景象,墙上悬挂着金黄的玉米和稻谷的装饰,桌上则摆放着各种秋收的果实与色彩斑斓的枫叶,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天净沙·秋思》所描绘的秋日田野之中。然后,教师选取《天净沙·秋思》中的几句经典诗句,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用自己的语言去解读和感悟这些诗句中所蕴含的思乡之情和孤寂之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诗句所描绘的秋天景色,以及那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深深思念[2]。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共同创作一幅秋天的画作,可以是萧瑟的秋景,也可以是远行的游子,或者是他们对这首词独特理解的艺术表达。

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魅力

在初中语文诗歌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角度、多种方式的反复诵读,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唐诗单元的教学中,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解析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从而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一是从意象解析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山”“平野”“江”“大荒”“月”“飞天镜”“云”“海楼”等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如“山”和“江”代表自然景观的宏大和壮丽,“月”象征着清冷和思念,“云”代表变幻和飘渺。二是从情感解析的角度进行诵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变化。前两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山和江河在辽阔的平野中逐渐消失,表现出一种无尽的空间感,让人感受到孤寂和漂泊的情绪。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通过月光如镜,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传达出诗人的思念和向往。三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解析诗句,带领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和“入”赋予了山和江河以人的动作,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立体感。“月下飞天镜”中的“飞天镜”是将月亮比作飞天的镜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亮在夜空中的清亮透彻。“云生结海楼”中的“结”字则给云雾赋予了建造的动作,使景象更具神秘和奇幻色彩 [3]

三、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在九年级诗词单元中,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内涵。通过对《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领略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教师可以深刻感受到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独特感悟。在这首词中,诗人借助“明月”这一核心意象,表达了深沉而复杂的情感。他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明月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诗人心中对美好、纯净与永恒的向往。随着词意的深入,诗人又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通过对比人与月的相似境遇,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4]。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意象所传达的直观美感,更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意蕴与诗人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浓浓诗香,悠悠古韵”的魅力。

结语

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明确学习路径,使他们能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世界,并从中引发共鸣,从而深化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诗歌的魅力在于其深远的意境,教师需以热情洋溢的引导和身教示范,点燃学生对诗歌研究的热情火焰,强化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样,诗歌的美感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提升他们的艺术感知力。

参考文献:

[1]纪金月.基于单元整体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思[J].好日子, 2022(25):0097-0099.

[2]沈晓燕.试论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3(10):117-119.

[3]兰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优化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 2023, 36(4):36-38.

[4]白楠.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天津教育, 2023(11):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