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诊治的10例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抗炎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治疗(包括感染灶的穿刺引流、感染支架取出后使用利福平浸泡的人工血管置换、利福平溶液浸泡的覆膜支架腔内治疗、使用牛心包补片成型的血管置换等)得到良好的结果。10例患者均达到临床痊愈,无感染复发。1例高龄合并结核及肾脏肿瘤患者术后2个月因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至今,均痊愈。本研究显示感染性动脉瘤发生率低,但治疗颇具挑战性、术后死亡率高、预后差,抗生素是其基础治疗,个体化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感染复发,提高生存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髂内动脉是髂总动脉发出的一条重要分支,并与腹主动脉一些分支动脉相吻合,如腰动脉、骶正中动脉等,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共同滋养臀肌及盆底脏器的血供。当髂内动脉瘤(IIAA)瘤体最大径>2 cm时建议外科干预,可采用多种治疗方式,目前腔内技术成功应用于IIAA的临床治疗,使其治愈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对IIAA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髂内动脉瘤 修复外科手术 治疗应用 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中髂动脉入路困难治疗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9年3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手术治疗的275例合并髂动脉病变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临床资料,对于存在困难入路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手术,分析困难入路情况类型的发生率、处理措施以及效果。结果275例患者均接受腔内修复术,其中78例(28.3%)存在髂动脉入路困难,其中髂动脉轻度狭窄29例(10.5%),重度狭窄7例(2.54%),闭塞3例(1.09%),扭曲39例(14.2%),对于血管扭曲者使用超硬导丝纠正髂动脉成角,对于髂动脉狭窄者进行球囊扩张、对于严重狭窄无法通过者通过侧腹膜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后支架置入等处理后均成功实施腔内修复。结论入路血管病变会导致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困难,根据不同困难进行相应的处理后行腔内修复术,均可以获得成功,远期通畅率较好。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髂动脉闭塞 髂动脉狭窄 腔内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中覆膜支架直径的选取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TIPS术中使用支架直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10 mm组(n=59)和8 mm(n=67)组。10 mm组患者在TIPS术中采用直径为10 mm的覆膜支架,8 mm组患者在TIPS术中采用直径为8 mm的覆膜支架。评估10 mm组和8 mm组患者的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情况、腹水变化、肝功能改善、肝性脑病发病率、再出血发生率及分流道失功情况,明确TIPS术中覆膜支架直径的选取对术后疗效的影响。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10 mm组和8 mm组患者的术后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压力降低值、免于肝性脑病的累积发生率、术后3个月腹水缓解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29、0.007)。但是10 mm组和8 mm组患者的分流道通畅率、免于再出血事件、肝功能改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6、0.978、0.137)。结论对于肝功能储备较好合并大量腹水者,10 mm方案可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治疗效果;TIPS中8 mm覆膜支架的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保持与10 mm方案相同的分流道通畅率,而肝性脑病风险降低一半多,相比而言是最为理想的手术方案。

  • 标签: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消化道出血 门静脉高压症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近20年来,临床数据证实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最佳治疗方法。学者们一直在不断寻找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假腔部分血栓化使得主动脉直径增加,主动脉破裂风险增加。假腔部分血栓化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病死率高,是患者院外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假腔部分血栓化的患者应被定义为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需要严格随访,早期干预。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假腔 血栓形成 早期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置管溶栓与单纯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9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9岁,年龄范围20~80岁。按腔内溶栓方法不同,分为PMT联合置管溶栓组(n=38)及单纯置管溶栓组(n=31)。记录两组患者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血栓清除率、患侧肢体周径变化值、围手术期间不良事件总数。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门诊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并评估残余血栓溶解、血栓复发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PMT联合置管溶栓组、单纯置管溶栓组溶栓时间分别为(3.7±2.1) d、(5.2±2.1)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尿激酶用量分别为(225.0±122.3)万单位、(315.8±108.6)万单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MT联合置管溶栓组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分别为18.4%(7/38)、73.7%(28/38)、7.9%(3/38);单纯置管溶栓组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为16.1%(5/31)、77.4%(24/31)、6.5%(2/31),比较两组患者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03,P=0.720,P=0.818)。溶栓治疗48 h后,PMT联合置管溶栓组患侧大腿周径差为(2.16±0.87) cm、小腿周径差为(1.38±0.66) cm,单纯置管溶栓组患侧大、小腿周径差分别为(1.21±0.59) cm 、(1.02±0.49) cm,两组患者溶栓治疗48 h后患侧大、小腿周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4)。PMT联合置管溶栓组发生3例(7.89%)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单纯置管溶栓组4例(1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两组患者共随访时间6个月,PMT联合置管溶栓组6个月随访率:71.05%(27/38),单纯置管溶栓组:64.52% (2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随访6个月期间PMT联合置管溶栓组血栓复发率为11.11%(3/27),单纯置管溶栓组为15.00%(3/20)。单纯置管溶栓组血栓复发率虽高于联合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3)。结论PMT联合置管溶栓与单纯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相比单纯置管溶栓,PMT联合置管溶栓可减少尿激酶剂量,缩短溶栓时间,具有短时间内缓解患肢肿胀的优势,近期随访疗效好。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