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KMT2D)基因突变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1例伴KMT2D基因突变SMZ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25岁男性,给予CHOP方案后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后改为R-FC方案后缓解迅速,截至2021年8月患者为无症状生存。结论KMT2D基因突变可能导致SMZL的发生,且伴KMT2D基因突变SMZL对CHOP方案不敏感,对含利妥昔单抗的联合化疗方案较为敏感。

  • 标签: 脾边缘区淋巴瘤 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基因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探讨端粒反转录(TERT)启动子突变在脑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脑胶质瘤的135例患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其胶质瘤相关分子特征,分析TERT启动子突变与其他胶质瘤分子特征以及肿瘤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从而探讨TERT启动子突变在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35例患者中,35例(25.9%)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且TERT启动子突变与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有关(χ2=14.190,P<0.001),而与异柠檬酸脱氢(IDH)基因突变无明显相关(χ2=0.827,P=0.363)。在世界卫生组织(WHO) Ⅱ级和Ⅲ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以及WHO Ⅳ级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组(简称星形-突变型组)中,TERT启动子的突变率低于WHO Ⅱ级和Ⅲ级的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简称少突组)以及WHO Ⅳ级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和IDH野生型胶质肉瘤组(简称胶母-野生型组)(均P<0.001),而少突组与胶母-野生型组之间TERT启动子突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 Ⅱ级和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中,无一例同时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结论TERT启动子突变主要存在于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以及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同时存在可能能够排除WHO Ⅱ、Ⅲ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诊断 分子分型 点突变 端粒酶反转录酶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探讨端粒反转录(TERT)启动子突变在脑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脑胶质瘤的135例患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其胶质瘤相关分子特征,分析TERT启动子突变与其他胶质瘤分子特征以及肿瘤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从而探讨TERT启动子突变在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35例患者中,35例(25.9%)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且TERT启动子突变与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有关(χ2=14.190,P<0.001),而与异柠檬酸脱氢(IDH)基因突变无明显相关(χ2=0.827,P=0.363)。在世界卫生组织(WHO) Ⅱ级和Ⅲ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以及WHO Ⅳ级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组(简称星形-突变型组)中,TERT启动子的突变率低于WHO Ⅱ级和Ⅲ级的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简称少突组)以及WHO Ⅳ级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和IDH野生型胶质肉瘤组(简称胶母-野生型组)(均P<0.001),而少突组与胶母-野生型组之间TERT启动子突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 Ⅱ级和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中,无一例同时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结论TERT启动子突变主要存在于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以及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同时存在可能能够排除WHO Ⅱ、Ⅲ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诊断 分子分型 点突变 端粒酶反转录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修复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20年1月至3月收治的14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14例,年龄18~78岁。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DTC组(90例)与对照组即甲状腺良性结节(benign thyroid nodules,BTN)组(50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所有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DSB修复能力,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对2组数据进行比较,评估DSB修复能力与DTC发生风险的关系。并根据BTN组DSB修复能力中位数将DSB修复能力分为高和低2组,采用Logistic 回归法对可能影响DSB修复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TC组的DSB修复能力中位数为27.87%,BTN组中位数为36.75%,DTC组的DSB修复能力低于BT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99,P<0.05);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DTC患者比BTN患者的DSB修复能力低(OR=2.245,95%CI:1.067~4.725,P=0.033),有辐射暴露史的人群DSB修复能力降低(OR=2.698,95%CI:1.271~5.725,P=0.010)。结论DSB修复能力较低的人患DTC的风险可能增加,辐射暴露可能是DSB修复能力降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辐射 DNA双链断裂 DNA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AB182促进同源重组(HR)修复的相关调控分子及机制。方法利用shRNA敲低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的TAB182基因,TAB182敲低的MCF-7细胞为沉默组,使用shRNA阴性对照物的MCF-7细胞为TAB182阴性对照组。通过RNA测序分析,筛选与TAB182相关差异表达的HR修复基因。qRT-PCR验证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验证相关蛋白的表达。RAD51和BrdU免疫荧光检测DNA断裂末端形成的3′单链DNA(ssDNA);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结果RNA测序分析和qRT-PCR验证结果一致,TAB182沉默组细胞中RPA2的mRNA表达降低(t=17.97,P<0.05)。相比于TAB182阴性对照组细胞,TAB182沉默组细胞RPA2在蛋白水平也显著减少。相比于TAB182阴性对照组,TAB182沉默组细胞中RAD51焦点(foci)的表达显著降低;3′ ssDNA结合蛋白标志物BrdU在TAB182沉默组细胞的细胞核中foci形成显著减少。在放射菌素D作用后的第4、8、12 h,相比于TAB182阴性对照组,TAB182沉默组细胞RPA2 mRNA的衰减加快(t=5.37、3.79、3.69,P<0.05)。相比于TAB182阴性对照组,TAB182沉默组细胞放射敏感性增加(t=3.48,P<0.05);且TAB182沉默组放射诱发的凋亡率显著增加(t=11.05,P<0.05)、照射后24 h的周期阻滞时间延长(t=8.40,P<0.01)。结论TAB182通过维持RPA2 mRNA的稳定性,促进RPA2的表达,在DSBs的同源重组修复通路中发挥作用。TAB182的缺失可增强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标签: TAB182 RPA2 DNA双链断裂 同源重组修复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分别与胃癌细胞共培养(未加为对照组),检测miR-223表达量并观察其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是否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巨噬细胞转染miR-223拮抗剂,分离外泌体与胃癌细胞共培养,transwell、划痕实验观察其对胃癌细胞转移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链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酪氨酸磷酸(PTEN)及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253.2±6.3(对照组)、451.8±12.8、453.4±14.4,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98.4±5.1(对照组)、276.5±10.3、257.3±8.5,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miR-223(1.00±0.00、8.83±0.91、9.57±1.03)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阻断巨噬细胞miR-223表达后,其来源外泌体促进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明显降低(215.6±9.2、402.5±11.6、253.7±10.4,均P<0.01;91.5±8.2、263.4±9.3、105.8±9.3,均P<0.01)。胃癌细胞与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共培养后PTEN mRNA表达下降(1.00±0.00比0.26±0.03),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3K/AKT通路激活,细胞骨架重塑。阻断miR-223传递后这一激活作用减弱。结论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靶向PTEN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转移

  • 标签: 巨噬细胞 胃癌 外泌体 miR-223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子DNA碎片指数(DFI)与男性精液常规参数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及DFI对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IH-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AIH-IUI的1185个周期妊娠结局与DFI的关系,比较低DFI组(DFI<15%)和高DFI组(DFI≥15%)的生化、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同时结合男方生活方式及精液分析参数,分析精子DFI与精液常规参数及男性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的关系。结果低DFI组的AIH-IUI临床妊娠率为16.0%(122/761),高于高DFI组[13.89%(59/4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低DFI组IUI的早期流产率[4.1%(5/122)]显著低于高DFI组[15.3%(9/59)](P=0.02);低DFI组的各项精液常规参数指标(精子浓度、活力和正常形态率)均显著高于高DFI组(P均<0.01)。相关性分析显示精子DFI与精子浓度、活力及精子正常形态率呈负相关,与男方年龄、禁欲时间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呈正相关。结论精子DFI增高虽不影响IUI的妊娠率,但与IUI的早期流产风险相关;精子DFI与精液参数有较强相关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精子DFI升高。

  • 标签: 精液分析 宫腔内人工授精 妊娠结局 精子DNA碎片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收治时期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346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17例,女129例;年龄为(58±12)岁。患者均行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观察指标:(1)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3)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分析。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癌胚抗原、CA19-9、腹部B超,每6个月进行胸部CT平扫检查、肝脏MRI和(或)CT增强扫描检查、腹部或盆腔MRI和(或)CT增强扫描检查,2年后每6~12个月检查1次上述项目至术后5年。术后每年检查1次电子结肠镜。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1月12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346例患者中,2000—2010年行同期切除术59例;2011—2021年行同期切除术287例。2000—2010年收治的患者性别(男、女),基础疾病(无、有),原发灶淋巴结检出数目(<12枚、≥12枚),原发灶最大径,肝转移灶最大径,肝转移灶数目,术前治疗(无、有),术后治疗(无、有),辅助治疗(围手术期治疗、手术、其他)分别为47、12例,36、23例,19、40例,(5.5±2.4)cm,(2.1±0.7)cm,(1.6±0.5)个,59、0例,16、16例,0、16、43例;2011—2021年收治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0、117例,121、166例,58、229例,(4.2±2.0)cm,(3.0±2.0)cm,(1.9±1.4)个,208、79例,34、235例,74、29、184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8.73、7.02、4.07,t=4.40、-6.04、-3.10,χ²=21.05、28.82、26.68,P<0.05)。(2)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2000—2010年收治的患者手术方式(完全开放手术、腹腔镜+开放手术),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并发症(无、有),术后住院时间(≤10 d、>10 d)分别为58、1例,(281±57)min,(5±1)d,33、26例,14、45例;2011—2021年收治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0、147例,(261±82)min,(3±1)d,233、54例,198、89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9.04,t=2.24、7.53,χ²=17.56、26.02,P<0.05)。346例患者无死亡。(3)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分析。346例患者中,29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7(1~108)个月。2000—2010年获得随访的29例患者中,27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95%可信区间为12.7~23.3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8%、11.5%、3.8%,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3.6%、8.3%、4.2%;2011—2021年获得随访的266例患者中,109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54.0个月(95%可信区间为38.1~70.4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61.8%、47.0%,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8.2%、33.7%、28.3%;两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7.57,9.17,P<0.05)。结论随着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手术量增长,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且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均显著提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同期切除 生存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病型极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缺乏症(VLCADD)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例肌病型VLCADD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肌肉活组织检查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4例患者均为晚发肌病型,发病年龄在13~16岁(平均发病年龄14.5岁),确诊年龄在21~54岁(平均确诊年龄42.5岁),均表现为发作性横纹肌溶解症的相关症状(肌肉疼痛、无力、酱油色尿),其中1例合并明显嗜睡。肌肉病理可见轻度脂滴增加,未见空泡形成。在4例患者中基因测序发现6个ACADVL基因变异,分别为c.1283G>A(p.R428H)、c.1532G>A(p.R511Q)、c.833_835delAGA(p.K278del)、c.1843C>T(p.R615*)、c.1748C>T(p.S583L)和c.1391C>T(p.T464I),其中c.1391C>T(p.T464I)为未报道过的错义突变,预测为可能致病,其余5个变异均为已报道的致病性变异。结论肌病型VLCADD以发作性横纹肌溶解症为临床特征,可合并嗜睡;肌肉病理无特异性;患者存在ACADVL基因变异,其中c.1391C>T为新发现的错义突变。

  • 标签: 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 横纹肌溶解 基因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口咽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患者女,4岁,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言语含糊2年,睡时打鼾并逐渐加重伴睡时张口呼吸6 个月”就诊于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CT平扫显示咽侧壁向咽腔内生长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无钙化,增强扫描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MR平扫肿块呈T1WI等低信号、T2WI、DWI高信号,突向咽腔致相邻气道狭窄,肿块基底部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病理检查诊断小圆蓝细胞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及分子基因检测诊断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MRI表现对诊断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例患者经部分消融+化疗术后,出院至今复查未见肿物增大,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 男,5小时龄,因“胎龄35+2周早产、全身水肿5 h”于2021年6月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出生后表现为全身水肿、窒息,体重和头围均大于P97,存在低血糖、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隐睾等。住院期间患儿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入院第4天应用极速家系全基因组测序流程,用时23.5 h检测到HRAS基因1个新发杂合致病变异:c.35G>A,p.Gly12Asp,确诊Costello综合征,及时调整了治疗决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阴茎腹侧Z形交叉皮瓣与阴茎背侧带蒂转移皮瓣在小儿隐匿阴茎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行阴茎成形术的151例隐匿阴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其中69例采用阴茎腹侧Z形交叉皮瓣,为Z形皮瓣组;82例采用阴茎背侧带蒂转移皮瓣,为转移皮瓣组。Z形皮瓣组患儿年龄(5.23±0.58)岁;其中阴囊紧小33例,术前阴茎长度(3.06±0.25)cm;阴囊松弛36例,术前阴茎长度(2.99±0.28)cm。转移皮瓣组患儿年龄(5.20±0.63)岁;其中阴囊紧小39例,术前阴茎长度(3.04 ±0.30)cm;阴囊松弛43例,术前阴茎长度(3.04 ±0.24)cm。两组患儿年龄、术前阴茎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阴茎伸长长度及并发症(如阴茎体回缩、包皮水肿、包皮口狭窄、阴茎伤口裂开等)情况。结果151例随访6~12个月,阴茎外形满意,无阴茎头坏死,无尿道瘘。Z形皮瓣组中,33例阴囊紧小患儿术后阴茎较术前伸长(2.47 ±0.22) cm, 36例阴囊松弛患儿术后阴茎伸长(2.61±0.27) cm。转移皮瓣组中,39例阴囊紧小患儿术后阴茎伸长(2.90±0.16)cm,与Z形皮瓣组中阴囊紧小患儿阴茎伸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皮瓣组中43例阴囊松弛患儿阴茎伸长(2.79 ±0.18)cm,与Z形皮瓣组中阴囊松弛患儿阴茎伸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形皮瓣组33例阴囊紧小患儿中,阴茎回缩2例,包皮口狭窄1例,包皮水肿2例,阴茎伤口裂开2例;36例阴囊松弛患儿中,包皮水肿1例。转移皮瓣组39例阴囊紧小患儿中,包皮水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Z形皮瓣组阴囊紧小患儿[2.56%(1/39)与21.21%(7/33),P=0.033];转移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中阴茎回缩3例,包皮口狭窄3例,阴茎腹侧包皮水肿2例,阴茎伤口裂开1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Z形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20.93%(9/43)与2.78%(1/36),P =0.038]。结论无论对于阴囊紧小还是阴囊松弛患儿,转移皮瓣组延长阴茎的效果均优于Z形皮瓣组,但转移皮瓣组阴囊紧小患儿和Z形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对于阴囊紧小患儿可采用阴茎背侧带蒂转移皮瓣手术,对于阴囊松弛的患儿可采用阴茎腹侧Z形交叉皮瓣手术。

  • 标签: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隐匿阴茎 阴茎成形术 转移皮瓣 Z形皮瓣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囊镜在血精症的诊断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探讨血精症病因、诊断及手术探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9月21日入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的1例右侧射精管囊肿合并前列腺小囊结石患者的诊疗经过。综合文献报道,对该病诊断与治疗策略等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因精液带血入院。术中可见右侧精囊开口肿大,精囊镜进入困难;行前列腺小囊探查,小囊壁渗血水肿及大量结石,行取石术。术后随访1个月疗效满意。结论血精症病因复杂。对未明确原因的血精症患者,内窥镜的探查对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血精症 内窥镜 结石 囊肿
  • 简介:摘要:针对“1+X”证书制度的实行不仅是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互相融合,而且中职学校机械类的技术在引入此项制度的背景下应该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决定的,因此优秀人才的塑造方式、双师队伍管理的方式及其课程内容等层面都需进行改善,这样就促使机电专业的学生在文凭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上能够产生比较明显的牵引。基于此,本文将对1+x课证融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原则与对策进行分析。

  • 标签: 1+X 中职机电 课程改革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水平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必须不断做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讨,从而让职业教育能真正成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并推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使学生在学校内不仅能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且能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

  • 标签: 1+X证书制度 中职电子商务 专业人才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208例T1期高级别膀胱癌患者的资料,其中伴腺样分化组78例,单纯尿路上皮癌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伴腺样分化组男性62例,女性16例;年龄38~81岁,中位年龄67岁。单纯尿路上皮癌组男性105例,女性25例;年龄40~82岁,中位年龄66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两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结果伴腺样分化组复发51例(65.4%, 51/78),进展22例(28.2%, 22/78),复发率和进展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分别为38.5%(50/130)和14.6%(19/130),均P<0.05]。伴腺样分化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41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55个月。伴腺样分化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39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54个月。Cox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P=0.030)、伴腺样分化(P=0.003)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2)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复发有关。伴腺样分化(P=0.036)和淋巴血管侵犯(P=0.01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有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伴腺样分化(P=0.001)、淋巴血管侵犯(P=0.038)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因素。伴腺样分化(P=0.007)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7)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展的独立因素。结论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有更高的疾病复发和进展风险,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根据具体情况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腺样分化 复发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208例T1期高级别膀胱癌患者的资料,其中伴腺样分化组78例,单纯尿路上皮癌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伴腺样分化组男性62例,女性16例;年龄38~81岁,中位年龄67岁。单纯尿路上皮癌组男性105例,女性25例;年龄40~82岁,中位年龄66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两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结果伴腺样分化组复发51例(65.4%, 51/78),进展22例(28.2%, 22/78),复发率和进展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分别为38.5%(50/130)和14.6%(19/130),均P<0.05]。伴腺样分化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41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55个月。伴腺样分化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39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54个月。Cox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P=0.030)、伴腺样分化(P=0.003)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2)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复发有关。伴腺样分化(P=0.036)和淋巴血管侵犯(P=0.01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有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伴腺样分化(P=0.001)、淋巴血管侵犯(P=0.038)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因素。伴腺样分化(P=0.007)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7)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展的独立因素。结论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有更高的疾病复发和进展风险,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根据具体情况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腺样分化 复发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报告发病现状,评价乙肝防控效果,为制定乙肝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龙岗乙肝病例报告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深圳市龙岗区累计报告乙肝病例16 171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慢性乙肝比例逐年升高,急性乙肝比例呈下降趋势。总发病率居前3位的街道分别为龙岗、南湾、布吉街道。乙肝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每年2月份报告病例数均有所下降。在人群分布方面,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构成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为主,占72.44%,报告病例最多的人群为21~30岁组(25.89%)和31~40岁组(30.15%),省外户籍(54.08%)和广东省户籍(37.85%)发病数占比最高。结论深圳市龙岗区乙肝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需要加强成年人乙肝防控工作,特别是流动人口以及常住人口的乙肝防控工作。

  • 标签: 乙型肝炎 流行特征 疫情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链非编码RNA(lncRNA)ATG16L2-211在肺腺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研究其对肺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实验室研究。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ATG16L2-21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链式反应检测ATG16L2-211在肺腺癌细胞株(H1650、A549、H1975、H1299)中的表达情况。将ATG16L2-211序列和阴性对照序列转入H1650细胞,分别标记为ATG16L2-211组和阴性对照组。CCK-8法检测H1650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H1650细胞迁移。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ATG16L2-211相关性较高的基因。实时定量聚合链式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ATG16L2-211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ATG16L2-211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低于正常组织(t=48.12,P<0.001)。ATG16L2-211在肺腺癌细胞株中表达均低于正常肺泡上皮细胞(P值均<0.05),H1650细胞中ATG16L2-211表达最低(F=13.79,P<0.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从2 d开始至5 d ATG16L2-211组H1650细胞增殖活力均降低(P值均<0.05)。阴性对照组和ATG16L2-211组划痕愈合率为(72.15±6.23)%和(21.54±4.08)%,ATG16L2-211组H1650细胞迁移能力降低(t=6.79,P=0.001)。肺腺癌组织中ATG16L2-211和GAS6-AS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0,P<0.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ATG16L2-211组H1650细胞中GAS6-AS1表达增加(t=3.37,P=0.015),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表达降低(t=4.33,P=0.005),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降低。结论ATG16L2-211在肺腺癌组织及细胞株中低表达,上调ATG16L2-211能通过促进GAS6-AS1表达发挥抑制肺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作用。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细胞增殖 细胞转移 ATG16L2-211 GAS6-A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