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婴儿原发性心脏肿瘤应用自体心脏移植切除的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心脏自体移植在治疗婴儿原发性心脏肿瘤上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了1例因频发室上速不能自行复律的2个月龄原发性左心室巨大肿瘤患儿,术前出现心力衰竭和频发室上速症状,不能自行复律,于2019年1月26日对其成功实施了心脏自体移植切除心脏肿瘤(心脏离体、体外肿瘤切除、心脏复位)。检索万方、维普、CNKI、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数据库截至2019年1月,检索关键词为"cardiac autotransplantation、tumor",复习相关的文献并分析。结果成功完成了患儿左心室肿瘤的完整切除,术后无重大并发症,患儿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室上速症状。通过文献检索,有17岁、19岁及35岁的3例,49岁1例,2岁幼儿1例,38岁1例,48岁1例,53岁1例,21~71岁48例,35~63岁7例,22~73岁5例等心脏肿瘤患者,行自体心脏移植切除肿瘤的报道。结论自体心脏移植对于常规原位心脏难以切除的左心系统肿瘤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 标签: 心脏肿瘤 自体心脏移植 婴儿
  • 作者: 阚敏慧 冯帅 王宁 李桂林 严敏 蒋峻 王晓斌 韩如泉 薛张纲 肖玮 王天龙 宋水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5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手术部,杭州 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杭州 31000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泸州 6460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07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杭州 31000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心脏肿瘤的诊断、治疗经验以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心脏中心2013年8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9例婴幼儿心脏肿瘤患儿的住院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6.33±8.06)个月,范围在1 d至27个月;入院体重(6.57±2.89)kg,范围在3.7~12.5 kg;均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心脏增强CT等检查明确肿瘤情况。结果9例患儿中,5例选择手术治疗,4例未手术。手术患儿均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切除肿瘤,其中1例心脏肿瘤行自体心脏移植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报告横纹肌瘤4例,纤维瘤1例。未手术患儿中,1例为肝母细胞瘤转移瘤,放弃治疗后自行出院并于3个月后失访;1例为心包腔占位肿瘤;2例为合并结节性硬化症。8例患儿出院后获随访4~76个月,行手术治疗5例患儿无肿瘤复发,心功能良好;余3例未手术患儿心脏超声检查示心脏肿瘤缩小。结论婴幼儿心脏肿瘤以原发的良性肿瘤为主,根据肿瘤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肿瘤巨大或位置特殊的患儿可选择自体心脏移植切除肿瘤,术后患儿预后良好。

  • 标签: 心脏肿瘤 婴幼儿 心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婴幼儿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7例疑似原发性心脏肿瘤婴幼儿的诊治过程,患儿均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明确诊断,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治疗方案。出院后行随访观察。结果7例患儿均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原发性心脏肿瘤,其中2例诊断合并结节性硬化症未行手术,5例选择手术治疗,其中1例手术患儿行自体心脏移植切除肿瘤,1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例术后出现二尖瓣反流,再次手术纠正。其他患儿无并发症且均顺利出院。组织学检查显示横纹肌瘤4例,纤维瘤1例。随访2~66个月,手术患儿均无肿瘤复发,未手术的2例患儿心脏肿瘤有消退趋势。结论婴幼儿原发性心脏肿瘤诊断首选超声心动图,该肿瘤组织学类型以良性横纹肌瘤为主,诊断过程中注意排除结节性硬化症。对于合并结节性硬化症的患儿可选择保守治疗,对于伴有明显症状的患儿应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案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及性质等选择,自体心脏移植切除肿瘤是一个良好的手术治疗选择。

  • 标签: 心脏肿瘤 婴幼儿 心脏外科 诊断 治疗
  • 作者: 田甜 肖玮 王强 申乐 侯志勇 马利杰 王治乾 王宁 尹春琳 王秀丽 薛张纲 王天龙 黄宇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北京 100053,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71006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10073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石家庄 050017,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内科,石家庄 050017,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北京 100053,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石家庄 05001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介导复合技术在几种特殊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间大连市儿童医院心外科采用TEE引导下复合技术治疗的29例特殊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冠状动脉-右室瘘患儿2例、新生儿肺动脉瓣重度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患儿17例、新生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ulmonary arte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PA/IVS)患儿10例。所有患儿中采用TEE即刻评估手术疗效,并于出院后门诊复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患儿封堵顺利,无残余分流。1例CPS患儿行球囊扩张导致右室流出道撕裂中转为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另外16例CPS患儿球囊扩张后即刻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由术前的(108.3±16.6)mmHg降至(33.7±11.4)mmHg,右室收缩压由术前的(119.7±16.3)mmHg降至(45.2±10.5)mmHg,右室压力与主动脉压力比值由术前的1.6±0.3降至0.8±0.2,上述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例新生儿PA/IVS中,有1例在院内死于肺部严重感染;另9例患儿平均血氧饱和度升至87.5%,平均右室收缩压降至49 mmHg,平均肺动脉瓣跨瓣压为28 mmHg。27例患儿随访至今,各项复查结果良好,预后满意。结论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用TEE介导复合技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经食管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患者特点,开展围手术期护理,研究效果。方法:查阅 50例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行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结果:观察组明显改善了住院时间、拔管时间、并发症、护理满意度,P< 0.05。 结论: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患者开展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胸腔镜 肺癌根治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揭示负压封闭引流在烧伤护理进程中的应用效能。方法:2019年4月-2021年6月,将我院30例烧伤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为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实施基于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干预,测算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创面愈合实现时间、肉芽生长实现时间、上皮组织生长实现时间,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HAMA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创面愈合实现时间、肉芽生长实现时间,以及上皮组织生长实现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研究组的HAMA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HAMA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烧伤患者实施基于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干预,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烧伤患者 常规护理干预 基于负压封闭引流术的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进行无痛人流的患者采用依托咪酯和异丙酚的麻醉方法,对两种药物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无痛人流的102例参与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观察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异丙酚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查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安全性相对较高(P<0.05)。结论对进行无痛人流的患者采用依托咪酯或异丙酚的麻醉方法,两种方式均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但是异丙酚麻醉不良反应情况优于依托咪酯。

  • 标签: 依托咪酯 异丙酚 无痛人流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脏手法调理在胃肠外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96名胃肠外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病人进行研究,将他们分成对照组(47名病人)和观察组(48名病人)。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采用内脏手术调理。对比对照组病人和观察组病人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状况以及治疗的具体效果。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在胃痛发生率(14.58%)、胃胀发生率(12.50%)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的胃痛发生率(34.04%)、胃胀发生率(29.79%)。而观察组在停止排气排便消失率(6.25%)、肠鸣音减弱、消失率(22.92%)方面也低于对照组的停止排气排便消失率(21.28)、肠鸣音减弱、消失率(42.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内脏手法调理术 胃肠外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配合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于我院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的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中护理,其余22例作为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中稳定性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中稳定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配合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中能够提高患者中稳定性,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护理价值
  • 简介:摘要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采用剑突下切口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治疗9例胸腺肿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4~83岁,平均(54.8±15.2)岁。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胸部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了解胸腺肿物与周围组织、血管关系,术前均未行肿物穿刺活检。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输血、加用肋间切口和中转开胸。术后无迟发出血、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胸腔或纵隔积气、重症肌无力等并发症。全组随访1~12个月,期间无肿瘤复发及特殊不适,疗效满意。经剑突下切口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治疗胸腺肿瘤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分别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产妇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行剖宫产分娩的100例产妇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实验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比较两组产妇麻醉效果及术后切口疼痛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麻醉优良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0%的优良率(P<0.05);产后6h、12h、24h及48h,实验组产妇在切口VAS评分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且术后镇痛效果理想。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连续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 麻醉效果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迷走神经根丝切断及不同切断数量对迷走-舌咽神经痛(VGPN)的治疗效果和长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VGPN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血管神经关系分别采用单纯舌咽神经切断(26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29例)及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30例)3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85例患者治疗均有效,其中治愈76例(89.4%),缓解9例(10.6%)。3组患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0,P=0.041),其中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患者中共有10例(11.8%)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随访6个月后6例患者症状消失,4例患者症状改善但不明显(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1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3例)。结论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治疗VGPN效果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

  • 标签: 迷走-舌咽神经痛 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中配合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在2022年3月到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泌尿疾病患者中,选出62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手术患者进行课题研究。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成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优质手术室护理的观察组,各组31例。对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比组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远比对照组更低(P<0.05);对比护理满意度评分,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全面辅助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会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机率,患者会更满意护理服务。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手术 优质护理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于治疗期间应用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确诊为Ⅱ~Ⅲ度直肠脱垂,病例资料搜集时间范围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共计5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样本划分为对照组(n=29)、观察组(n=29),前者应用开腹直肠前切除治疗,后者采取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指标测定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应用于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治疗期间不仅可以减轻手术应激,还能够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性,具有借鉴价值。

  • 标签: 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 Ⅱ~Ⅲ度直肠脱垂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剑突下切口和经肋间切口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胸腔镜(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前纵隔肿瘤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行VATS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118例,男67例,女51例。根据切口入路不同分为两组:经剑突下切口组45例,男25例,女20例;经肋间切口组73例,男42例,女31例。经剑突下切口组应用剑突下切口加肋弓下切口以及应用胸骨拉钩牵引胸骨式;经肋间切口组应用传统胸壁肋间隙切口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比例、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和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ore,VA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经剑突下切口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中转开胸例数、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和第3天VA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经肋间切口组(P<0.05)。结论经剑突下切口加肋弓下切口及应用胸骨拉钩牵引胸骨式较经肋间切口式VATS切除前纵隔肿瘤的手术时间短,中出血量少,无中转开胸,操作更简单安全,患者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康复快速。

  • 标签: 纵隔肿瘤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经剑突下切口 经肋间切口 视觉模拟评分法
  • 作者: 贺恬怡 吴川 王强 申乐 侯志勇 马利杰 王治乾 王宁 尹春琳 王秀丽 薛张纲 王天龙 黄宇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石家庄 05005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71000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10073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石家庄 05005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5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北京 10005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剖宫产中对患者采用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腰麻的方式,查看其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94例产妇参与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7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布比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腰麻方式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并查看两组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结果经过研究对比,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没有显著差别,且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剖宫产中对患者采用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腰麻的方式,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安全性高,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布比卡因 小剂量芬太尼 剖宫产术 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