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导管射频消融对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方面是否优于药物治疗。方法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对比导管射频消融和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合并HFrEF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比较两者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的1 166例患者。相比于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提高了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68.1%比18.2%,OR=17.48,95%CI:6.79~45.02,P=0.000)、射血分数(MD=6.59%, 95%CI:2.49%~10.69%,P=0.002)、6 min步行试验距离(MD=24.18 m, 95%CI:5.67~42.69 m,P=0.001)、生活质量(MD=-8.03, 95%CI:-14.33~-1.72,P=0.01)和氧消耗量(MD=3.17 ml·kg-1·min-1,95%CI:1.05~5.28 ml·kg-1·min-1,P=0.003),有更低的全因死亡率(8.7%比17.5%,OR=0.45,95%CI:0.30~0.67,P=0.000)和更低的心力衰竭再入院率(20.8%比35.8%,OR=0.44,95%CI:0.30~0.63,P=0.000)。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43.3%比39.5%,OR=1.29,95%CI:0.76~2.19,P=0.34)。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HFrEF的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在心功能改善方面优于药物治疗。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 导管消融术 生活质量
  • 作者: 黄从新 蔡衡 姚焰 钟敬泉 苏晞 高连君 陈明龙 王祖禄 程晓曙 韩冰 杨新春 郑良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心血管病湖北重点实验室 43006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 30007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00,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 43002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1604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210029,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沈阳 11001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 330006,徐州中心医院心内科 22100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 100020,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亚洲人群中使用接触压力感知导管进行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消融的数据有限。SMART CHINA是使用压力感知技术评估中国药物难治性PAF患者消融结果的登记研究。方法该登记研究(2015年6月23日至2017年9月29日)在12家医疗中心招募了患者。消融后3、6、9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的有效性终点为首次消融后12个月内未记录到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发作。次要结局包括即刻成功率、平均压力、手术参数和不良事件(AE)。结果共200例患者使用本研究导管进行了消融手术(安全性分析人群)[年龄(61.2±9.3)岁,男62.5%]。在193例合格患者(意向性分析人群)中,166例有主要有效性终点数据(符合方案人群)。96.0%(192/200)的患者接受了单次消融手术。压力为(12.9±3.8) g。中位手术时间和射频消融时间分别为135.0 min和22.4 min。99.5%(199/200)的患者达到了即刻成功。80.7%的患者在12个月时未记录到有症状的房颤/房速/房扑发作。出现了6例与手术或器械相关的严重AE(心包积液2例,心脏压塞1例,动静脉瘘2例,咯血1例)。结论该多中心观察性登记研究显示,采用压力感知技术进行PAF消融可在中国患者中获得12个月的高成功率和良好的安全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登记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评价左心耳封堵器(LEFTEAR)用于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禁忌或抗凝治疗后仍有脑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全国9家医院共计200例拟行LAAC的房颤患者。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顺利完成200例入组。患者年龄(68±8.7)岁,年龄范围38~89岁,男112例(56%),CHA2DS2-VASc评分(3.5±1.44)分,HAS-BLED评分(2.5±1.18)分。入组患者均植入新型盘式封堵器LEFTEAR。左心耳成功封堵标准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封堵周边无或少量残余分流(PDL≤3 mm)。以术后12个月内的复合终点事件(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心脏性/不明原因死亡)为主要有效性指标,以术后12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SAE)为安全性指标。结果196例患者植入封堵器,余4例未予植入(1例发现左心耳开口>35 mm,1例尝试封堵失败后放弃,2例完成房颤消融后尝试行LAAC出现心脏压塞)。其中房颤一站式手术(消融联合LAAC)133例。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平均随访6(4,11)个月。围术期和随访期均无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SAE均发生在一站式手术患者中,心脏压塞7例,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其中9例发生在围术期,心脏压塞6例,仅2例需要行急诊外科手术;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即刻成功率达到100%,其中178例未见残余分流。累计完成153例随访(79.7%,153/192)已经完成至少1次TEE检查患者中,左心耳成功封堵率为98.7%(151/153),未见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新型盘式封堵器(LEFTEAR)行左心耳封堵术,总体较有效和安全。房颤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术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标测系统低辐射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心律失常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因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后转诊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并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术中电生理检查结果、术中X线使用剂量、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随访至少6个月观察有无复发。结果14例患儿中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电生理检查证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左侧旁路2例、右侧旁路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扑动1例,心房扑动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各1例。11例患儿手术为零射线完成,3例于X线透视下穿刺房间隔,应用低剂量X线,曝光量分别为3.85、3.23、4.67 mGy。1例右侧旁路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术中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25 d恢复正常,余无并发症。随访7~20个月,13例成功,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心房扑动患儿未成功。结论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低辐射射频消融是可行的。

  • 标签: 儿童 导管消融术 心动过速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