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比较了经导管消融心房颤动(房颤)和经Cox-Maze Ⅲ、Ⅳ型手术治疗房颤两种方法的隔离线和长期随访结果。结果显示,经Cox-Maze Ⅲ、Ⅳ型手术治疗的复发率远低于经导管消融房颤。在对比分析两种方法优与劣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深化降低经导管消融房颤复发率的相关研究,并提出应组织心脏内、外科协同攻关,深化研究,以期探索能降低经导管消融房颤复发率的方法学。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复发率
  • 简介:摘要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diffenrentiation,Id)家族是一类广泛表达的转录调控因子,属于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研究表明在心脏胚胎发育期间Id家族在维持胚胎期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细胞分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开关"作用。此外Id家族还参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控生物钟而实现。因此,明确Id家族调控心脏发育的时间窗及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对于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如何启动心脏发生及体内外疾病模型的建立具有指导性意义。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心脏发育 分化抑制因子 干细胞
  • 作者: 黄从新 蔡衡 姚焰 钟敬泉 苏晞 高连君 陈明龙 王祖禄 程晓曙 韩冰 杨新春 郑良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心血管病湖北重点实验室 43006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 30007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00,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 43002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1604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210029,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沈阳 11001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 330006,徐州中心医院心内科 22100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 100020,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亚洲人群中使用接触压力感知导管进行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消融的数据有限。SMART CHINA是使用压力感知技术评估中国药物难治性PAF患者消融结果的登记研究。方法该登记研究(2015年6月23日至2017年9月29日)在12家医疗中心招募了患者。消融后3、6、9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的有效性终点为首次消融后12个月内未记录到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发作。次要结局包括即刻成功率、平均压力、手术参数和不良事件(AE)。结果共200例患者使用本研究导管进行了消融手术(安全性分析人群)[年龄(61.2±9.3)岁,男62.5%]。在193例合格患者(意向性分析人群)中,166例有主要有效性终点数据(符合方案人群)。96.0%(192/200)的患者接受了单次消融手术。压力为(12.9±3.8) g。中位手术时间和射频消融时间分别为135.0 min和22.4 min。99.5%(199/200)的患者达到了即刻成功。80.7%的患者在12个月时未记录到有症状的房颤/房速/房扑发作。出现了6例与手术或器械相关的严重AE(心包积液2例,心脏压塞1例,动静脉瘘2例,咯血1例)。结论该多中心观察性登记研究显示,采用压力感知技术进行PAF消融可在中国患者中获得12个月的高成功率和良好的安全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登记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切除左侧星状神经节(left stellate ganglion,LSG)或右侧星状神经节(right stellate ganglion,RSG)对大鼠心力衰竭的影响及区别。方法取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LSG组、RSG组3组,每组各10只。3组均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压力超负荷心力衰竭大鼠模型;LSG和RSG组分别通过手术钝性分离并切除LSG或RSG,对照组不做此处理。记录3组大鼠术前、术后30 min及术后10周血压、心率的变化;术前及术后10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心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容积,并计算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射血分数,判断大鼠心功能的状态;术后10周取大鼠心脏标本,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程度,判断心室重构情况。结果术后30 min,对照组、LSG组、RSG组大鼠的心率分别为(352.4±4.3)、(320.3±4.0)和(297.9±5.9)次/min,血压分别为(142.8±2.3)、(123.4±2.7)和(129.6±2.9)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0周,3组大鼠的心率分别为(352.9±4.0)、(321.6±3.4)和(301.0±4.1)次/min,血压分别为(145.6±1.9)、(124.8±1.7)和(130.4±4.4)mmHg。LSG和RSG组术后30 min及10周的心率、血压均低于对照组;RSG组心率低于LSG组(P均<0.001)。术后10周,对照组有严重的左心室扩张,LSG和RSG组虽有左心室肥厚,但程度较轻;对照组、LSG组、RSG组大鼠的左心室后壁厚度分别为(3.2±0.3)、(2.5±0.1)和(2.5±0.1)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7.5±0.3)、(5.5±0.3)和(5.7±0.2)mm,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分别为(9.5±0.3)、(4.5±0.2)和(4.8±0.2)ml,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分别为(21.6±1.3)%、(49.1±3.9)%和(47.4±1.5)%,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0.9±2.5)%、(81.9±2.1)%和(80.0±2.3)%。LSG和RSG组较对照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容积小,左心室缩短率和射血分数高(P均<0.001);术后10周,对照组、LSG组、RSG组大鼠Ⅰ型胶原纤维的值分别为(0.354±0.013)、(0.211±0.012)和(0.243±0.013),Ⅰ和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分别为(1.109±0.065)、(0.737±0.055)和(0.839±0.075)。LSG和RSG组较对照组Ⅰ型胶原纤维,以及Ⅰ和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低(P<0.001)。结论星状神经节切除后可减轻压力超负荷导致的心室重构,延缓心力衰竭的进程,切除LSG和RSG有类似效果。

  • 标签: 心力衰竭 星状神经节 血压 心率 大鼠
  • 简介:摘要既往研究显示不同种属及多种类型的干细胞以某种方式干预可获得心肌样细胞,包括心室、心房和窦房结样细胞。众多研究更专注于获取心室肌样细胞,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获取起搏细胞或结样细胞以构建生物起搏或研究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综述干预胚胎干细胞、成人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获取生物起搏细胞的方法及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干细胞 生物起搏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星状神经节-心房通路对犬急性脑卒中(AS)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26只比格犬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急性脑卒中组(AS组,n=7)、星状神经节消融(stellate ganglion ablation)组(SGA组,n=6)和巨噬细胞清除组(CL组,n=7)。Sham组犬开颅手术后不行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AS组行MCAO后建立AS模型;SGA组行MCAO后行左侧星状神经节(LSG)消融;CL组行MCAO后于左、右心房注射磷酸二钠脂质体。4组犬于3 d后记录心房有效不应期(ERP)、有效不应期离散度(dERP)、房颤诱发率、交感神经活性、巨噬细胞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AS组心房dERP[(14.8±2.1) ms对(36.5±4.8) ms,P<0.05]和房颤诱发率[(4.4±2.2)%对(24.4±4.4)%,P<0.05]均明显升高,而SGA组与CL组dERP[(36.5±4.8) ms对(21.0±3.6) ms,(17.6±2.8) ms,均P<0.05]和房颤诱发率[(24.4±4.4)%对(5.5±2.7)%,(5.3±3.2) %,均P<0.05]均较AS组显著降低;Sham组、SGA组和CL组间房颤诱发率和巨噬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组和CL组LSG活性均较Sham和SGA组明显增加;AS组巨噬细胞和相关炎性因子浸润明显高于Sham、CL和SGA组。结论脑-星状神经节-心房系统可通过增加心房组织巨噬细胞水平增加AS模型犬房颤的易患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急性脑卒中 星状神经节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了1个世纪以来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就心电学而言,触发与折返系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但基础疾病与诱因可能为触发与折返提供必要条件,此提示一级预防的重要性。就治疗学而言,针对房颤本身的治疗应高度关注消融方法学研究,以期提高远期成功率;此外,亦应高度关注并发症的防治,加强规范化抗凝及左心耳封堵,以期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心房颤动 消融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昼夜不同时间对犬行右心房快速起搏(RAP)观察其对心房颤动(房颤)诱发情况及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方法18只杂种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白天起搏组(D组)、夜间起搏组(N组)和对照组(C组),各6只。其中,D组起搏时间为6:00至18:00,N组为18:00至次晨6:00,C组为装入起搏器不起博。所有犬饲养8周后测定其心率变异性(HRV)、各部位不应期(ERP)及房颤诱发情况,同时测定血清及心房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乙酰胆碱(ACh)水平,心房组织中交感神经(TH)和副交感神经(ChAT)的表达情况,以观察昼夜心房刺激对炎性因子及神经重构的影响。结果8周后,D组和N组HRV各参数除低频(LF/HF)外均显著高于C组,且D组亦明显高于N组,而C组中HRV各参数与基线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各部位ERP均显著低于N组,ERP离散度(dERP)则高于N组[(27.33±5.16)ms对(17.67±6.86)ms,P<0.05];与C组比较,N组各部位ERP均较低且dERP较高[(17.67±6.86)ms对(9.50±3.27)ms,P<0.05]。D组的房颤诱发率显著高于N组和C组[(70.37%±18.14%)对(46.30%±19.14%),(11.11%±0.99%),均P<0.05]。与N组和C组比较,D组犬RAP可明显升高ChAT、TNF-α和IL-6,降低TH和ACh水平。结论长期间断白天心房RAP较夜间RAP更易诱发犬心房电重构和神经重构,进而促进房颤发展。

  • 标签: 心房颤动 自主神经系统 心率变异性 电重构 昼夜节律性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可合并或导致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其临床管理具有一定特殊性,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方案。本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COVID-19诊疗方案的指导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一线专家的有限经验,形成COVID-19合并心律失常的管理方案,以供临床医护人员参考。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疗 建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关穴针灸联合胺碘酮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且接受首次射频消融治疗的8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针灸组(n=40)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从术后第1天起连续口服胺碘酮直至3个月,针灸组从术后第1天起每天双侧内关穴针灸20 min,连续1周,胺碘酮用法与对照组相同。分析两组术后及3个月随访时心率变化以及针灸组针灸过程中心率的变化、两组术后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及术后3个月内两组房颤复发率。结果消融术后和随访3个月时两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灸组心率在针灸结束后较针灸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前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清目标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都有较明显升高,但针灸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随访3个月,针灸组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对33.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内关穴针灸是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其可以降低消融术后房颤的早期复发(OR=0.17;95%CI 0.05~0.63;P=0.008)。结论内关穴针灸联合胺碘酮治疗在降低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方面优于单独的胺碘酮治疗,这一效应与内关穴针灸能降低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电隔离 早期复发 内关穴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疾病特征和手术信息,探讨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方法采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房颤中心数据库(www.china-afc.org)中行左心耳封堵手术的房颤病例资料,分析临床特点、手术参数、手术并发症和术终心律状况。并将患者分为单纯封堵组和封堵+导管消融(一站式)组,比较两组的疾病特征、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最终纳入全国175家医院共2 001份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其中男1 178例(58.9%),平均年龄69.4岁,年龄范围29~91岁,阵发性房颤892例(44.6%),CHA2DS2-VASc评分平均3.7分,HAS-BLED评分平均3.9分;封堵器以Watchman封堵器(63.8%,1 276/2 001)为主,手术成功率98.9%(1 979例),手术并发症7.4%(148例),残余分流5.1%(102例),术终窦性心律63.4%(1 269例)。与单纯封堵组(1 075例,53.7%)相比,一站式组(926例,46.3%)的患者年龄较小[(65.3±8.2)岁对(71.9±8.7)岁,P<0.001]、阵发性房颤比例高[67.4%(624例)对24.9%(268例),P<0.001]、CHA2DS2-VASc评分较高[(4.0±1.5)分对(3.7±1.4)分,P<0.001]、HAS-BLED评分较低[(3.6±1.6)分对(3.9±1.2)分,P<0.001]、残余分流率较低[2.8%(26例)对7.1%(76例),P<0.001]、术终窦性心律比例较高[96.7%(895/926)对34.8%(374/1 075),P<0.001],而手术成功率[99.2%(818/926)对98.7%(1 061/1 075),P=0.275]和并发症总发生率相近[9.7%(48/926)对9.3%(100/1 075),P=0.760]。结论近年来,我国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成功率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左心耳封堵术联合导管消融手术未增加手术并发症,但可显著提高术终窦性心律比例。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导管消融 真实世界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CC)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研究依据及临床应用结果。鉴于其临床应用结果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故提出应进一步科学推广其应用。同时,针对目前已获知的研究信息中尚有若干未知,也提出了后续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栓塞
  • 简介:1关于PVC诱发的TCM的临床报道2007年,Taieb等报道了6例扩张型心肌病频发PVC的射频消融结果。4例PVC起源于右室,2例起源于左室。RFCA前,5例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1例Ⅱ级。消融后,24hPVC从(17717±7100)个降至(268±366)个(P=0.006),LVEF从(0.42±0.03)%增至(0.57±0.03)%(P=0.0001),左室舒张未期内径从(60.0+3.5)mm降至(54.0±3.7)mm(P=0.009),患者临床症状正常化。

  • 标签: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室性早搏 诱发 扩张型心肌病 NYHA分级 左室舒张
  • 简介:如何建设一支能长期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校师资队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领导和高校管理工作人员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不断撰文论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探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总结地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每年公开发表交流的文章千篇以上,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对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我国《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以及中共中央、国

  • 标签: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高校教师 理论研究 师资工作 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