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建筑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的能耗较大,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了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被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工程管理的缺陷。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必须采用有效举措,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 标签: 建筑工程管理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服用达比加群酯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分布范围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此APTT是否存在差异做初步探讨。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服用达比加群酯的NVAF患者。入选患者在入院前均已规律服用达比加群酯至少3周。入院后在达比加群酯处于谷浓度时进行APTT检测。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患者的肌酐清除率(CCR)。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APTT的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的APTT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入选患者584例,年龄为(60.3±10.7)岁,其中男397例(68.0%,397/584)。所有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为(1.7±1.4)分,HAS-BLED评分为(1.2±0.9)分。581例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另3例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150 mg,每日2次。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APTT在正常下限以下的患者1例;APTT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106例(18.2%,106/584);APTT在正常上限1~2倍的患者476例(81.5%,476/584);APTT在正常上限2倍以上的患者1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示CCR显著影响达比加群酯谷浓度APTT(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5)。结论服用达比加群酯的NVAF患者的达比加群酯谷浓度APTT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临床上在应用达比加群酯时应格外关注患者肾功能的变化情况。APTT无法准确评估达比加群酯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心房颤动 达比加群酯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谷浓度 分布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上腔静脉肌袖结构,了解窦房结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射频导管消融隔离上腔静脉的房颤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59.3±8.9)岁,年龄范围18~75岁。其中阵发性房颤55例,持续性房颤25例,窦性心律下标测上腔静脉及右心房的电激动顺序,标注窦房结位置。结果46例(46/80,57.5%)患者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以下,其中42例位于高位右心房(42/46,91.3%),4例位于中位右心房(4/46,8.7%),未发现窦房结位于低位右心房。窦房结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的距离为(9.4±6.1)mm。34例(34/80,42.5%)患者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以上,其中17例位于上腔静脉侧壁(17/34,50.0%),8例位于前壁(8/34,23.5%),5例位于间隔侧(5/34,14.7%),4例位于后壁(4/34,11.8%),窦房结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的距离为(8.5±5.1)mm。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在窦房结的空间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7)。上腔静脉肌袖长度为(36.5±9.0)mm,其中阵发性与持续性房颤患者肌袖长度分别为(36.2±8.6)mm与(37.3±10.0)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2)。结论对于大多数房颤患者,窦房结主要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下方,但有一些患者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上方即上腔静脉内,上腔静脉隔离消融线的设定应注意到窦房结位置,避免损伤窦房结。

  • 标签: 心房颤动 窦房结 上腔静脉 肌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5月至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术的HFpEF-PAF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5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采集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资料,通过复查心电图是否为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将患者分为房颤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获取左心室压力-应变环,比较两组患者消融术前以及房颤未复发组消融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左心室应变及做功参数。结果研究共纳入30例HFpEF-PAF患者,其中4例术后3个月复查心电图提示房颤复发[复发组,年龄(63.25±6.40)岁,男2例];7例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无法完成随访;房颤未复发且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19例[未复发组,年龄(61.88±8.50)岁,男8例]。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术前的整体纵向应变(GLS)较低(2.41±0.64对8.00±2.83,P=0.028)。与消融术前相比,未复发组在术后随访各个时间点GLS、整体做功效率、有用功及做功指数均明显改善。结论经射频消融术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后,HFpEF-PAF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压力应变环作为心肌做功评估的新方法,可用于定量分析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心肌做功 左心室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模拟人类思维和学习过程,近年来其在医疗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医疗大数据、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协助制订临床决策等。其在心脏电生理学领域的应用已涉及疾病的早期筛查、危险分层、预测疗效等多个方面。本文综述了AI,特别是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局限与展望,以期帮助读者加深对该技术的认识并开拓相关研究的思路。

  • 标签: 心脏电生理学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造成严重的医疗和社会负担。目前,亟需从疾病管理理念和医疗策略等多个层面作出改变应对挑战。在疾病管理上,应该践行"整合"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整合不同层次医疗资源,尝试移动医疗等多种手段,对疾病标本兼治,既有对症处理,也有风险管控。在疾病治疗策略方面,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应该对房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遵循节律优先的原则,增加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死率、致残率的目标。

  • 标签: 心房颤动 整合管理 早期诊断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PAF)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在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右室收缩功能参数的改变。方法前瞻性入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12月首次行射频消融治疗HFpEF-PAF的患者,分别于消融术前及术后5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分析患者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内径(TVAD)、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TDI-S′)、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LS)。术后相应时间点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判断心房颤动是否复发。结果入选的30例患者中,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完成随访者7例,心房颤动复发4例,余19例患者完成随访,并进行右心结构及功能分析。与消融术前相比,心房颤动未复发组在术后随访各个时间点上述右心室结构及功能(RVFAC、TAPSE、TVAD、TDI-S′、RVFLS)参数明显改善(均P<0.05)。与心房颤动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术前RVFLS、TDI-S′较低(P=0.039、0.019)。结论HFpEF-PAF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能够使右室收缩功能得到改善。

  • 标签: 持续性心房颤动 心室功能,右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症状多样,可反复发作,临床医护人员需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加强对症状的全面评估和管理。本文就心房颤动患者自我报告症状评估工具进行综述,分析其内容、信效度及优缺点。旨在为医护人员合理选择症状评估工具或开发新的工具提供借鉴,为房颤症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自我报告 症状 评估工具
  • 简介:摘要Takotsubo综合征(TTS)又称为应激性心肌病,常继发于严重的情绪或躯体(创伤、重症疾病等)应激。该文报道1例继发于肝囊肿穿刺术后的TTS患者,提示常规医疗操作后甚至无明确诱因情况下出现突发胸痛、气喘、晕厥的患者,在排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常见病因后需结合心电图、心肌酶学、超声心动图和造影等排除TTS可能。

  • 标签: Takotsubo心肌病 穿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左心室心肌病(ALVC)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行射频消融的即刻结果与长期预后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行射频消融术的ALVC室速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等基本临床信息,记录术中电生理检查和三维标测结果。射频消融术后每6个月至门诊随访,随访截至2021年8月,记录患者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以及室速的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12例ALVC室速患者,年龄(42±15)岁,男性11例(11/12)。心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1±5)mm,左心室射血分数(61±5)%。电生理检查共在10例患者中诱发出12种室速,周期(298±67)ms。三维标测提示12例患者中有1例基质位于内膜,其余11例均在外膜(其中2例也累及内膜),心脏基底部近瓣环处是基质好发部位(10/11)。分别于内膜及外膜行射频消融后,所有患者达到完全手术终点(所有室速不再诱发)。中位随访时间65(25,123)个月,1例失访,其余11例患者均存活,且无室速复发。随访截止时的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2±5)mm比(51±5)mm,P>0.0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60±6)%比(65±5)%,P>0.05]无明显变化。结论射频消融术后即刻,ALVC室速患者均达到完全手术终点。长期随访结果表明这些患者室速均未复发,且心功能未发生明显改变。

  • 标签: 心肌疾病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随访 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环状RNA表达谱以及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房颤患者:为使用RNA测序来构建环状RNA表达谱,纳入5例特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为测序组,同期5例基线资料一致的健康者为测序对照组;为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来验证房颤相关环状RNA表达,连续纳入71例特发性房颤患者为验证组,80例非房颤患者为验证对照组;为观察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情况,纳入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特发性房颤患者51例,术后随访1年后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qRT-PCR检测特定环状RNA的表达量,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预测对消融复发的影响。结果房颤特异性的血浆环状RNA表达谱包含31 697个房颤特异性环状RNA,其中516个环状RNA具有差异性表达,包括129个表达上调和387个表达下调。房颤患者环状RNA hsa_circ_0032931[0.018(0.012,0.034)对0.079(0.053,0.108),Z=-9.112;P<0.001]和hsa_circ_0032097[0.031(0.018,0.046)对0.037(0.030,0.053),Z=-2.986;P<0.0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随访1年后,房颤消融手术复发组6例(11.8%,6/51)和未复发组45例(88.2%,45/51)发现,消融术后复发组患者血浆中环状RNA hsa_circ_0032931表达量升高[0.052(0.019,0.109)对0.016(0.012,0.030),Z=-2.573;P=0.01],而环状RNA hsa_circ_0032097表达未见明显差异(Z=-0.058;P=0.953)。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结果,房颤持续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7 (95%CI 0.706~1.000),环状RNA hsa_circ_0032931的AUC为0.826 (95%CI 0.662~0.990),联合房颤持续时间与环状RNA hsa_circ_0032931的AUC为0.933 (95%CI 0.841~1.000)。结论血浆环状RNA hsa_circ_0032931可作为预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新的生物标志物和独立的预测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环状RNA 导管消融 预测复发
  • 作者: 黄从新 蔡衡 姚焰 钟敬泉 苏晞 高连君 陈明龙 王祖禄 程晓曙 韩冰 杨新春 郑良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心血管病湖北重点实验室 43006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 30007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00,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 43002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1604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210029,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沈阳 11001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 330006,徐州中心医院心内科 22100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 100020,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亚洲人群中使用接触压力感知导管进行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消融的数据有限。SMART CHINA是使用压力感知技术评估中国药物难治性PAF患者消融结果的登记研究。方法该登记研究(2015年6月23日至2017年9月29日)在12家医疗中心招募了患者。消融后3、6、9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的有效性终点为首次消融后12个月内未记录到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发作。次要结局包括即刻成功率、平均压力、手术参数和不良事件(AE)。结果共200例患者使用本研究导管进行了消融手术(安全性分析人群)[年龄(61.2±9.3)岁,男62.5%]。在193例合格患者(意向性分析人群)中,166例有主要有效性终点数据(符合方案人群)。96.0%(192/200)的患者接受了单次消融手术。压力为(12.9±3.8) g。中位手术时间和射频消融时间分别为135.0 min和22.4 min。99.5%(199/200)的患者达到了即刻成功。80.7%的患者在12个月时未记录到有症状的房颤/房速/房扑发作。出现了6例与手术或器械相关的严重AE(心包积液2例,心脏压塞1例,动静脉瘘2例,咯血1例)。结论该多中心观察性登记研究显示,采用压力感知技术进行PAF消融可在中国患者中获得12个月的高成功率和良好的安全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登记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相关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首次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94例。术后24~48 h行头颅弥散加权磁共振(DWMRI)检查,明确有无SCI,同时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监测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对SCI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15例(15/94,15.96%)患者术后DWMRI显示17处新发SCI病灶,10处(10/17,58.82%)位于右侧半脑。SCI组术中平均ACT显著低于无SCI组[ 240(235,258) s对262(245,280) s,P=0.00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平均ACT水平是SCI发生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OR=0.965,95%CI 0.940~0.991,P=0.008)。结论房颤射频导管消融围术期SCI发生率较高,术中ACT水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无症状脑梗死 活化凝血时间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时有发生。围术期房颤(POAF)的发生不仅会延长平均住院日、增加住院费用,且可能带来急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等风险,故针对POAF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逐一阐述POAF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及临床处理。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外科手术 发生率 发生机制 临床处理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最常见的临床性心律失常,对HCM整体生存、左心室功能,尤其是血栓栓塞性脑卒中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此报道1例基因突变致房颤伴血栓栓塞表现的HCM家系,并讨论HCM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诊断、基因诊断及脑卒中预防的策略。我们对包括先证者在内的有HCM和/或房颤表型的患者,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先证者及其女的DNA外显子(64 M)捕获测序结果:两者重合的变异为MYH7基因上的非同义突变c.G4066A和MYBPC3基因上非同义突变c.G1519A,且两者存在相似的心电图QRS波表现。MYH7和MYBPC3基因双突变十分罕见,会使HCM患者更早合并房颤,引起心脏血栓的形成。应密切随访此类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及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终点。

  • 标签: 心房颤动 肥厚型心肌病 基因突变 血栓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加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86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33例有ATP事件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比较其临床特征,并对其1 056次ATP事件进行ATP治疗后室速加速发生率、临床特点、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3例患者,男28例,女5例,年龄(51.49±12.39)岁。11例患者存在由ATP引起的室速加速。通过分析其1 056次ATP事件,发现ATP所致的室速加速发生率为3.8%(40/1 056)。同时,ICD/CRT-D记录的室速的种类数可以作为预测ATP加速的相关因素,其最佳切点为1(AUC=0.791,敏感性72.73%,特异性77.27%,P<0.001)。此外,短室速周长(OR=0.981,P<0.001)和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增加(OR=1.062,P<0.001)亦可预测ATP后室速加速。室速周长最佳切点为347 ms(AUC=0.665,敏感性82.50%,特异性47.64%,P<0.001),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最佳切点为7.33 ms(AUC=0.659,敏感性77.50%,特异性56.69%,P<0.001)。周长<347 ms的室速,脉冲数多的短阵快速刺激容易引起室速加速(OR=3.312,P<0.001)。结论器质性心脏病ICD术后患者中,多种室速类型,室速的周长短及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增加可导致室速加速,其中室速周长<347 ms的室速在短阵快速刺激下易引起加速,甚至蜕变为心室颤动。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抗心动过速起搏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期间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诱因。方法入选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抗凝门诊就诊的服用OAC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的房颤患者。收集以下信息:消化道大出血时服用的OAC名称、剂量及用法;如为华法林,出血当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水平;出血当时的肝肾功能情况;出血前有无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诱因;出血后胃肠镜检查结果。本研究采取血栓和止血国际协会(ISTH)对大出血的定义,符合以下任意1条即为大出血:①血红蛋白下降>2 g/dL;②输注全血或浓缩红细胞成分血≥2个单位;③关键部位出血;④死亡。结果房颤抗凝门诊共接诊410例房颤患者,11例服用OAC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其中8例为第1次抗凝门诊前服用OAC期间发生,另3例在抗凝门诊后服用OAC期间发生。11例患者年龄(70.4±5.9)岁,CHA2DS2-VASc积分平均(2.8±2.1)分,HAS-BLED评分平均(1.5±0.9)分。出血时服用华法林的患者7例(63.6%),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的患者3例(27.3%),服用利达沙班10 mg,每日1次的患者1例(9.1%)。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6例出血当日检测了INR,其中5例(83.3%)当日INR >3.0。出血前合并使用NSAIDs的患者1例(9.1%),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1例(9.1%)。出血后完善了胃肠镜检查的患者9例,其中恶性肿瘤3例(33.3%),良性溃疡2例(22.2%),小肠息肉1例(11.1%),恒径动脉综合征(Dieulafoy)病1例(11.1%)。结论房颤患者口服OAC后会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但优化管理,如增加服用华法林患者INR达标率、避免出血诱因等能使出血风险减少。另出血后发现胃肠道基础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概率很高,故必须强调出血后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 消化道大出血
  • 简介:摘要 :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研究得知,配电网始终都是确保用户供电可靠性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广大电力部门工作人员也就需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电力系统建设规划工作中,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规划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难以发挥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根本性能,这给居民以及用电企业直接带来了不利影响。要想使得此类不利影响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那么也就应当做好基于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工作。本文将会在接下来的部分对此展开详细分析。

  • 标签: 供电企业 可靠性 配电自动化 整体思路
  • 简介:程度副词"过"与"太"都可以表示过量义,但语义上"过"的过量义是语法义,不依赖语境,而"太"的过量义是语境义,依赖一定的认知环境,具有可消除性;句法上,"太Vp"比"过A"更易于充当谓语位置,但两者在充当定语和状语时,"过A"的用频要远远高于"太Vp";搭配对象上,"过"通常只修饰单音节中性形容词,而"太"则不受此限制。以上差异与"过"的语义滞留以及"太"的主观性程度有关。

  • 标签: “过” “太” 语义滞留 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