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皮肌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有肌肉和肺的累及,也常合并恶性肿瘤,肺累及常是致命性的。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对减少肌肉和肺的损伤、识别和诊治合并的恶性肿瘤、提高患者预后和生存率有极大帮助。皮肌炎的异质性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本文论述皮肌炎合并急性肺间质性纤维化、发生吞咽困难、合并恶性肿瘤的高风险因素,总结出"皮疹+甲皱血管+肌炎抗体"的联合模式有助于早期诊断皮肌炎,早期识别重要内脏损害风险和肿瘤,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率。

  • 标签: 皮肌炎 肺疾病,间质性 恶性肿瘤 肌炎抗体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中国发病率较低。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易漏诊。现报道1例长期间断发热,伴全血细胞减少、脾大等表现的患者,排除血液系统等非感染性疾病,多次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传统方法未检测到病原体,仍考虑感染性发热,遂行外周血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检测出利什曼原虫,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小剂量爬坡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利什曼病 利什曼原虫属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其内脏脂肪(VAT)含量的差异。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符合纳排标准的1094例于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的VAT含量、皮下脂肪(SAT)含量和腰围(WC)。根据上述患者的BMI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体重过低组(BMI<18.5 kg/m2,n=56),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n=444),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253)和肥胖组(BMI≥28.0 kg/m2,n=81)。采用秩和检验方法探讨四组患者VAT、SAT和WC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了解BMI分别和VAT、SAT、WC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094例患者中数据齐全的共834例,其中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71例,呼吸系统疾病114例,消化系统疾病349例,泌尿系统疾病210例,生殖系统疾病19例,内分泌系统疾病29例。不同疾病种类患者在各BMI水平的VA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的VAT、SAT和WC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SAT含量在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VAT含量及WC两个指标的组间比较则显示,超重及肥胖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在肥胖与超重两个组别间的比较则未发现差异的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BMI与VAT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02、0.195,P<0.05);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性(P>0.05)。BMI与SAT在正常体重组呈正相关关系(r=0.296,P<0.05),而在其余三组则未发现(P>0.05)。BMI与WC的正相关关系体现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r分别为0.199、0.144,P<0.05),而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BMI作为肥胖程度判断的临床常用指标,与影像学肥胖的判断指标存在有限的相关关系。一定范围内的BMI水平有助于推测内脏脂肪含量,当体重过轻或肥胖达到某种程度时,BMI水平可能难以用于推测内脏脂肪的严重程度及其分布特征。

  • 标签: 体质量指数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内脏脂肪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内脏利什曼病(VL)又被称为黑热病,是人体被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的播散性原虫病。VL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长期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贫血与消瘦等。我国治疗VL的临床药物以5价锑剂为主。目前临床治疗VL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少。笔者拟就VL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利什曼病,内脏 临床方案 5价锑剂 两性霉素B 巴龙霉素 米替福新 喷他脒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内脏脂肪等级的相关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3—9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医院职工(包括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共617例的各项实验室指标以及体成分分析各项指标,按照2∶1的比例将样本分为训练集(411例)和测试集(206例),模型共纳入预测变量110个,使用训练集数据进行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测试集数据进行模型验证,选择最优节点数和决策树数目,对构建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同时选取重要性在前10位的相对重要因子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按内脏脂肪等级,对617名研究对象再次进行分组:内脏脂肪等级正常组和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组,进一步分析前10位相对重要因子在组间的差异。结果随机森林模型的最优节点数为39、决策树数目为300。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83.3%、精确率为73.9%、灵敏度为89.4%、特异度为78.7%,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1(95%CI:0.832~0.931)。模型中前10位相对重要因子依次为:体重指数、性别、年龄、尿酸、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肽、癌胚抗原、糖化血红蛋白、谷氨酰转肽酶。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组的体重指数、年龄、尿酸、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肽、癌胚抗原、糖化血红蛋白、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高于内脏脂肪等级正常组(均P<0.05);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的发生率男性大于女性(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内脏脂肪等级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表现良好,内脏脂肪与机体肝功能、胰岛功能、免疫功能的改变均有关系。

  • 标签: 内脏脂肪等级 体重指数 随机森林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s)的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46例内脏动脉主干VAAs行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18例VAAs行腔内隔绝术;28例VAAs行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结果18例腔内隔绝术造影示瘤腔均完全隔绝,技术成功率100%(18/18);28例行联合栓塞后26例瘤腔致密填塞,2例瘤颈显影。术后CTA平均随访(36.5±2.3)个月,覆膜支架隔绝VAAs后,瘤腔完全隔绝率100%(18/18),载瘤动脉通畅率94.4%(17/18);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VAAs,瘤腔填塞获完全隔绝率85.7%(24/28),载瘤动脉通畅率92.9%(26/28),两组间比较,瘤腔完全隔绝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5,P=0.048),载瘤动脉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 P=0.786)。结论VAAs覆膜支架修复或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支架 可解脱弹簧圈
  • 简介:摘要内脏利什曼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其他机会性感染而导致漏诊,具有误诊率高、复发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现报道2例以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和免疫功能重建不良为主要特征的HIV感染合并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均有传统内脏利什曼病疫区居留史,骨髓检查发现杜氏利什曼原虫。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骨髓涂片未再找到杜氏利什曼原虫,但患者病情多次复发,最终均死亡。

  • 标签: 利什曼病,内脏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感染
  • 简介:摘要48岁男性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11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6年,6个月前接受甲状旁腺切除术及右前臂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不明原因反复腹痛腹泻1年,伴消瘦,颜面部、手背部皮肤呈古铜色。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内脏钙化防御(累及肺、肠)及重度铁过载(累及皮肤、肝、脾)。予以硫代硫酸钠为主的综合治疗,腹痛腹泻症状改善。

  • 标签: 肾透析 血管钙化 内脏钙化防御 铁过载
  • 简介:摘要目的全内脏转位在临床罕见,多因腹部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全内脏转位合并外科疾病需行手术治疗时,手术难度会因解剖变异而增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苏北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例全内脏转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全内脏转位合并腹部疾病的诊治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器官",近年来肠道菌群在内脏痛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并广泛研究,肠道菌群在内脏痛的进一步发展、治疗和干预措施中已经展现较明显的潜力。虽然已进行了较多的基础研究,但对肠道菌群参与内脏疼痛的潜在机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文章主要从4个方面阐述了肠道菌群与内脏痛中枢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在内脏痛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治疗内脏痛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内脏 疼痛 肠道菌群 中枢神经系统 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脂肪面积(VFA)对胃癌根治术疗效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行胃癌D2根治术的19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影像资料。纳入标准:(1)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完整;(2)术前病理为胃恶性肿瘤,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癌;(3)术前无出血、梗阻或穿孔等并发症,无远处转移。排除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或基础情况差者、行急诊手术或姑息性切除术者以及术前新辅助治疗者。通过软件计算VFA,根据日本肥胖协会标准,将VFA≥100 cm2定义为内脏型肥胖。将患者分为VFA高值组(VFA-H组,96例)和VFA低值组(VFA-L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效果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FA对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测能力;采用Pearson χ2检验分析体质指数(BMI)与VFA间的相关性。结果VFA-L组与VFA-H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术前合并症、术前贫血、肿瘤TNM分期以及N分期、T分期和分化程度、手术方式、肿瘤切除范围、肿瘤位置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FA-H组患者比VFA-L组具有更高的BMI、更大的肿瘤直径、更低的合并低白蛋白血症者比例和更高的皮下脂肪面积(S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FA-H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VFA-L组,而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少于VF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Clavien-Dindo Ⅱ级以上并发症主要为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包括漏、出血、感染及狭窄)、肠梗阻和切口感染,VFA-H组比VFA-L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4.0%(23/96)比10.1%(10/99),χ2=6.657,P=0.010],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和切口感染发生率也均更高[10.4%(10/96)比3.0%(3/99),χ2=4.274,P=0.039;7.3%(7/96)比1.0%(1/99),P=0.033]。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BMI(OR=3.688,95%CI:1.685~8.072,P=0.001)和高VFA(OR=2.526,95%CI:1.148~5.559,P=0.021)是本组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VFA预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645,高于体质量(0.591)、BMI(0.624)和SFA(0.626)。相关性分析显示,BMI与VFA值呈现显著正相关(r=0.640,P<0.001)。结论VFA≥100 cm2是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VFA能更好地预测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胃肿瘤 肥胖 内脏脂肪面积 术后早期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组织(VAT)在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胃癌患者,患者均无典型腹膜转移CT征象。根据腹腔镜探查结果将患者分为OPM组(31例)与非OPM组(62例)。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及CT征象。分别测量CT图像中胃癌病灶最大层面以下15、25 mm范围的脂肪组织参数,包括VAT和皮下脂肪组织的体积、平均CT值及标准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OPM与非OPM组间的临床、病理及CT图像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各个指标及联合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结果OPM与非OPM组间年龄、病理类型、CA125、腹腔积液、cT分期、病灶最厚径、15 mm VAT平均CT值、25 mm VAT平均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4.940(1.287~18.967)、4.284(1.270~14.455)、1.149(1.013~1.303),建立联合模型。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15 mm VAT平均CT值及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5、0.718、0.703、0.674和0.813,联合模型与上述4个单一指标比较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8、2.63、2.09、2.54,P=0.003、0.009、0.037、0.011)。结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3个指标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最佳。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隐匿性腹膜转移 内脏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中的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成像技术对不同程度肥胖患者内脏脂肪含量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130例于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均进行IDEAL-IQ成像检查获得各脏器脂肪分数,统计学上主要进行两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30例肥胖患者中超重组(A组)44例,肥胖组(B组)86例,A组和B组患者组内比较,肝左叶与肝右叶间的脂肪分数无统计学差异,B组患者肝脏(t=2.93,P=0.04)和胰腺(t=3.01,P=0.03)的脂肪分数明显高于A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脾脏(t=0.53,P=0.60)、网膜(t=0.71,P=0.48)、皮下的脂肪分数(t=0.50,P=0.62)及皮下脂肪层厚度(t=1.53,P=0.13)均无统计学差异。肝脏(r=0.269,P=0.002)及胰腺(r=0.238,P=0.005)的脂肪含量与BMI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肥胖程度越高,肝脏、胰腺沉积的脂肪成分越多,IDEA-IQ技术可以有效定量腹部各脏器的脂肪含量,并能鉴别不同程度肥胖患者脏器脂肪含量的差异。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质量指数 肥胖 内脏脂肪分数
  • 简介:摘要内脏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的独立危险因素。内脏型肥胖的新型人体测量学指标简单易行,能更好地反映肥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肥胖相关疾病的预测与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内脏型肥胖 内脏脂肪 人体测量学
  • 简介:摘要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同时伴有完全性内脏反位,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水,完善相关实验室及腹部增强CT检查后,局麻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者站位及穿刺方向均为正常镜像,成功置入专用Viatorr覆膜支架,术后患者均恢复,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内脏反位患者行TIPS术前应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手术难度,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需克服习惯思维。

  • 标签:
  • 简介:摘要内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因病因复杂,目前对其机制研究尚不深入。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慢性疼痛相关神经病理机制的研究。本文主要综述静息态fMRI在内脏痛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功能神经影像学 慢性疼痛 内脏痛 疼痛 肿瘤
  • 简介:摘要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AD)及真性动脉瘤(TAAA)都是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大动脉病变,尤其是累及腹腔内脏动脉的病变手术治疗难度较大。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以开窗和分支支架为代表的腔内技术在胸腹主动脉病变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胸腹主动脉病变手术治疗的现状,重点围绕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治疗TAAD、TAAA这两种病变,就各自的不同特点和技术要求展开讨论。

  • 标签: 胸腹主动脉夹层 胸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窗支架 分支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