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鹤壁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根据术后是否再发心肌梗死分为再发组(32例)和非再发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stics回归分析研究影响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非再发组和再发组患者的年龄、伴发高血压和高血糖、饮酒史、吸烟史、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病变支数、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梗死后心绞痛、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再发组和再发组患者的性别、伴发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家族遗传史、心率、栓塞血管分类、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伴发高血压、术前Killip分级>Ⅰ级、多支病变、梗死后心绞痛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好的服药依从性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龄、伴发高血压、术前Killip分级>Ⅰ级、多支病变、梗死后心绞痛。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再发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在阜外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有再次住院记录的186例青年患者(≤40岁),按照随诊期间是否出现复发性心肌梗死(RMI),分为RMI组(29例)和对照组(157例),比较其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评估发生RMI的危险因素。结果RMI发生比例为15.6%,中位随访时间为36(12,67)个月,RMI中位复发时间为57(35,77)个月。初诊时,RMI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复诊时,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较初诊时下降(均为P<0.01),LDL-C水平也较初诊时下降(P<0.05),而RMI组均无明显下降(均为P>0.05)。RMI组复诊时LDL-C的达标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复诊时的达标率较初诊时增加(P<0.05)。RMI组复诊时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停用抗血小板治疗(OR=7.378,P<0.001)和复诊时的高LDL-C水平是发生RM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44,P=0.027)。结论青年心肌梗死复发比例较高,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和血脂控制不佳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复发性心肌梗死 青年 二级预防 抗血小板治疗 降脂治疗
  • 作者: 陈小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7
  • 出处:《药物与人》2022年第9期
  • 机构:四川省射洪市人民医院,四川 射洪 629200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指的就是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这种疾病通常会表现出剧烈、持续性的胸部疼痛,病人在休息或服用一些药物时能够使病情稍微缓解。如果在发病时病人身体中的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的话,就容易让病人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这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这种疾病在欧洲较为常见,目前我国这种疾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平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 标签: 心肌梗死;急救;预防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患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虽然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但是患者的心肌危险区域、再灌注过程中的微循环损伤等与预后紧密相关。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日益成熟,本文就心脏磁共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磁共振 危险区域 微循环障碍 心肌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吉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00例发病12 h内的AMI患者,且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缺血后处理组采用球囊预扩张反复充盈、回吸的方法,实现梗死相关动脉的缺血再灌注处理,对照组则给予常规PCI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NGF水平和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入院时,缺血后处理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96.55±4.68)U/L]、心肌肌钙蛋白I(cTnI)[(21.03±2.25)μg/L]和血清NGF水平[(0.13±0.06)ng/L]与对照组[(97.38±5.46)U/L、(21.24±2.36)μg/L、(0.12±0.04)ng/L]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64,1.39;均P>0.05)。入院后3 d,缺血后处理组cTnI水平[ (22.96±2.46)μg/L]低于对照组[(39.85±3.68)μg/L],CK-MB[(101.28±3.46)U/L]、血清NGF水平[(0.22±0.03)ng/L]高于对照组[(93.50±5.68)U/L、(0.14±0.06)n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6,11,70, 11.93 ;均P<0.05)。入院后7 d和14 d,缺血后处理组CK-MB[(13.43±2.35)U/L、(4.23±1.38)U/L]、cTnI[(6.33±1.38)μg/L、(0.78±0.14)μg/L]和血清NGF水平[(0.14±0.04)ng/L、(0.12±0.04)ng/L]均低于对照组[CK-MB(15.48±4.96)U/L、(6.47±1.35)U/L;cTnI(7.75±2.47)μg/L、(1.15±0.39)μg/L;NGF(0.22±0.05)ng/L、(0.19±0.05)n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11.60,5.02,8.93,12.49,10.93;均P<0.05)。AMI发病6个月后,两组间不同心肌梗死面积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8,P<0.05)。结论经缺血后处理的AMI患者血清NGF水平呈动态变化,峰值提前,可做为缺血后处理有效及判断预后的指标。缺血后处理可有效减少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

  • 标签: 缺血后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 神经生长因子 心肌梗死面积 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外伤性心肌损伤是钝性胸部外伤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其最常见的症状是非特异性胸痛,其次为室性早搏和束支传导阻滞,伴有心肌坏死标志物轻度升高,需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我院接收1例外伤性心肌损伤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经过相应检查除外了急性心肌梗死,此类患者应引起各专业医生的关注,特别是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更应重视。

  • 标签: 外伤性心肌损伤 T波倒置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1例62岁男性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口服尼洛替尼400 mg、2次/d治疗。首次用药后5 h出现轻微乏力、心前区不适和胸闷,休息后缓解;当日第2次用药后1 h再次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症状,休息后缓解;次日再次服用该药后1 h,前述症状复现且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2.67 μg/L,肌红蛋白195.1 μg/L,肌酸激酶MB 37.7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1~V6导联ST段压低>0.1 mV,T波倒置,QT/QTc 350/402 ms。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考虑与尼洛替尼有关。停用该药并予扩张血管、抗凝等治疗3周后,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未检出,肌红蛋白21.7 μg/L,肌酸激酶MB 0.8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1~V6导联ST段和T波恢复正常,QT/QTc 370/376 ms。

  • 标签: 抗肿瘤药 白血病,髓样,慢性期 心肌梗死 尼洛替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早已有研究证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与代谢异常相关。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之后发展的一门检测机体内代谢物变化的新兴技术,可用来发现疾病的潜在标志物,揭示疾病的病理机制和发现药物作用靶点等以应用到临床的预防和诊疗中。近年来代谢组学已被应用在心肌梗死的研究领域,现就代谢组学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和诊治心肌梗死提供更多思路。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 代谢组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肌应变成像技术逐渐发展为一项优于射血分数,且能够更准确评估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改变的方法,在精准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本文就磁共振心肌应变技术在心肌梗死评估及预后方面的应用进行全面总结与分析。

  • 标签: 心肌梗死 磁共振成像 心肌应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鹅掌楸苷对急性期心肌梗死(心梗)大鼠心肌凋亡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作用的相关因子与机制。方法2019年1-12月选择SPF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200±10)g,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鹅掌楸组各10只。鹅掌楸苷组大鼠造模前5 d至术后3 d予以鹅掌楸苷溶液(10 ml/kg)灌胃1次/d,心梗组及假手术组大鼠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1次/d。术后取静脉血检测3组大鼠超敏肌钙蛋白T水平。术后3 d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处死大鼠后取心肌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提取心肌组织总蛋白检测相关凋亡因子(caspase3、BAX、BCL-2)的变化。分别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进行组织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转录活性检测。结果术后2 h,鹅掌楸苷组较心梗组大鼠肌钙蛋白T降低,(1.74±0.63)μg/L比(3.54±1.60)μg/L(t=2.69,P<0.05)。心脏超声显示鹅掌楸苷组与心梗组大鼠比较,射血分数较高,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低(均P<0.05)。病理染色显示心梗组大鼠的心肌组织破坏严重,大量炎症细胞浸润。TUNEL半定量结果显示,给予鹅掌楸苷治疗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56.66±2.414)下降,与心梗组(76.55±1.843)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P<0.01)。心梗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β、TNF-α水平高于鹅掌楸苷组(P<0.05)。鹅掌楸苷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较心梗组降低(P<0.05),mRNA的转录活性也较心梗组低(P<0.05)。结论鹅掌楸苷可能通过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进而对大鼠心梗后的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鹅掌楸苷 细胞凋亡 炎症
  • 简介:摘要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表现有时与急性心肌梗死类似。本文报道一例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明确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临床合并心原性休克,给予糖皮质激素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后抢救成功。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心原性休克 糖皮质激素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患者的Ⅱ期运动康复是整个运动康复过程的核心阶段,对其疾病康复与预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往较少突出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变化和重点。本文从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角度进行概况介绍,综述了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运动负荷评估方式、运动方式及作用效果几方面的现状及不足,旨在为完善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康复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肌梗死 运动 康复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心理联络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AM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取常规护理,B组采取心理联络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A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舒适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心理联络护理可以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联络护理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近年来,心脏MR技术在各种缺血及非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评估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心脏MR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模式、扫描序列及影像表现进行基本的介绍,旨在提高影像医师的诊断能力。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