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焦虑障碍是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感知敏感性,即机体对心率、呼吸、血压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反应敏感性,与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了解内感知在焦虑障碍发生中的作用,对于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内感知敏感性在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内感知敏感性升高与杏仁核异常激活相互作用,导致病理性焦虑情绪的产生;此外,岛叶也可通过调节内感知调节情绪反应。同时,内感知还与基因及神经递质有关,这可能也是重要的焦虑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基于内感知调节在治疗焦虑中的应用,可通过呼吸聚焦调节呼吸内感知、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调节内感知相关脑网络以及使用脑电内感知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改善内感知,从而缓解焦虑症状,起到治疗作用。综上,内感知敏感性异常在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内感知治疗焦虑障碍的方法有多种,但相关治疗机制不清。所以,今后的研究需深入探索内感知在焦虑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探讨相关治疗的作用机理。

  • 标签: 焦虑障碍 内感知敏感性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AD)青少年患者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收集符合DSM-5诊断标准焦虑障碍青少年患者40例,并同期收集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进行症状评估,采用注意偏向任务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注意偏向进行评估。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注意偏向任务测试中,病例组负性反应时小于中性反应时[(647.14±94.44)ms,(661.08±112.07)ms],病例组注意偏向值大于正常对照组[(13.93±33.27)ms,(-0.13±18.49)ms],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SCARED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中,SCARED总分与中性正确率成负相关(r=-0.38),分离性焦虑因子分与负性正确率成负相关(r=-0.52),社交恐怖因子分与负性正确率(r=-0.45)及中性正确率(r=-0.43)呈负相关(均P<0.05);躯体化、广泛性焦虑及学校恐怖与注意偏向测试分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焦虑障碍青少年患者更快关注负性刺激,并难以将注意力从负性刺激转移,对中性刺激的回避可能是焦虑障碍青少年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注意偏向 负性刺激 焦虑障碍 青少年
  • 简介:摘要大多数焦虑障碍患者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期,早期识别是早期干预的基础。研究发现,焦虑障碍患者除了具有精神性焦虑、运动不安以及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等躯体、情绪和行为表现以外,还存在明显的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差及在工作记忆、抑制控制等执行功能方面的损害,并且这些表现早于症状出现,探索焦虑障碍在儿童青少年期的认知功能特征是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全面了解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可为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焦虑障碍 执行功能 儿童青少年
  • 简介:摘要烧伤作为一种应激原,不仅伤害患者身体,还会使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不利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恢复正常生活。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发病率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尚待研究。适合普通人群使用的抑郁和焦虑障碍筛查量表是否同样适合烧伤患者仍存在疑问,且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的非药物疗法疗效尚待研究。本文对近年来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可能发病机制、常用筛查量表与非药物疗法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准确评估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提供参考。

  • 标签: 烧伤 抑郁 焦虑 发病机制 心理量表 非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焦虑障碍高危人群、焦虑障碍患者和健康人群全频域自发脑电信号进行频域分析,探索可用于识别焦虑障碍的特征性频段。方法2019年12月10日至2020年5月7日选取焦虑障碍高危人群(焦虑高危组,n=19)、焦虑障碍患者(阳性对照组,n=14)、健康正常人(正常对照组,n=19)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军事应激反应性焦虑预测量表(military stress anxiety predictive scale,MSAPS)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并在问卷评估过程进行脑电监测。统计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三组间脑电功率差异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三组在Delta[(2.11±0.66)μV2,(2.52±0.38)μV2,(2.73±0.47)μV2]、Theta[(1.31±0.43)μV2,(1.52±0.28)μV2,(1.67±0.35)μV2]、Alpha[(1.05±0.44)μV2,(1.29±0.25)μV2,(1.45±0.55)μV2]、Beta-1[(0.69±0.16)μV2,(0.86±0.18)μV2,(0.99±0.27)μV2]、Beta-2[(0.55±0.15)μV2,(0.67±0.18)μV2,(0.75±0.20)μV2]、Gamma频段[(0.31±0.09)μV2,(0.40±0.14)μV2,(0.45±0.16)μV2]Cz电极处的脑电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0~9.21,均P<0.05)。经Bonferroni校正后两两比较,Beta-1频段下,焦虑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脑电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焦虑障碍高危人群和焦虑障碍患者的脑电信号均在Cz处的Beta-1频段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这种脑电信号的差异可为焦虑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焦虑障碍的诊断提供有利的客观支持。

  • 标签: 特质焦虑 焦虑障碍 脑电图 Beta频段 频域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151例,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信息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逐步回归法评定鼻咽癌放疗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回收有效问卷143份,其中共检出焦虑症状患者52例(36.3%)、抑郁症状患者61例(42.7%)。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焦虑亚量表(HADS-A)得分与其是否使用胃管、是否有宗教信仰及居住地有关(P<0.05),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抑郁亚量表(HADS-D)得分与其是否使用胃管及居住地有关(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常伴有焦虑及抑郁情绪,使用胃管会增加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居住在农村者的抑郁程度较轻,有宗教信仰者的焦虑程度较轻。

  • 标签: 鼻咽癌 吞咽障碍 焦虑 抑郁 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认知功能障碍γ振荡特点,旨在探讨其潜在神经机制。方法将符合临床诊断的慢性失眠患者根据焦虑抑郁评分分为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组(n=19)与慢性失眠组(n=13);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为正常对照组(n=16);采集3组受试者在静息状态和认知负载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γ频段的相对功率,分析比较3组受试者γ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模式。应用Spearman相关对脑电γ频带相对功率与睡眠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组、慢性失眠组和正常对照组静息态脑电γ频带相对功率分别为0.192 1±0.008 0,0.210 3±0.009 6,0.237 3±0.006 4;3组认知负载态的脑电γ频带相对功率分别为0.220 7±0.008 1,0.249 5±0.009 8,0.267 7±0.007 2,与静息态相比均显著增加(均P<0.05);静息态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组(0.179 9±0.009 7)、慢性失眠组(0.194 4±0.010 4)脑电节点(F3,F4,C3,C4,P3,P4,O2,F8,T4)的平均脑电γ频带相对功率均低于对照组(0.236 0±0.012 0)(P<0.05);认知负载态失眠伴焦虑抑郁组(0.207 3±0.009 7)脑电节点(F3,C3,C4,P3,P4,T4)的平均γ频带相对功率低于正常对照组(0.259 1±0.009 4)(P<0.05);3组受试者组内及组间公共差异节点(F3,C3,P3)的脑电γ频带相对功率与失眠、焦虑抑郁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r=-0.467~-0.274,P<0.05)。结论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左后额、左中央和左顶的γ振荡缺失可能是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潜在神经机制之一。

  • 标签: 慢性失眠 焦虑抑郁 认知障碍 γ振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12月对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多学科联合记忆门诊就诊的727例老年患者进行记忆筛查,在征得其同意后,对其中的247例MCI患者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247份,回收有效问卷233份。233例MCI患者合并焦虑抑郁67例(28.8%),仅焦虑11例(4.7%),仅抑郁53例(22.7%),无焦虑抑郁102例(43.8%);MCI患者焦虑与延迟回忆呈正相关(P<0.05),抑郁与语言功能呈负相关(P<0.05);不同情绪状态的MCI患者在语言功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I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焦虑、抑郁会影响MCI患者认知功能的不同维度。医务人员需要针对MCI患者的不同情绪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标签: 老年人 焦虑 抑郁 轻度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及抑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对随后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的预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9 —12月选取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457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入院1周内)及随后1个月时分别使用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贝克焦虑量表(BAI)以及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对其进行调查。结果457例AMI患者住院期间ASD、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1.29%(143/457)、42.23%(193/457)和29.98%(137/457);1个月时AMI患者PTSD、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0.20%(138/457)、10.50%(48/457)和26.48%(121/457)。交叉滞后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在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β=0.11,P<0.05)、焦虑(β=0.16,P<0.01)、抑郁(β=0.25,P<0.01)对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的焦虑、抑郁分别对1个月时的焦虑(β=0.34,P<0.01)和PTSD(β=0.16,P<0.01) 、抑郁(β=0.59,P<0.01)和创伤后应激障碍(β=0.25,P<0.01)预测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应激障碍的高警觉、再体验与分离症状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对随后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应加强对AMI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干预,及时疏解其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有效降低其后期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

  • 标签: 应激障碍,创伤后 焦虑 抑郁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交叉滞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焦虑认同联合优势内容递增理论的护理干预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3例GA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焦虑认同联合优势内容递增理论的护理干预。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MCMQ、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及MCMQ中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MCMQ中回避、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焦虑认同联合优势内容递增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引导GAD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精神病学 广泛性焦虑障碍 生存质量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之一,疾病负担大,发病率高,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心理疗法,对于焦虑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疗效因人而异。有研究表明焦虑障碍的CBT疗效与多种基因有关,而这些基因在CBT疗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不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通过这些机制研究可进一步阐明焦虑障碍的生物学标志物,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应用于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该综述通过HPA轴相关基因、5-羟色胺系统相关基因、单胺氧化酶系统相关基因、神经发育相关基因来探究CBT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发现FK506结合蛋白5启动子的甲基化、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甲基化及多态性、色氨酸羟化酶2的基因多态性、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的基因多态性、单胺氧化酶A的基因多态性等与CBT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有关。通过研究遗传学与焦虑障碍CBT疗效的关系,未来可从焦虑障碍致病基因如何影响CBT疗效的相关环路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遗传因素在焦虑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探索预测CBT疗效的遗传预测因子。

  • 标签: 焦虑障碍 基因多态性 遗传学机制 认知行为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对多发性抽动症儿童焦虑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多发性抽动症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予以托吡酯治疗,剂量0.5~1 mg·kg-1·d-1,治疗1周后开始加量,目标剂量控制在1~2 mg·kg-1·d-1,对照组予以硫必利治疗,每次50 mg,每日2次,维持剂量控制在50~150 mg/d,共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每1~2月定期门诊复诊。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耶鲁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Conners父母问卷(PSQ)评估2组患儿的抽动症状及焦虑障碍。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抽动症状、焦虑障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抽动症状、焦虑障碍情况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试验组治疗后YGTSS、PS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托吡酯可改善患儿的抽动症状和焦虑障碍,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儿童 多发性抽动症 治疗 托吡酯 焦虑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不孕女性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焦虑障碍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接受IVF-ET的不孕症女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给予积极心理干预,对照组未行心理干预。在进入IVF-ET周期前及胚胎移植后14 d分别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程度测评。比较两组患者IVF-ET的指标,包括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取消移植率、移植胚胎数、胚胎种植率、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进入IVF-ET周期前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观察组患者在胚胎移植后14 d的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5,P<0.001);与自身对照,观察组在胚胎移植后14 d的HAMA评分显著低于进入IVF-ET周期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2,P<0.001);观察组患者的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4,χ2=6.488、9.964、4.609、6.049;P<0.05);两组的取消移植率、移植胚胎数、异位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障碍可对IVF-ET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改善IVF-ET患者的焦虑障碍及妊娠结局。

  • 标签: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心理干预 焦虑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的面孔与非面孔加工以及不同情绪效价下面孔加工的相关激活脑区。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了PubMed、Medline、Sciencedirect、CNKI等数据库,得到符合要求的31项经同行评议的SAD患者情绪面孔研究,其中SAD患者面孔与非面孔加工元分析纳入13篇文献,包含被试481人、161个激活点。SAD患者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加工元分析纳入18篇文献,包含被试586人、331个激活点。基于Talairach空间下采用簇水平整体错误(Cluster-level family-wise error,FWE,P<0.05)方法分析。结果SAD患者的面孔加工激活了左侧杏仁核(x=-18,y=-8,z=-12),右侧杏仁核(x=26,y =0,z=-20),内嗅皮层(Brodmann脑区28,x=16,y=-8,z=-10)和内侧前额叶皮质(Brodmann脑区10,x=2,y=44,z=-8)。并且,SAD患者在处理负性面孔时左侧杏仁核(x=-26,y=0,z=-16),右侧杏仁核(x=26,y=0,z=-12),左内侧苍白球(x=-20,y=-10,z=-6)和右内侧苍白球(x=20,y=-10,z=-6)有强烈激活,其中恐惧面孔激活双侧杏仁核(左:x=-28,y=0,z=-16,右:x=28,y=-2,z=-12)、愤怒面孔激活内侧苍白球(x=20,y=-8,z=-6)。结论SAD患者的面孔加工存在特定神经机制,双侧杏仁核、内嗅皮层和内侧前额叶皮质是面孔加工的关键脑区,杏仁核和内侧苍白球是负性情绪面孔加工的重要神经区域。

  • 标签: 社交焦虑障碍 面孔加工 情绪面孔 功能磁共振 激活似然估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以《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会编委收治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患有盆腔肿瘤,接受过盆腔放疗;(2)肠镜提示直肠有炎性反应或溃疡。排除标准:(1)放射治疗前有心身疾病史;(2)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阅读和理解手机展示的问卷中的问题;(3)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主客观管理分析(SOMA)自评量表、躯体症状健康量表(PHQ-15)、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来设计《放射性直肠损伤心理调查》电子问卷。通过微信群将该问卷发给编委管理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本研究观察指标:(1)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采用SOMA自评量表,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轻度(≤3分)、中度(4~6分)和重度(≥6分);(2)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分别采用GAD-7、PHQ-9和PHQ-15自评量表进行评估;(3)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结果共回收71份合格问卷,41份(56.9%)来自广州。71例患者中,男6例,女65例;年龄(55.7±9.3)岁,<60岁者48例(67.6%),确诊放射性直肠损伤中位病程2.0(1.0,5.0)年。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轻度18例(25.4%)、中度27例(38.0%)、重度26例(36.6%)。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无合并症的患者共12例(16.9%);发生焦虑、抑郁或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共59例(83.1%),其中2例患者只合并焦虑、1例患者只合并抑郁、9例合并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焦虑+抑郁、4例合并焦虑+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三者并发者40例。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轻-中度组患者相比,重度患者的焦虑和躯体症状障碍的严重程度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Z=-2.045,P=0.041);但两组患者间抑郁程度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Z=-1.176,P=0.240)。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分与患者的焦虑(r=0.300,P=0.013)、抑郁(r=0.287,P=0.015)及躯体症状障碍(r=0.344,P=0.003)程度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的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病率极高。有必要加强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及治疗,以减轻患者盆腔会阴疼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放射性直肠损伤 焦虑 抑郁 躯体症状障碍 心身疾病 调查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不孕女性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焦虑障碍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接受IVF-ET的不孕症女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给予积极心理干预,对照组未行心理干预。在进入IVF-ET周期前及胚胎移植后14 d分别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程度测评。比较两组患者IVF-ET的指标,包括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取消移植率、移植胚胎数、胚胎种植率、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进入IVF-ET周期前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观察组患者在胚胎移植后14 d的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5,P<0.001);与自身对照,观察组在胚胎移植后14 d的HAMA评分显著低于进入IVF-ET周期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2,P<0.001);观察组患者的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4,χ2=6.488、9.964、4.609、6.049;P<0.05);两组的取消移植率、移植胚胎数、异位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障碍可对IVF-ET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改善IVF-ET患者的焦虑障碍及妊娠结局。

  • 标签: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心理干预 焦虑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混合性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混合性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4周后比较患者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评分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34/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2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卫生、躯体功能、健康程度、情绪角色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心理卫生、躯体功能、健康程度、情绪角色评分均提高(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982、5.130、5.232、4.829,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8.465、9.290,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4%(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8,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混合性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情绪障碍 抑郁 焦虑 经颅磁刺激 生活质量 社会适应 安全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氮平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老年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抽取临汾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7例伴睡眠障碍的老年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米氮平治疗,观察组34例患者采用米氮平联合rTMS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焦虑自评表(SAS)及多导睡眠图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S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479);治疗后,两组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SA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SQI各指标及PSQI总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其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多导睡眠图各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较短,睡眠总时长较长,快速眼运动睡眠潜伏期较短,睡眠效率较高,夜晚睡醒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睡眠障碍的老年焦虑症患者的治疗中,米氮平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其焦虑情绪,并提升睡眠质量。

  • 标签: 米氮平 重复经颅磁刺激 睡眠障碍 老年焦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管理对惊恐障碍患者焦虑水平、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惊恐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工娱康复管理,观察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团体认知行为管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健康调查简表(SF-36)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GAF、PSSS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F-36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管理能够减轻惊恐障碍患者的焦虑,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认知疗法 焦虑 生活质量 团体认知行为管理 惊恐障碍 社会功能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紊乱影响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脑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并影响该病的发生发展,针刺在改善肠道菌群和防治GAD方面疗效明确并得到广泛认可。针刺治疗GAD的选穴大多以局部取穴及循经远端取穴为原则,选穴以百会、风池、印堂为主;调控肠道菌群选穴以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居多。近年来,从肠道菌群角度开展了诸多针刺治疗GAD作用机制的研究,而鲜有探析针刺防治GAD用穴的理论依据。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针刺调节肠道菌群和治疗GAD的研究现状,探讨针刺调节“微生物群-肠-脑轴”防治GAD的理论依据,并提出“调腑安神解虑”针法。

  • 标签: 针刺 广泛性焦虑障碍 肠道菌群 微生物群-肠-脑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