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探索个体特异性功能连接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及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稳定型轻度认知障碍(stabl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sMCI)及进展型轻度认知障碍(progress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MCI)患者分类的影响,提取有助于AD及MCI诊断的潜在神经影像学标志物。材料与方法使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数据集,包含47名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s, NC),66名sMCI,24名pMCI和29名 AD患者。本文使用基于多任务学习的稀疏凸松弛交互结构优化(multi-task learning-based sparse convex alternating structure optimization,MTL-sCASO)方法提取个体特异性功能连接,并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选择,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类器完成AD/MCI/NC的三分类及sMCI/pMCI的二分类任务。此外,采用双样本t检验来计算分类过程中最具辨识力的功能连接的组间差异(P<0.05)。结果相比于通过传统皮尔森相关构建的功能连接的分类结果(73.49%),基于个体特异性功能连接对AD/MCI/NC的三分类准确度达到了85.54%。此外,使用个体特异性功能连接对sMCI/pMC的分类性能(86.67%)要优于使用皮尔森相关得到的功能连接的分类性能(75.56%)。在分类过程中最具辨识力的功能连接,其连接强度在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蕴含更多个体特性的个体特异性连接可提高对AD及MCI识别准确度,个体特异性功能连接有望作为AD及MCI诊断的潜在神经影像学标志物。

  • 标签: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障碍 多任务学习 个体特异性功能连接 早期诊断 影像学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联合氧化磷酸化缺乏症28型(COXPD28)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初步探索其致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东营市人民医院1例COXPD28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线粒体基因测序与全外显子组测序明确其致病基因突变,构建致病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质粒,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免疫印迹实验评估突变基因对蛋白表达的影响。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患者女性,21岁,因自幼反复胸闷、憋喘就诊,主要表现为乳酸酸中毒。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发现溶质载体家族25成员26(SLC25A26)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34G>C,p.A12P;c.197C>A,p.A66E),查询HGMD数据库,为国内首次报道。体外功能试验证实:与转染野生型质粒相比,细胞转染SLC25A26基因突变质粒后SLC25A26 mRNA及S-腺苷甲硫氨酸载体(SAM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p.A66E突变质粒可使SLC25A26 mRNA及SAMC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降为野生型质粒的6%与26%(P值均<0.001),而p.A12P突变质粒则分别降为野生型质粒的62%与82%(P<0.001,P=0.044);双突变(p.A66E+p.A12P)质粒共转染时,SLC25A26 mRNA与SAMC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降低为野生型质粒的47%与57%(P<0.001,P=0.001)。结论本例COXPD28患者的致病突变基因为SLC25A26基因突变(p.A66E、p.A12P),该突变导致SLC25A26表达水平降低,造成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诱发COXPD28。

  • 标签: 酸中毒,乳酸性 突变 线粒体疾病 联合氧化磷酸化缺乏症 SLC25A26基因突变 S-腺苷甲硫氨酸载体 功能研究
  • 简介:摘要比例和率的含义多重而交叉,这模糊了其概念的准确性。本文围绕事件的发生和状态的存在及其测量过程,首先指出了二者的计数有统一的基础——状态,提出了“时点状态累积数”的概念。基于数学上“率”的一般含义,结合指标计算元素的单位,提出了“时点状态累积数的变化量”即通常认为的“(观察期)事件发生数”或“绝对率”,并建立了相对率和比例。比例有3种类型:时点(或率型)构成比例、时期发生比例及由前二者综合而成的时期构成比例。相对率和时期比例的区别在于观察期是否被视为一个观察单位并移位,与时点比例的来源人群均为观察期起点人群。由此本文建立人群分类资料基本指标——比、比例和率统一的识别路线。这些论述同样地适用于关闭队列、固定队列或动态人群。本文旨在明确指标的内涵及可行的认识路线,供人群研究工作者参考。

  • 标签: 事件 比例 时点 时期
  • 简介:摘要失能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丧失,生理衰弱被认为是失能前期。老年人从健壮,到衰弱,再到失能,呈级联下降。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以阻止、减缓或逆转这一下降趋势。鉴于衰弱的潜在可逆性,2019年国际衰弱与肌肉减少症研究会议(ICFSR)工作组发布了生理衰弱识别和管理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本文将从衰弱的筛查与评估、管理和干预方面对该指南进行解读,旨在更好地识别和管理老年人的衰弱。

  • 标签: 衰弱 管理 指南 评估
  • 简介:摘要亚临床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通常指患者无ILD相关临床症状,但CT扫描时发现有肺间质异常(ILA)的早期疾病状态。近年来,随着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亚临床患者被发现。由于一些亚临床ILD可进展为有临床意义的ILD,或者出现急性加重甚至死亡,因此需要对亚临床ILD患者进行关注、评估与管理,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综述亚临床ILD相关文献研究,对其术语的标准化、评估与管理策略及现存问题进行汇总及展望,以期能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互联网+医疗"和人脸识别技术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人脸识别产业不断成熟,人脸识别在医院管理、辅助医疗、疫情防控等医疗领域得到初步应用。与此同时,人脸识别技术在实践中带来了误差风险、技术破解风险、隐私风险、平等风险、滥用风险等问题,严重威胁群众的人身及财产权益,亟需法律界对此作出回应。作者在总结人脸识别技术在医院具体应用方向的基础上,对我国有关人脸识别法律规制的路径进行梳理,并提出应当立足技术研发、强化医疗机构"守门人"责任、健全法律体系与加强司法引领的建议,以完善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规制,减少医疗机构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中的侵权风险,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 标签: 人脸识别 信息保护 法律风险 隐私保护 医疗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数字化正畸时代的来临,通过人工智能识别牙-颌-面特征所体现出的技术优势越趋显著。在口腔正畸诊疗中,X线头颅侧位片、锥形束CT、牙颌模型及软组织面像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重要资料,应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必将给口腔正畸专科诊疗带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当前,主流二维图像的特征识别技术已臻成熟,而三维特征识别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性能和数据采集设备的发展而发生了质的飞跃。本文将主要综述人工智能在识别牙-颌-面特征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并阐述相关重点识别技术。

  • 标签: 口腔正畸 人工智能识别 牙-颌-面特征 识别算法 性能评测
  • 简介:摘要疲劳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最具致残性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对其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由于既往缺乏对帕金森病伴发疲劳严格统一的定义和明确的量化标准,可能导致不同的研究结论。2016年关于帕金森病伴发疲劳定义和诊断建议的专家共识发表后,这一领域的规范研究得到部分补充,但临床医师对其识别及干预仍显不足。文中通过对帕金森病伴发疲劳的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和影响因素、临床评定、治疗管理措施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帕金森病伴发疲劳患者的识别和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帕金森病 疲劳 识别 治疗和管理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小气道功能的评估在哮喘的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就小气道的定义、肺功能检查方法及其在哮喘临床诊断和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肺功能 小气道 儿童 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时真假腔的识别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估胸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情况。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完成腔内治疗。术中采取多种方法识别真假腔,包括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如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导管沿途冒烟法)等。结果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治疗时,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66例,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24例。左前斜45°造影结果显示,68例夹层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外侧,而22例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与真腔重叠;腹主动脉段夹层真假腔位置复杂,假腔于螺旋下降过程中可位于真腔任何一侧,其中6例腹主动脉存有2个及以上假腔;90例胸主动脉夹层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和全弓降主动脉造影—胸降主动脉留置猪尾导管法识别真假腔,最终全部成功定位真腔,且顺利完成腔内治疗,夹层远端真腔血流恢复率为100%。结论对于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行CTA检查做好评估,术中在DSA监视下,予以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等识别真假腔,可准确判断,从而避免误判及其所致并发症发生,提高了腔内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真假腔
  • 简介:摘要cGAS-Sting通路是一条新近发现的免疫信号传导通路,在先天免疫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过感知胞质中的异常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dsDNA),激活下游的炎症因子,产生一系列免疫炎症效应,清除病原体。当这一通路被存在于胞质中的自身dsDNA异常激活时,可能会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此外,该通路也与肿瘤的免疫监视有着密切联系。众多证据都表明,cGAS-Sting通路在自身免疫机制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功能,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内容。文章将对cGAS-Sting通路与自身免疫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cGAS-Sting通路 双链DNA 自身免疫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甲状腺功能及体格生长、心理行为发育状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余姚市人民医院分娩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3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分娩的3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变化、1岁时体格发育、骨龄、智力发育、神经心理发育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生时促甲状腺激素(TSH)为(18.23±2.71)mU/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5±0.34)mU/L,游离甲状腺素(FT4)为(6.76±1.54)p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91±2.04)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84、24.39,均P < 0.001);观察组1岁时TSH、FT4分别为(2.68±0.78)mU/L、(17.26±2.11)pmol/L,对照组分别为(2.77±0.63)mU/L、(17.54±2.20)p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0、0.51,均P > 0.05);1岁时,观察组体质量、身长、头围、骨龄分别为(9.21±1.20)kg、(79.84±3.05)cm、(43.73±1.42)cm、(1.01±0.15)岁,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2±1.32)kg、(84.54±3.41)cm、(45.85±2.04)cm、(1.14±0.28)岁,骨龄落后比例为21.88%(7/3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33%(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4、5.73、4.77、2.30,χ2=4.74,均P < 0.05);两组1岁时智力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P < 0.05);观察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分数分别为(90.43±6.96)分、(92.03±6.03)分、(88.45±4.85)分、(84.04±5.71)分、(85.05±6.1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9.47±5.40)分、(104.12±5.71)分、(98.47±5.22)分、(94.16±4.98)分、(104.34±5.7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8.09、7.84、7.42、12.76,均P < 0.001)。结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中,存在明显的体格生长、心理行为发育障碍,临床上需加强早期筛查、治疗,以期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素,游离 体格生长 骨骼年龄测定 心理行为发育 智力发育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腺病毒肺炎伴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腺病毒肺炎合并肝功能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儿童社区获得性腺病毒肺炎3 294例临床资料,分析肝功能正常组以及肝功能异常组临床特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相关因素。结果1 704例纳入患儿在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和/或谷草转氨酶升高,肝功能损伤率(51.7%,1 704/3 294)。轻度损伤1 671例(98.1%,1 671/1 704)、中度损伤28例(1.64%,28/1 704)、重度损伤5例(0.29%,5/1 704)。肝功能正常组与肝功能异常组进行单因素比较,肝功能异常组男性患儿比例高于肝功能正常组(68.1%,64.2%,P=0.017),且年龄较小[16(9,30)月,38(19,53)月,P<0.001]。肝功能异常组患儿更容易出现喘息(32.9%,18.7%,P<0.001)、气促(13.7%,9.1%,P<0.001)和腹泻(11.0%,4.7%,P<0.001)。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异常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组,淋巴细胞则高于正常组,肌酸激酶、心型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较高。肝功能异常组患儿发生重症肺炎的比例(26.9%,11.2%,P<0.001)高于肝功能正常的患者,病死率明显较高(1.47%,0.25%,P<0.001)。对轻症及重症腺病毒肺炎儿童肝功能损伤机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重症肺炎组儿童发生肝损伤更为多见(73.0%,46.6%,P<0.001),且中度及重度肝损伤均高于轻症组。进一步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并未发现与肝损伤的发生率显著相关因素。结论儿童腺病毒肺炎伴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高,以轻度损伤多见。发生肝功能损伤患儿年龄较小,喘息及气促等临床症状相对更重,重症肺炎比例及病死率更高。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发生肝损伤比例更高,中重度损伤更为常见。对伴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伤患儿应加强监测。

  • 标签: 儿童 腺病毒肺炎 肝功能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通人、运动员和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平地步行时的膝关节步态图特征,探讨可早期识别ACL损伤风险的潜在运动学指标。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招募在校大学生78名,包括39名普通大学生(普通人组)和39名大学生运动员(运动员组),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招募26例ACL损伤患者(患者组)。普通人组男20例,女19例;中位年龄为19(18,21)岁;运动员组男22例,女17例;中位年龄为19(18,20)岁;患者组男23例,女3例;中位年龄为20(19,20)岁。利用便携式膝关节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受试者在跑步机上以3 km/h速度行走时的膝关节步态图,比较3组受试者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内外旋角度、屈伸角度和胫骨相对股骨的前后、内外、上下位移等。结果3组受试者之间除性别外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受试者整个步态周期内(1%~100%)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承重反应期(9%~10%)的膝关节内外旋角度、支撑相和摆动相(1%~27%、29%~100%)的膝关节屈伸角度、承重反应期(1%~3%)和摆动相末期(96%~98%)的前后位移、支撑相中期(15%~19%)、末期(29%~33%、36%~43%)和摆动相(68%~94%)的上下位移、支撑相中期至摆动相中期(12%~82%)的内外位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人组、运动员组受试者的最大内外翻角度(-10.89°±4.55°、-12.20°±4.38°)显著大于患者组(-5.44°±3.72°),普通人组受试者支撑相中期内外位移[3.69(0.13,7.25) mm]显著大于运动员组、患者组受试者[-0.59(-6.65,5.24)、0.96(-1.54,3.89)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运动员的步态与普通大学生、ACL损伤患者的步态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内外翻角度和内外位移指标可作为早期识别ACL损伤风险的遴选指标。

  • 标签: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创伤和损伤 步态图 大学生 运动员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个小样本超广角眼底照相(UWFI)多疾病分类人工智能模型,初步探究人工智能对UWFI多病种分类任务的能力。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至2021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并行UWFI检查的1 123例患者的1 608张图像用于UWFI多疾病分类人工智能模型构建。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病理性近视(PM)、视网膜脱离(RD)、正常眼底图像分别为320、330、319、268、371张。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106例患者的135张图像作为外部测试集。选取EfficientNet-B7作为主干网络,对纳入的UWFI图像进行分类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评估分类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所有数据均使用数值及95%可信区间(CI)表达。将数据集在网络模型ResNet50、ResNet101上进行训练,并在外部测试集上进行测试,对比观察EfficientNet与上述两种模型的性能。结果UWFI多疾病分类人工智能模型在内部、外部测试集上的总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2.57% (95%CI 91.13%~92.92%)、88.89% (95%CI 88.11%~90.02%)。其中,正常眼底分别为96.62%、92.59%,DR分别为95.95%、95.56%,RVO分别为96.62%、98.52%,PM分别为98.65%、97.04%,RD分别为97.30%、94.07%。在内部、外部测试集上的平均AUC分别为0.993、0.983。其中,正常眼底分别为0.994、0.939,DR分别为0.999、0.995,RVO分别为0.985、1.000,PM分别为0.991、0.993,RD分别为0.995、0.990。内部、外部测试集上EfficientNet性能均较ResNet50、ResNet101模型更佳。结论初步构建的小样本UWFI多疾病分类人工智能模型对常见眼底疾病的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具有辅助临床筛查及诊断的价值。

  • 标签: 视网膜疾病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超广角眼底照相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手机拍摄PD伴冻结步态(FOG)患者的步态视频,构建基于手机视频的PD伴FOG患者的自动识别系统。方法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49例PD伴FOG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手机拍摄患者"3 m往返"和"3 m往返通过窄道(长0.6 m)的过程,获得87个有效视频,标注每个视频的转身阶段、直行阶段及其中的FOG事件。提取视频中关键点的位置信号,对信号预处理后提取特征数据,由特征数据分别建立动作识别模型、直行FOG识别模型和转身FOG识别模型,最后组成端到端的FOG识别模型。采用留一法(LOSO)评估上述模型的性能。结果87个有效视频中25 881个窗口样本,其中22 066个非FOG窗口样本,3815个FOG窗口样本。LOSO法评估结果显示,动作识别模型的灵敏度为83.27%,特异度为91.38%,准确度为89.28%。直行FOG识别模型的灵敏度为57.69%,特异度为88.12%。转身FOG识别模型的灵敏度为61.54%,特异度为98.72%。端到端的FOG识别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1%、75.73%。结论基于手机视频的PD患者FOG自动识别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实现远程识别PD患者的FOG,便于对PD伴FOG患者的筛查和随访。

  • 标签: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机器视觉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复方斑蝥胶囊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PLC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及随访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斑蝥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免疫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09%,49/55)高于对照组(70.91%,39/55),P<0.05。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斑蝥胶囊联合TACE治疗PLC的效果理想,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免疫水平。

  • 标签: 肝癌 复方斑蝥胶囊 肝功能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评分、起立-行走(TUGT)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MW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不同角度下屈膝肌峰力矩值、改良Barthel指数(MBI)、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联合组FMA上肢、下肢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联合组TUGT短于常规组,10mMWS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平衡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联合组屈肌60 °/s、120 °/s屈膝肌峰力矩值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干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可增加不同角度下屈膝肌峰力矩值,能改善运动、步行和平衡能力,增强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上肢功能障碍 等速肌力训练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手摇车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手摇车组(试验组)和MOTOmed运动训练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ES手摇车进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对照组则增加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χ2=9.23,P<0.05)和手(χ2=15.91,P<0.05)的Brunnstrom分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1、2、3、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的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手摇车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手摇车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在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为脑梗死患者多种功能的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芳村脑病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其护理方式分为A组40例和B组46例。A组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B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评估评分均高于干预前,A组患者干预后上肢、下肢肌力评估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A组患者干预后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实验结果显示,A组患者吞咽功能正常率为57.50%,对照组为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功能结果也表明,A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B组为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8,P=0.036<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A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肌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肢体功能,同时提升吞咽功能,减少呛咳、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渐进式康复护理 脑梗死 肢体功能 吞咽功能 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