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38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消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在大运河边长大人们更是高兴万分。人们用微博、微信、博客、QQ空间等不同形式,发信息,写感受来表达各自内心的喜悦心情。

  • 标签: 大运河 诗行 民族 世界遗产大会 世界遗产名录 卡塔尔
  • 简介:艺术来源于生活,民族民间音调是劳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自发的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音乐精华之精华,因此,民族民间音调是一切音乐创作的基础和参考典范,是取之不尽的音乐之泉。不论是歌曲、歌剧等声乐创作还是交响乐、钢琴曲等器乐创作都离不开民族民间音调的滋养,在许多知名的音乐作品中民族民间音调的影子随处可见,如一颗颗闪亮的贝壳将音乐的海洋装扮的异常美丽。本文在对民族民间音调的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结合一些优秀的歌曲创作和音乐作品,对民族民间音调在作品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并对民族民间音调运用过程中的创新之举进行了解析。

  • 标签: 民族音调 民间音调 音调 音调的运用
  • 简介:中国钢琴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蕴涵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也反映着中华民族民族的不同音乐风格和地域特色。因此,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的民族特性表现进行深入研究,对推动我国钢琴音乐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具体分析了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进程,并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特性表现进行了分析。

  • 标签: 中国钢琴作品 民族特性 音调 音韵 音色
  • 简介:人类学田野作业反思成了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从科学民族志反思到阐释民族志再到各行其是的实验民族志并延续至今,促进了人类学学科的发展。而深受人类学影响的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由于研究对象(音乐本体)的特殊性,没有跟随人类学的田野反思,却聚焦于音乐学方向(本体论)与人类学方法(文化论)的论争上。借鉴人类学田野反思的经验,结合中国当代音乐民族志田野作业,反思我们田野工作中时间、地点和人事等经验得失,有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 标签: 人类学 民族音乐学 音乐人类学 民族志 音乐民族志 田野作业
  • 简介: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他擅长采用本民族音乐的创作方式,使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作品85号钢琴组曲《诗意音画》,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他用诗画般的音乐语言向我们直接呈现了捷克的美。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元素,塑造了它独特的审美特性,即对斯拉夫民族风情的音乐再现。本文从解析《诗意音画》的基础上,论述德沃夏克写作中的民族特色,最后从旋律、节奏、文化特征等方面对作品的民族元素做综合分析。

  • 标签: 德沃夏克 《诗意音画》 民族性 创作特征
  • 简介: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各族人民在实践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数饱含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涵的音乐,这一创作在不停地继续,一直到今天。中华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结合衍生了新的民族音乐,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更具表现力。

  • 标签: 民族音乐 音乐形成 音乐特征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音乐与认同的关系成为民族音乐学的流行话题。为了理解民族音乐学家如何看待这一主题,本文对过去25年间发表在《民族音乐学》期刊上,标题含有“认同”一词的17篇文章进行了综述。此综述表明,这些本文的作者既没有引用有关“认同”话题通常所用的文献,也没有引用其他文献。因此,本文主要围绕通常文献中出现的基本问题,即认同的概念、来源、种类、产生及由谁界定并且规范化认同等来解析民族音乐学文献。最后通过反思,总结出音乐在认同的建构与符号化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认同 认同性 归属 缝合 自我理解 能动作用
  • 简介:中国民族声乐根植中国土壤,实际上是对戏曲、民歌、曲艺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总称。民族声乐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容易被群众接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求民族声乐演唱要有正确的气息、良好的共鸣、清晰的咬字,科学发声方法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插上理性的翅膀,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里运用科学发声方法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民族声乐 科学发声 艺术
  • 简介:本文在简要阐述传统民歌与当代民族声乐的概念与范畴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传统民歌之于当代民族声乐具体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与意义展开论述。

  • 标签: 传统民歌 民族声乐 价值 意义
  • 简介:民族音乐学接受后现代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人类学思维和方法的影响,从而体现出某些不同于哲学、美学领域后现代思潮的个性化特点。基于对表象意识的认同与否,后现代理论大体分为怀疑论者和建设论者两派。以梅里安姆、赖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民族音乐学,先后采纳了学术上有承继关系的博厄斯人类学多元文化观和后现代建设论文化观,以较宽容、理性的态度来处理和面对各种音乐文化危机现象的同时,还一定程度削弱、化解了由彻底、极端的后现代怀疑论所带来的某些尖锐矛盾问题。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来说,这是一种值得进行反思、批评,同时予以学习、研究、借鉴的后现代学术发展思路。

  • 标签: 反本质主义 表象 民族音乐学 后现代理论 怀疑论 上下文语境
  • 简介:浩瀚的民族声乐作品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以其韵味醇厚的演唱风格和“以字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在高校美声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形成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民族声乐作品可以奠定美声民族化、实现关声教学的多元化、使关声唱法更有感染力和亲和力以及促进美声民族唱法跨界融合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充分认识到民族声乐作品在高校美声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促进高校美声教学的全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民族声乐作品 高校美声 跨界演唱
  • 简介:在我国民族歌剧表演实践中民族声乐教学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经过长时间的魔力和成长,现已成为我国民族的特色和珍贵的宝藏。然而,在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方面仍旧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弊病,不利于民族声乐的传播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将理论研究渗入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出民乐的特色,为中国民乐的传播和发扬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及中国声乐教学的研究,论述了中国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希望可以为民乐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灵感,也可以引起民乐工作者对民乐教学的重视。

  • 标签: 民族声乐 教学设计 影响范围 声乐传播
  • 简介: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孕育自不同文化之中,其受众之间的差别也造成了两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介绍了两者的起源,并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其异同,即呼吸、共鸣、发声和语言。

  • 标签: 音乐表演 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异同 起源
  • 简介:文化人类学涉及到的领域极为广阔,它使得民族音乐学更具有人性因素、使其拥有了社会功能,并推动民族音乐学凝聚力不断的增加,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田野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两者的基石,使其充满了动态生命力。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文化人类学 田野工作
  • 简介:20世纪40年代,“口述史”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在西方悄然兴起。近年来,特别是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运用了“口述史”理论与方法,使得民族音乐领域中的“口述史”研究获得较大的进步与突破。学者们在重视民族音乐本体研究的同时,开始重视民族音乐“口述史”实存分析研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音乐学界对“口述史”方法在具体的运用中还存在许多疑惑与误解,对“口述史”的价值、地位、特征等还认识不足。民族音乐“口述史”研究有着独特的范畴和特点,以土家族土司音乐为例,其“口述史”研究同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法则,尤其是对土司时期反映土家族人民俗生活、仪式音乐与典型的土司音乐等实存音乐现象进行的“口述史”研究。人们运用了现代录音、录像技术,记叙了土司到普通民众在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生活历程。如今,“口述史”将借土家族音乐更广泛、深刻地记录下土家族社会发展的历史痕迹。

  • 标签: 民族音乐 口述史 土家族 土司 音乐文化
  • 简介:新世纪近十年中国双钢琴作品分为改编、创编和创作三大类,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分别对双钢琴作品的多元性风格、双钢琴作品中对民间器乐音色的模仿、地域风情以及意境等民族化元素与西方双钢琴创编技法的运用及交融进行研究,从不同方面展示出新世纪中国双钢琴作品是如何将民族元素与西方技法相互交融的,展示了这时期我国双钢琴音乐创作特点,从而使双钢琴更能够得到重视和获得更好的发展。

  • 标签: 新世纪 双钢琴作品 民族元素 西方技法
  • 简介:我国古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但没有归纳、总结出本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由于音乐理论体系的缺失,20世纪初,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先河的学堂乐歌,大多抄袭外国作曲家作品中的现成曲调,为其填词。100多年后的今天,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依然尚未建成。我们应当弄清古代“乐理”和今天“音乐理论”的不同,也不要以为用西洋音乐理论便可以代替中国音乐理论。笔者认为在研究中国各民族音乐作品形态和借鉴欧美音乐理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我国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是中国音乐界目前面临的一项光荣任务。

  • 标签: 理论 乐理 民族音乐 理论体系
  • 简介:1964年我随王湘同志从中央音乐学院调人中国音乐研究所(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当时称“民族音乐研究所”,简称“民研所”),单位在“民族乐器改良研究室”(简称“乐改室”)。具体工作是对全国的民族乐器改良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我还负责编辑一本内部油印刊物《民族乐器改良资料》,编了两辑,出了第一辑,第二辑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未能印发。

  • 标签: 民族乐器 乐器改良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几内亚 “文化大革命” 历史
  • 简介:音乐剧是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身的现代舞台剧。从它的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剧在中国出现得较晚。由甘肃省歌剧院创作排演的中国西部音乐剧《花儿与少年》成功在北京演出。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在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和现代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化是我们现代音乐剧要走的方向和道路。一个成功的音乐剧,它所具备的要素是多重的。剧本、音乐创作、演员这些都是硬性的,同时也绝对不能忽视了音乐剧中灯光、舞美等这些从视觉与听觉中给人以冲击的效果。使它最终做到艺术享受与商业价值双赢的结果。

  • 标签: 音乐剧 民族化 花儿与少年
  • 简介: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快速变迁,导致中国民俗文化系统被大部瓦解,这使得依赖这一系统生存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面临了一场严重的生存危机。由于媒体环境和"媒介屏蔽"现象,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被边缘化,及其传统传承机制的瓦解。为化解这一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危机,应当采取"以传播促传承"的新思路,依托于近现代媒体的"传播"行为,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前提条件加以利用。而现代媒体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方面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是利用其传播优势,为中国传统音乐争取最大数量的传承载体。

  • 标签: 中国传统音乐 传播 传承 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