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右心室梗死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少见,常常在临床心电图诊断中误诊和漏诊,本人谈谈右心室梗死的诊治体会,提高对右心室梗死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 标签: 右心室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主动(螺旋)电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安置永久性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RVOTS(主动电极组),20例用被动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比较两组近期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各参数比较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及6min步行试验均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RVOTS起搏心室激动的电同步性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改善患者近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 心室电同步性 近期心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尘肺病患者的右心室功能,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43例住院的尘肺病患者,16例为尘肺一期组、14例为尘肺二期组、13例为尘肺三期组,选择1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使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横泾(RVD)、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做功指数(Tei)。结果 一期组Tei指数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一期组TAPSE和二期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的Tei、TAPSE均有明显差异(P

  • 标签: 尘肺 右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图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主因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28年,心慌10年,腹胀1年入院。心脏专科检查: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0.5cm处,未见抬举样搏动。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心率90/min,心房颤动,P2增强,胸骨左缘Ⅲ、Ⅳ肋间及心尖部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

  • 标签: 心电图 心室肥大 右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道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I.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心脏起搏 人工 生理性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摘要报道我院确诊的一例单纯右心室梗塞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提高该病的确诊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临床诊治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40例进行临床诊治效果分析,对这4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诊治,观察诊治效果。结果40例患者住院时间3h至13d,36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2例死于顽固性全心衰竭,2例死于心室纤颤。抢救成功率90%。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时,其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这种常规常规治疗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还是需要尽快的进行病情的确诊,同时尽快的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痊愈几率,从而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 临床诊治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无创诊断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45例,均行心电图检查,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介入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心电图V3R~7R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10h者64.44%,QRS波呈QS波者62.22%,ST段恢复到等电位时,T波已呈倒置状态者62.22%,与同一指标中其他心电图变化情况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好转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P<0.05)。结论右心导联心电图检测不同导联ST段改变可用于右心室心肌梗死无创诊断中,在保守治疗基础上行介入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右心室心肌梗死 无创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110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主动电极组60例和被动电极组50例,主动电极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被动电极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两组植入前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电极植入即刻及随访过程中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结果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显著延长(P〈0.01),组间差异显著(P〈0.01)。主动电极组在术后即刻起搏阈值较被动电极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测试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起搏应用可行而稳定。

  • 标签: 起搏电极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起搏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以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依据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71例,为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71例,为急性下壁合并未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均行12导联及右胸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可知,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是导致右心室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且以2或3支病变为主;且两组患者ST段抬高三项指标的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电图STV3R-V6R抬高≥1mm、或STⅢ/STⅡ抬高≥1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价值,诊断阳性率价高,可应用于该病的诊断中。

  • 标签: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室心肌梗死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右心室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急救办法与护理措施及其临床效果讨论。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3年3月我院总共收治的11例急性右心室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例资料,对其中的措施与效果进行会诊讨论。结果经过充分输液扩容、抗休克,积极溶栓、保证灌注,严密监测、谨防心律失常等治疗,11例患者中5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4例患者出现好转,病情稳定并得到控制;3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总有效率81.82%。结论急性右心室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属于危重病例,患者愈后较差,死亡率高。接诊时应及时、有效进行急救;护理过程中应谨慎。通过及时并且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患者生命可最大程度的得到恢复。

  • 标签: 急性RVI 心源型休克 抢救及护理措施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对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应用Carto系统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85例RVOT起源的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VT/PVCs)患者行RFCA治疗,患者年龄4~84岁,平均年龄(40.5±12.3)岁,病史3~22年,平均病史7.2年。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临床检查未发现有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所有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呈现左束支阻滞,其中Ⅱ、Ⅲ、aVF导联呈高R波,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患者的室性早搏数量为5342~52460/24h,伴或不伴室速。应用激动+起搏标测成功判定消融部位。18例患者尝试应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中149例RVOT偏间隔部,36例偏游离壁。绝大多数病例通过激动标测最早心室激动时间(EVA)距离体表QRS时间(EVA-QRS)为(32.6±9.4)ms,同时结合起搏标测成功进行消融。在4例复发病例中8mm头端消融导管或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较4mm头端消融导管更具优势。在2个月至8年的随访中,4例(2.1%)复发,在重新手术后获得成功。应用Carto系统标测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传统的激动+起搏标测下,RVOT起源单形态VT/PVBs的RFCA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和低复发率。Carto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性 导管消融术 右心室流出道
  • 作者: 陆佳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1期
  • 机构:急性心肌梗塞是危害病人的急、危、重症之一,而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右心室心肌梗塞对病人的危害程度更是险上加险,我科于2008年10月2日收治一例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右心室心肌梗塞的病人,经我科治疗护理后,于10月31日康复出院,现就我们的治疗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46岁,因"脊髓脱髓鞘病变"收入我院神经内科。入院查体:T37.8℃,HR128次/min,BP120/60mmHg,双下肢肌力Ⅳ级,T10以下针刺感觉减退,双髋以下音叉震动感觉减退,双侧病理征阳性。患者入院3d后突感胸闷,心悸,气短,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右心室内约7cm长条状不均匀回声,随心脏舒缩摆动,有时经肺动脉口脱入肺动脉,右心室、右心房扩大,三尖瓣反流,考虑存在肺动脉栓塞并右心室血栓。转入心外科后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

  • 标签: 肺动脉切开取栓术 肺动脉栓塞 脱髓鞘病变 右心室 脊髓 心脏彩色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常规导联同头胸导联在急性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2011年1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急性右心室梗死病人中,随机抽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取50例正常人,使其同前者成混合体。对其同时实施常规导联以及头胸导联。对比分析两种导联对心电图的诊断准确率有何区别。结果选择常规导联的40例急性右心室梗死病人,其心电图的诊断准确率是85.0%(34/40),而假阳性率是32.0%(16/50);而选择头胸导联的病人,其心电图的诊断准确率是95.0%(38/40),而假阳性率是0%(0/50)。两种导联最终心电图诊断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急性右心室梗死病人进行心电图诊断时,选择头胸导联,其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导联。

  • 标签: 常规导联 头胸导联 急性右心室梗死 心电图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干预在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右心室肥大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80例患者从我院收治患者中抽选,随机分成不同护理组,并于护理干预后统计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疾病效果、指标时间和对照组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右心室肥大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效果突出,可改善病症,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临床护理干预 阻塞性肺气肿 右心室肥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取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患者接受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共发生7例,其中感染发生4例,心脏穿孔发生1例,电极脱位发生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4%;观察组并发症共发生2例,其中感染和电极脱位各发生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期 高度 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诊断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大的价值。方法把本院在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接收的47例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检查诊断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检查诊断,超声心动图右心室肥大检出率(68.1%)明显比心电图右心室肥大检出率(42.6%)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大的临床检查诊断中,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所获检出率高,可为肺源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明确提供更为合理且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右心室肥大 诊断 超声心动图 肺源性心脏病 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