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短期应用米力农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和脑钠尿肽变化.方法应用米力农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20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的变化,并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脑钠尿肽.结果20例患者治疗后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16/20).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肺毛细血管楔压、中心静脉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钠尿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620.6±305.6)μg/L比(1201.4±750.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例出现恶心、不适感、室性期前收缩,经纠正低钾血症,减慢输液速度后消失.结论米力农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 标签: 米力农 利钠肽 心力衰竭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皮下潜行法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应用临床效果.方法需行颈内静脉置管的全身麻醉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皮下潜行法组,每组100例,均为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体温变化、导管尖端细菌培养情况及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置管前、置管后、拔管前、拔管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皮下潜行法组[(13.75±7.83)d比(22.37±8.92)d],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皮下潜行法组[11%(11/100)比2%(2/100),13%(13/100)比2%(2/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采用皮下潜行法对预防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有明显的优势.

  • 标签: 导管 留置 细菌感染 皮下潜行法
  • 简介:目的采用信息化技术对临床工作与护理管理进行评价,实现临床护理管理及评价的闭环式管理。方法结合手持移动式护理工作站PDA,根据护理管理及临床护理记录工作特点,开发了结构化护理电子病历知识库、记录表格单及临床护理管理系统。结果护理工作量统计、护理记录、质量监控、绩效考评、护理管理均实现无纸化管理。结论在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下完成护理精细化管理,为科学管理及护理决策提供重要保证。

  • 标签: 信息化 护理管理 NIS HIS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继之以0.15μg/(kg·min)静脉泵入24~48h,对照组采用常规标准治疗.比较两组术后60min心电图ST段回落率,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及出血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术后60minST段完全回落45例(93.8%,45/48),对照组为35例(72.9%,3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血管TIMI血流≥3级的发生率治疗组为95.8%(46/48),对照组为75.0%(36/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冠状动脉循环 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 简介:为规范全国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促进各地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和培训的交流学习,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指导下,于2014年6月20日在云南昆明召开全国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管理政策解读会西南、西北片区会议。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内镜项目管理人员,西南西北片区省(区、市)卫生计生委负责医政医管相关工作的人员,

  • 标签: 内镜诊疗技术 管理政策 临床应用 解读 计划生育委员会 服务中心
  • 简介:现代化的医院建设需要有与之适应的临床科室管理,不断创新的科室管理能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和谐发展.现代医院临床科室管理应重点包括临床科室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战略实现相配套的制度建设与实施,从而提高临床科室服务社会的能力.

  • 标签: 医院 临床科室 管理
  • 简介:目的为癌痛患者提供健康教育临床路径,使其进行癌痛规范化管理及治疗。方法将14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由疼痛专员、责任医生、责任护士组成的疼痛小组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负责对患者进行癌痛程度、知识层次、自理能力的评估,制订相应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内容。对照组由责任医生、责任护士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即治疗护理过程中进行宣教。结果观察组疼痛控制效果、疼痛知识掌握情况、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以及医护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癌痛患者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疼痛控制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癌痛 健康教育 临床路径
  • 简介: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患侧甲状腺、峡部切除及对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长期随访.结果24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8例未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随访1.5~4.5(3.4±1.1)年,4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均在4个月内恢复正常.4例患者术后第3年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转移.结论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可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颈淋巴结清扫术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
  • 简介:目的探讨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效果。方法我科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心理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患耳声频共振治疗。治疗l、2W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1W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

  • 标签: 临床观察 共振辅助 声频共振
  • 简介:目的对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24例使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的颌骨骨折患者,1,3,6个月及1年后定期复诊,检查张口度及咬合关系,通过X线片和CT了解骨折线复位及痊愈情况,对其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24例患者中120例患者复位良好,均为Ⅰ期愈合,均无明显的炎性反应和排异反应,张口度无异常,咬合关系良好,面部均无明显畸形,治愈率高达96.8%(120/124).其余4例患者,经过多次调试也均恢复正常,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及后遗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内固定器 上颌骨骨折 治疗结果 颌间牵引
  • 简介:目的运用PDCA循环模式加强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的管理,促进备用药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利用日常检查、等级医院模拟评审,设计访谈问题访谈护理人员,进行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管理现状调查,然后运用鱼骨图等管理工具及PDCA循环理论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计划,加强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管理的监督检查、反馈、总结。结果运用PDCA循环后,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管理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结论PDCA循环用于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管理的持续改进效果显著,可在医院广泛使用。

  • 标签: PDCA 备用药品 临床药品管理
  • 简介:眼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必修课程之一,“四个一”教学法是将多种先进教学方法在眼科教学中融合集成与应用总结,改革医学生眼科临床实习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在老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学员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探索性,更好地保证和提高眼科学教学质量。

  • 标签: 教学方法 “四个一”教学法 眼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的临床表现及其在MR影像表现上的特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OPCA患者(OPCA组)的临床及MR表现.另选择7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按年龄分为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每组15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桥脑测量.结果8例OPCA患者均为散发病例,临床以小脑症状、植物神经症状及锥体外系症状多见.头颅MR表现为小脑和脑干萎缩,特征性表现为“十字征”.OPCA组患者桥脑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0.63±2.16)和(16.74±4.37)mm,与对照组[(27.14±1.73)和(22.28±1.49)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在21~30岁组和31~40岁组桥脑上下径及前后径数值最大,随着年龄增大数值有所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是诊断OPCA的首选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提高OPCA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 磁共振成像 十字征
  • 简介:目的观察致康胶囊辅助激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因慢性宫颈炎收治的病人,共186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86例病人分为治疗纽与对照纽,每纽各93倒。两纽病人在孕产次、宫颈刮片、病理类型以及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单纯使用激光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致康胶囊辅助激光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和90.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病人的阴道出血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缩短,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致康胶囊辅助激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肯定,能够缩短术后出血时间,加速创面愈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宫颈炎,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减轻治疗后的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

  • 标签: 致康胶囊 激光治疗 慢性宫颈炎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拟诊机化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临床拟诊为机化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31例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或经皮肺穿刺病理除外结核、真菌、化脓性炎、肺癌而拟诊机化性肺炎24例,无病理检查结果而经激素治疗有效拟诊7例.21例患者具有典型机化性肺炎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短期(6~14d)激素治疗后影像学结果明显改善.随访6~25个月,复发6例,均发生在激素减量过快或停药患者中.结论临床上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结合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检查除外其他疾病是拟诊机化性肺炎的重要指标;对于无病理检查患者短期激素治疗有效有助于诊断.过早激素减量容易导致复发.

  • 标签: 回顾性研究 机化性肺炎 肺活检
  • 简介:目的探讨在《侵权责任法》下临床医生如何防范及处理医疗纠纷。方法运用《侵权责任法》的相关法规时医疗纠纷案例进行了分析。结果准确运用《侵权责任法》使两起医疗纠纷得到妥善处理。结论《侵权责任法》有助于医疗纠纷的合理解决,也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

  • 标签: 侵权责任法 临床医生 医疗纠纷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基础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以及不同的血压控制策略对血肿扩大和再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其入院第1天的基础血压(收缩压)水平分为A组(<180mmHg,1mmHg=0.133kPa)7例、B组(180~200mmHg)6例以及C组(>200mmHg)33例;同时根据不同的血压控制策略分为E组(平均动脉压下降≥20%)31例和F组(平均动脉压下降<20%)15例.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C组患者6个月致死/致残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21.2%(7/33)比1/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出现血肿扩大1例;F组患者出现血肿扩大4例,再出血1例,E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3.2%(1/31)比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2,P=0.018).结论患者发病初期的收缩压过高(>200mmHg)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早期积极地降压能有效减少血肿扩大和再出血的发生.

  • 标签: 脑出血 血压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匹维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143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72例,采用谷维素治疗,每次20mg,3次/d;观察组患者71例,采用匹维溴铵治疗,每次50mg,3次,d,两组均连续服用4周,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2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6.4%(55/72);观察组显效47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1%(64/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维溴铵可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治疗结果 匹维溴铵 腹泻型
  • 简介: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和螺内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有效性。方法将6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予以地高辛、氢氯噻嗪、倍他乐克等药物治疗,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和螺内酯,两组均治疗6个月。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明显改善,心胸比、BNP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且安全,并能改善心室重构。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贝那普利 螺内酯
  • 简介:目的探讨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X线检查复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12.0±2.0)周和(13.8±2.4)周,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7,P<0.05).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19/20)比65.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掌倾角、桡骨短缩复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10.6±4.7)°比(6.6±4.0)°、(0.8±0.5)%比(1.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偏角复位情况虽然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发生率为5.0%(1/20).结论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桡骨骨折 老年人 掌侧入路 T型钛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