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形成的相关因素、防治体会及血栓形成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于放化疗期间出现静脉形成患者40例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其中24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全部成功,无肺栓塞发生;16例未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溶栓过程中1例发生肺栓塞死亡。39例患者中痊愈19例,有效13例,无效7例。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并发静脉形成后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延误了抗肿瘤治疗时机,对静脉形成的高危人群及时检测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确能减少静脉形成的发生率,有效缓解病情,提高疗效。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d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0例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预后良好组18例,预后不良组22例。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年龄[(64.64±11.30)岁比(58.94士10.47)岁]、发病至治疗时间[(376.73±316.32)min比(176.00±59.74)min]、溶栓前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73±8.46)分比(11.224-5.20)分]、溶栓治疗24h内最大收缩压(SBP-)[(186.59±24.79)mmHg(1mmHg=0.133kPa)比(169.00±23.04)mmHg]、收缩压连续变异性(SBPV)[(17.11±3.90)mmHg比(13.334-4.9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治疗24h内的SBP-、SBPV与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d预后相关。

  • 标签: 脑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压
  • 简介: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病因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以恶性较为常见,良性少见,良性病因包括血管瘤、肝脏损伤、肝硬化、先天性畸形等,而肝硬化伴HAPVF者临床较少见。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6例肝硬化性HAPVF并上消化道出血行介入治疗,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肝动脉门静脉瘘 上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性 介入治疗 先天性畸形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