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支架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0年11月至2012年3月行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110例。结果110例冠心病患者120支冠状动脉血管PTCA并支架置入130枚。置入成功率100%,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其中单支病变者占58.38%,双支病变者占30.00%,3支病变者占10.63%;A型病变者占38.48%,B型病变者占22.71%,C型病变者占38.81%,不稳定心绞痛者占56.43%,既往有心肌梗死史者占43.57%。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平均直径为(2.45±0.41)mm,平均长度为(18.50±2.45)mm,压力平均(6.22±1.78)atm;置入支架130枚,平均直径为(31.01±0.38)mm,平均长度为(21.30±6.30)mm,释放支架时球囊所加压力平均为(9.45±3.12)atm。结论PTCA和支架置入术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标签: 冠状动脉 血管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还可以评价冠状动脉及左心室的功能情况。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术(常简称冠脉造影或冠造)就是采用介入的方法,应用X线显影的造影剂,对冠状动脉进行检查的方法。也是冠心病确诊的手段之一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结果在治疗措施上可以确定是选择药物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还可以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和评估。结论冠状动脉造影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十分重要,是确保造影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疗效。

  • 标签: 操作方法 并发症 护理对策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实践效果。方法将中山市人民医院于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按临床路径CNP进行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在健康知识掌握、行为改变、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4例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高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结果84例患者均顺利的完成了手术治疗,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加强对行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高龄患者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之后,通过再灌注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研究方法。方法对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这一期间内收治的患者随机抽取出40例患者,40例患者通过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之后,有24例患者进行再灌注发生心律失常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并对治疗方法以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4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均通过及时、并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以及护理之后,没有1例患者发生死亡,所有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均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对进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之后,通过再灌注,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介入治疗 心律失常 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及时周密的急诊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以及对并发症的及时有效处理。结果1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完成手术,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改善。结论及时周密的急诊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以及对并发症的及时有效处理是介入治疗护理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介入治疗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INF-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水平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ACS组35例,SA组28例。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INF-γ、IL-2、IL-4、IL-10的浓度。比较ACS、S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INF-γ、IL-2、IL-4、IL-10水平变化。结果①ACS组患者介入治疗前INF-γ、IL-2水平高于SA组(P<0.05);IL-4、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②ACS和S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INF-γ、IL-2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变化值在ACS组高于SA组。而IL-4、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h的漂移与冠脉介入治疗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电解质紊乱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期间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1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患者手术后血钾、钠离子浓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P<0.05),本组患者中有28例出现低钾血症,无一例低钠血症出现。手术前有46名患者血钾水平为3.5mmol/L~4.0mmol/L,平均(3.75±0.14)mmol/L,手术后有24名患者出现低钾血症,有70名患者血钾水平在4.0mmol/L以上的,手术后有4名患者出现低钾血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应积极对患者实施电解质检测。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电解质絮乱 电解质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护理。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6月9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实验组落实整体化护理。比较两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满意水平;术后住院的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疼痛水平和SF-36量表评分;皮肤瘀斑、造影剂肾损害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疼痛水平和SF-36量表评分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疼痛水平和SF-36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皮肤瘀斑、造影剂肾损害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化护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和提升生存质量,患者满意水平高。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PCI)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延迟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102例AMI患者被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组)和非PCI组,各51例PCI组于发病后平均13d行PCI术。随访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与非PCI组相比,PCI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80%比27.3%,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42±6.9)%比(57.4±3.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后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远期疗效显。

  • 标签: 心肌梗塞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护理。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987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7例患者在经过全面、精心护理后均全部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3±1.3)d,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做好围术期的护理能够进一步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 冠心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口的最佳包扎止血方法。方法将8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按照包扎止血方法用桡动脉止血带注气15ml、定时减压、低压力水平维持8-12h包扎;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包扎止血。观察两种包扎止血方法术后手部肿胀、麻木、发绀,穿刺点渗血、血肿,桡动脉闭塞,血管迷走反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手部肿胀、麻木、发绀和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l或P<O.05),而两组局部渗血、血肿和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以确定桡动脉穿刺口的包扎方法,能减少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术 桡动脉穿刺 包扎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dual-sourcecomputedtomography,DSCT)在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6例行冠状动脉双源CT检查的成人影像资料。结果806例冠状动脉CTA中,共检查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1例,其中右侧冠状动脉开口异常13例,左侧冠状动脉开口异常8例。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 标签: 冠状动脉变异 体层摄影术 双源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126例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分析,评定疾病情况。结果冠状动脉正常者14例(11.1%),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112例(88.9%),其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7例,冠状动脉开口异位2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1例。受累血管151支172处,累及单支血管者35例(31.3%),累及2支及以上血管病变者77例(68.8%)其中,重度狭窄及闭塞68处(占39.5%)。结论冠状动脉DSA造影能够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类型、部位,是诊断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 DS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AMI患者128例,均行急诊PCI,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6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直接行PCI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灌注水平(TMP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d内的死亡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心肌灌注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则明显减少;观察组在住院期间再梗死、目标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d内的死亡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介入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闭塞的护理体会。方法抽取8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进行分析,平均分组,参考组开展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对比效果。结果经过分析,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结论针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低桡动脉闭塞率,增强护理满意度,促进身体康复,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介入治疗手术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 护理干预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相关危险因素在造影剂肾病发病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500例冠状病变患者作为对象,根据是否出现造影剂肾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475例患者为非造影剂肾病患者,观察组的25例患者为造影剂肾病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所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水化程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造影剂用量多于对照组,尿素氮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水化程度,造影剂用量,尿素氮等均是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造影剂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56位冠心病经冠脉内介入性治疗及护理,术后出血和拔鞘管后迷走反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无一例严重并发症,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支架置入术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入路及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回顾100例经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护理观察(其中股动脉入路50例,桡动脉入路50例)。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桡动脉痉挛1例(应用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穿刺点渗血0例,术侧上肢肿胀0例,术后术侧手掌肿胀1例(经逐渐减压手掌肿胀减轻),局部血肿0例,假性动脉瘤0例。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穿刺点渗血1例,术侧下肢肿胀2例(经逐渐减压肿胀减轻),局部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0例,拔管综合症1例,下肢静脉血栓0例。结论经股动脉及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均安全可靠,经桡动脉穿刺与股动脉入路比较相关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小。充分做好围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 围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