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5月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6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5d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前6min步行距离、LVE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5d6min步行距离、LV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5d治疗、按时用药、定期复查、饮食及遵医锻炼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护理干预用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 老年冠心病 心功能水平 护理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一例急诊绕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血管狭窄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1月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绕行患者做为护理服务对象,采用全面精细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实施。结果此例患者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结合护理干预,使其得以康复,顺利出院。结论通过冠脉介入治疗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治疗血管狭窄或阻塞时,可减少患者疼痛,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在争取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标签: 冠脉造影 支架 介入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冠心病是目前发生在我国中老年人身上的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的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的一种微创手术,它能够利用微小创口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冠心病形成病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手术指征,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及远景展望。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临床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即刻疗效受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择选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CT检查以及采取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42例。以是否发生钙化划分为中重度钙化组(n=24)和无钙化组(n=18)。钙化组予以针对性治疗,对两组实施PCI前后的临床以及影像学指标对比。结果(1)两组术前冠脉CT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指标中,除病变长度、管腔面积和重构指数组间比对差异不明显(P>0.05),剩余指标组间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2)两组术后冠脉CT以及手术操作特点指标中,除并发症、预扩张、直径和支架数、球囊直径以及最大预扩张压力指标组间比对差异不明显(P>0.05),剩余指标组间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将冠脉CT作为引导,针对性的予以非顺应性高压球囊后扩张以及充分预扩张手段干预,针对中重度钙化者而言,PCI术后即刻管腔获得仍然会受到影响,但是最终的管腔面积还是较为理想的。

  • 标签: 冠状动脉钙化 介入治疗 即刻疗效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病变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也是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伴随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世界范围内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数量出现了明显增多。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如果无法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处理,病情会出现明显进展,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会死亡,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当中,临界病变斑块对患者病情进展有重要影响,临床应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患者介入治疗的方法等进行合理选择。

  • 标签: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临界病变斑块 进展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性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于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随机分为两组,取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保守用药,研究组给予PCI,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数据。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0%,研究组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1年后生存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2.5%、再发心绞痛15.0%、心源性死亡2.5%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40.0%、7.5%和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PCI临床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促进患者身体恢复以此提高患者生存率,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 标签: 高龄冠心病心绞痛 保守药物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程介入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接收治的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全程介入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脂指标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7%;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介入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冠心病 介入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患者围手术期肌钙蛋白Ⅰ(TroponinⅠ,TnI)升高的相关因素。方法:共入选235例术前TnI正常的择期PCI患者,根据其术后第1天晨血TnI水平分为术后TnI值正常组、术后TnI超过正常值上限但小于5倍组和术后TnI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组共3组。对各组的基线资料、冠脉病变特点等进行比较,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围手术期TnI升高的重要预测因素。结果:235例择期PCI患者中.术后TnI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组患者占34.9%,TnI超过正常值上限但小于5倍组占31.1%,3组患者间的冠脉病变特点存在统计学差异(P〈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多枚支架植入和病变类型(B/C型)是PCI围手术期相关心肌损伤的重要预测因素。结论:年龄、多枚支架植入和复杂病变类型是预测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的因素。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肌钙蛋白 心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ST段回落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此次研究中涉及的患者均为2016年8月~2017年10月来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其例数一共为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回落良好患者,例数为50例,对照组为回落不良患者,例数为40例,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以上两组患者在入院心率、出现症状至冠脉开通时间以及左前降脂病变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其ST段回落的因素主要为入院心率、出现症状至冠脉开通时间以及左前降脂病变方面,因此在临床中,应及早的将闭塞血管开通,可以提高心肌在灌注,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ST段回落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临床相关情况。方法将2015年-2017年收治的川崎病的患儿11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35例,对患儿的基本资料,治疗情况,冠状动脉损害患儿与无冠状动脉损害患儿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冠状动脉损害与无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年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发热时间,Na+,ALB,PLT指标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丙种球蛋白敏感型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几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发热时间长,血清白蛋白及血钠水平下降,血小板增加是引发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同时患儿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较高。临床应提高晶体,避免患儿损害严重。

  • 标签: 川崎病 并发冠状动脉损害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与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4例,其中,血小板宽度超过15%为A组,血小板宽度低于15%为B组,每组均为22例。结果2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无明显差异(P>0.05),A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B组,与B组相比,A组高密度脂蛋白较低,A组心源性死亡、2次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63.64%)明显高于B组(31.82%),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血小板宽度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密切关系,可作为预测因子于临床中应用。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小板分布宽度 急诊 冠状动脉介入 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2月--2017年12月,研究对象72例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6)、对照组(n=36),实验组患者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短袖缩短率。结果心功能对比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对比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短袖缩短率对比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尿激酶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血流分级 短袖缩短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的作用。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6月200例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实验组落实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满意水平;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知识的了解程度、术中配合度和手术耗时;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症状积分、心功能水平;造影剂肾病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知识的了解程度、术中配合度和手术耗时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理症状积分、心功能水平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心理症状积分、心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造影剂肾病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了解程度和提高配合度,改善心理状态和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满意水平高。

  • 标签: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剖开取大隐静脉后下肢切口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采用常规取大隐静脉行不停跳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术后下肢切口的愈合情况,结痂时间,血肿、感觉麻木、伤口水泡、伤口渗液、伤口裂开等发生例数。结果单侧下肢取大隐静脉60例,双侧下肢取大隐静脉25例,大隐静脉平均采集时间(15.50±3.70)min,大隐静脉平均采集长度(37.00±12.50)cm。平均结痂时间(5.16±2.31)d,下肢血肿1例、伤口水泡10例,伤口渗液5例,感觉麻木49例、伤口感染0例、伤口裂开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患者。下肢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经过有效的医疗干预及护理措施均愈合。结论正规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CABG患者大隐静脉下肢切口的愈合情况,降低伤口并发症,促进下肢功能恢复。

  • 标签: 搭桥 大隐静脉 下肢切口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日期,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康复护理应用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之中,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相关因素。方法搜集在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在医院实施介入疗法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共有200例的相关资料,总结术后出现胸痛症状患者引起胸痛的相关因素。结果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比例是15.00%,因为机体存在情绪波动导致胸痛的比例是26.67%(8例),因为机体存在血栓导致胸痛的比例是3.33%(1例),机体血运重建异常而产生胸痛的比例是13.33%(4例),因为机体发生支架应激反应导致胸痛的比例是33.33%(10例),因为机体存在远端栓塞产生胸痛的比例是13.33%(4例),非心源性胸痛的比例是10.00%(3例)。结论在临床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比例较高且发生因素多元化,在临床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相关因素,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避免患者情绪的剧烈波动,改善机体的血运状况,避免再次引起胸痛,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关因素 胸痛症状 介入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25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25例患者接受PCI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功能和心脏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功能的各项指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脏分级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可有效提高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左心功能不全 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总结了219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PCI术后护理经验,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和专科护理。结果208例在CCU监护1天,8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在CCU监护2天,3例术后发生心包填塞在CCU监护3天,病情稳定后顺利转入心内科病房。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护理并发症。认为术后在CCU进行严密监测、细致病情观察和高质量的护理,可以缩短患者在CCU的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冠状动脉 慢性闭塞 PCI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