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率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脏外科113例接受CPB心脏手术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AKI进行分组研究,应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筛选影响患者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113例患者平均年龄(49.6±16.8)岁,其中合并糖尿病11例(9.7%);高血压30例(26.5%);贫血8例(7.1%)。术后共20例发生AKI,总发生率为17.7%,其中术后48h内诊断的AKI和术后48h至7d内诊断的AKI的构成比分别为95%和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增多等因素与患者术后发生AKI相关。结论AKI是接受CPB心脏手术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改善患者围手术期心、肾功能,减少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减少输血量,维持术后循环稳定可以降低CPB心脏手术后AKI发生。

  • 标签: 体外循环手术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围手期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采取体位循环心脏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出现的并发症,并总结相关治疗和护理措施。结果186例患者中共1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急性肾损伤、2例鱼精蛋白过敏、5例消化道出血、3例脑部并发症、3例胃肠道紊乱,采取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后患者均好转,未见死亡病例出现。结论临床上应充分重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治疗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针对其并发症采取对应治疗和护理,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体位循环 围手术期 并发症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男性患者,因血液透析后导丝误入血管5年,造成双侧胸腔积液,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血栓,乳糜胸。配合医生完成体外循环下取出误入血管的导丝。方法患者以胸闷气短10天加重3天为主诉入院,查体发现颈静脉怒张,胸壁静脉显露,呼吸急促,语颤双侧减弱,胸壁静脉显露,呼吸急促,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心律82次/分。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CT见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高密度影像,影像学显示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内高密度影像,静脉近心端几乎闭塞介入科透视下动态显示金属导丝样高密度影,可见尖端猪尾样卷曲。初步诊断为“血管内异物、上腔静脉血栓形成致双侧乳糜胸”。即刻进行全院会诊,在心脏外科,麻醉科,介入科,体外循环科,手术室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分析,讨论,备齐所有手术所需物品。在体外循环下,清除患者大量乳糜样胸腔积液,想尽各种办法,成功取出导丝,然后采用人工血管连接右房-左右无名静脉,结扎胸导管,结果经大量努力后成功取出导丝,术后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结论特殊稀少病例需要更加谨慎专注的对待。

  • 标签: 体外循环 误入血管 导丝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25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患者的术后监测与护理经验,以确保此类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收集我院1250例OPCAB术后ICU患者监测与护理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1237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死亡13例,占1.04%。死亡原因主要为术后早期急性心梗,严重低心排综合征、顽固室性心律失常、脑部并发症,呼吸衰竭或肾功能衰竭等。结论对OPCAB患者施行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提高术后监护水平,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监测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6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护理组应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护理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中实施整体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推荐临床应用。

  • 标签: 整体护理 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1例7年前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现诊断为二尖瓣置换术后心内膜炎赘生物形成,在体外循环下行二次二尖瓣置换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体外循环 再次二尖瓣置换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总结了15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从我院随机选择8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体外循环管理研究。所有患儿均于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灌注时,为所有患儿维持有效的灌注剂量与流量,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指症,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氧合器液平面情况给予患儿相应的超滤操作。结果本研究85例患儿的体外循环时间为(61.23±2.8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4.62±1.97)min;自动复跳率为100%;患儿的术后死亡率为1.17%(1/85)。结论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对患儿实施适宜的体外循环灌注方案,并合理进行超滤操作,不仅能有效降低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手术死亡率,也能明显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痊愈。

  • 标签: 小儿 心脏直视术 体外循环 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发生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2015年5月收治入院且在我院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961例,分析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结合患者自身因素分析,排除强烈的刺激和药物影响因素,对41例CBP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者在家族史、年龄、CBP时间三个因素的数值均大于平均数值。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在术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患者会并发精神障碍,临床上应对于相关影响因素做好提前预防和治疗,才能提高和改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病率。

  • 标签: 精神障碍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3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

  • 标签: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 人性化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体外循环心脏病患者术中有创血压的监测与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80例心脏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对照组的90例患者采取一般的护理方式进行治疗,对观察组的90例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创血压的监测与护理。结果观察组中总的有效治疗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总有效治疗率74.5%;观察组中有87名患者满意,满意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6%。结论通过对体外循环心脏病患者围术期中采用有创血压的监测与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具有很大的医学价值,同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 标签: 心脏病患者 有创血压 监测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7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常规术式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对比,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可知,乙组的各项系数明显低于甲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对甲组和乙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分析,乙组的并发几率低于甲组。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其优势明显,应用价值高,因此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心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取我院ICU心脏体外循环术患者56例,随机分研究组(预见性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8例,评估两组术后拔管时间、转出ICU时间与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的术后拔管时间与转出ICU时间短,并发症率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对ICU心脏体外循环术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能缩短其术后拔管时间与ICU转出时间,降低并发症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 标签: ICU心脏体外循环术 预见性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体外循环术后机械通气脱机患者低氧血症的治疗中高流量湿化氧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体外循环术后的患者98例为本研究观察对象,结合患者接受手术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采用人工面罩湿化吸氧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进行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对两组患者脱机后气道湿化效果以及相应的血气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两组患者脱机后的气道湿化效果对比中,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术后机械通气脱机患者低氧血症的处理中高流量湿化氧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气道湿化状况,同时改善血气指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高流量湿化氧疗 体外循环术 机械通气 低氧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非体外循环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心外科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共71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非体外循环小切口封堵术治疗。按照封堵术超声引导方式的不同分为TTE组32例和TEE组39例。结果TTE引导心导管法封堵成功30例,失败2例;TEE引导经胸小切口法封堵成功38例,失败1例。结论TTE与TEE在非体外循环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均可采用,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非体外循环 封堵 房间隔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重建术的体外循环处理与脏器保护方法。方法2008年8月~2009年3月,对1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全主动脉弓重建的患者实施术中直视下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采用深低温下半身停循环+右腋动脉插管区域性脑灌注体外循环管理方法。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3.2±16.4)min、平均心肌缺血时间(52.8±9.3)min、平均下半身停止灌注时间(24.7±6.9)min。本组10例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未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全主动脉弓重建的患者,术中实施直视下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并配合采用深低温下半身停循环及右腋动脉插管区域性脑灌注的体外循环处理与脏器保护方法对机体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A型主动脉夹层 全主动脉弓重建 三分支血管支架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对肢体外伤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肢体外伤骨折手术患者134例进行临床研究,采用就诊序列号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统计两组疼痛评分、肿胀程度、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自术后12h开始,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自术后24h疼痛明显改善(P<0.05);术后48h,两组患肢肿胀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为2.9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94%(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01%,高于对照组的88.06%(P<0.05)。结论在肢体外伤骨折术围术期护理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缓解肢体疼痛,促使肿胀尽快消除,有利于降低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风险,改善护患关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骨折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体外碎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外科住院的上尿路结石患者32例,所以患者均行体外碎石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治疗情况,对碎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32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治疗失败,治愈率为84.4%,体外碎石影响因素与结石大小、结石数量、结石位置、治疗措施、病程长短等有关,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体外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应结合其影响因素选择合理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疗效,提高治愈率和安全性。

  • 标签: 上尿路结石 体外碎石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宫颈癌一直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早期宫颈癌患者(Ⅰ~Ⅱa)单纯手术与单纯放疗两者疗效相似,在中晚期,非手术治疗模式采用放疗为主,腔内近距离照射结合体外放疗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放射治疗。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精确放疗新技术可很好提高靶区放射剂量同时降低周围组织放射剂量,本文主要就些新技术的优点、应用情况及疗效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宫颈癌 体外放疗 三维适形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