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短期预后。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00例为对象,体外循环患者150例为对照组,非体外循环患者150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种冠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方式的短期预后。结果:观察组围治疗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有一定差异,但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LVSWI、RVSWI和CI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血管通畅率98.67%与对照组血管通畅率98.0%比较,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脉旁路移植术采用非体外循环手术方式的血管通畅情况与体外循环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但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围治疗指标良好,患者的心功能未见显著影响,并发症少。

  • 标签: 冠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短期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接受冠脉搭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2例。A组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B组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2h(T2)和术后24h(T3)时间点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改变。结果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m-Alb/Cr)、尿N-乙酸-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浓度组内各点相比,T1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m-Alb/Cr和NAG在T1时间点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可引起可逆性的肾功能早期损害。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损害明显减轻。

  • 标签: 冠脉搭桥术 体外循环 尿微量白蛋白 尿N-乙酸-β-D氨基葡萄糖苷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经过近20年的发展,肝素涂层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已被证实在增加材料血液、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为临床体外循环应用的一种有效选择。但另一方面,由于使用肝素涂层技术的设备会增加整体医疗费用,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文对肝素涂层技术的原理,体外循环中的肝素涂层技术应用原则,以及相关的肝素涂层技术进行分析。

  • 标签: 体外循环 肝素涂层技术 原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983年,Phillips等参照Seldinger经皮穿刺放置心导管的技术,利用大孔径薄壁经皮穿刺套管针,创立了经皮穿刺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支持系统(pereutaneouscardiopulmonarysupportsystem,PCPS),伴随着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技术和器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尤其是膜式氧合器和离心泵的出现,使CPB设备的体积减小、预充量小、性能提高,而且操作更加简便和安全。近年来,CPB技术已经从手术室的单纯心脏手术进入到导管室、ICU病房和急诊室。CPB更被扩展应用到更多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急诊医学方面。

  • 标签: 经皮穿刺插管 体外循环 临床应用 SELDINGER 穿刺套管针 膜式氧合器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观察护理配合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76例作为样本,将其随机分为配合组与对照组2个组别。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配合组加强围术期护理配合。结果配合组患者转机时间(82.65±12.1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99±4.78)min、治愈率94.87%、死亡率5.13%,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应加强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的护理配合,缩短转机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提高疾病治愈率,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转机时间 主动脉阻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下对冠脉搭桥术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及IL-6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人,体外循环组(T组)与非体外循环组(N组),入室后常规麻醉诱导,行中心静脉和桡动脉穿刺,开始手术加深麻醉,常规肝素抗凝,T组要求建立体外循环,灌注心脏停跳液,让心脏停止跳动,行冠脉动脉搭桥手术;N组不建立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不停止,直接在心脏表面上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两组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后即刻(t1),冠脉搭桥完后3小时(t2)、冠脉搭桥完后6小时(t3)、冠脉搭桥完后12小时(t4),各时间点抽取中心静脉血测血清cTnI、IL-6的浓度以及WBC的计数抽取中心静脉血待查。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血清T1时刻cTnI浓度、IL-6比较无差异性;在T2-5与T1比较显著增高,但均低于T组,两组之间无差异性;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比较,能降低术中及术后血清cTnI及IL-6的浓度。

  • 标签: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血清肌钙蛋白-I IL-6
  • 简介:【摘要】 目的: 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72 例血液透析患者,分析 体外循环凝血的危害因素,且配合护理干预,观察效果。结果:本组 72 例患者中共 21 例发生 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 29.16% ( 21/72 ) ;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凝血四项 PT 、 APTT 、 TT 与 Fbg ,结果显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血液透析过程中,需加强观察分析,评估 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且配合恰当的护理干预,降低 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改善预后。

  • 标签: 血液透析 体外循环凝血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冠心病病情干预阶段,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干预效果分析。方法:样本限定为本院2019年8月到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计134例,基于介入治疗措施差异分组,接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干预的67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干预的67例患者为研究组,分析不同干预术式下,观察指标、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差异。结果:研究组各项观察指标数据较之对照组有着明显的数据差异,软件分析有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手术指标数据较之对照组有着明显的数据差异,软件分析有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99%低于对照组14.93%,软件分析有意义(P<0.05)。讨论:冠心病病情干预阶段,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促进手术指标、观察指标的有效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好地促进患者生理状态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冠心病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治疗效果
  • 简介:血管内皮细胞被覆于全身的血管腔面,内皮细胞约占体重1%,但内皮细胞表面面积多达5.000m^2。内皮细胞在血液和组织表面是非常活跃,在正常血液分布、凝血、炎症反应和损伤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具有屏障、抗凝与抗血栓、合成TFPI、PGI2、NO、TM、ET等物质以及血管壁细胞增值调节等作用。作为活跃的“内分泌组织”和强大的“代谢组织”的血管内皮,在血管生物学研究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学研究中的地位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体外循环围手术期 全身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索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两种方法对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病人凝血指标的影响,确保 CRRT 顺利进展,使患者得以更好地生存。 方法: 将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 CRRT 治疗的 48 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 ( 采用生理盐水冲洗 ) 和观察组 ( 免冲洗 ), 通过酶联免疫分析 (ELISA) 测定两组病人的凝血酶原片段 1+2(PF1+2) 和 β- 血小板球蛋白 (β-TG) 的变化。 结果: 两组 PF1+2 和 β-TG 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时间均在 5h 以上 , 初步推断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在 5h 内均能顺利完成治疗 , 对体外循环管路凝血影响不大 , 但超过 5h 时 , 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例数明显少于免冲洗病人。 结论: 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对于预防 5h 以上 CRRT 体外循环管路的凝血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crrt 患者 体外循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两种方法对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病人凝血指标的影响,确保CRRT顺利进展,使患者得以更好地生存。方法将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CRRT治疗的4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和观察组(免冲洗),通过酶联免疫分析(ELISA)测定两组病人的凝血酶原片段1+2(PF1+2)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的变化。结果两组PF1+2和β-TG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时间均在5h以上,初步推断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在5h内均能顺利完成治疗,对体外循环管路凝血影响不大,但超过5h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例数明显少于免冲洗病人。结论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对于预防5h以上CRRT体外循环管路的凝血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crrt患者 体外循环 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