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的60%-80%。缺血性卒中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对揭示其发病机制及探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别从神经元、胶质细胞、内皮细胞、血脑屏障、血管神经单元等角度建立起可靠的研究缺血性卒中的研究平台。本文对各种缺血性卒中的体外模型的制备方案及应用方法的最新进展展开综述,为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选择。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体外模型
  • 简介:近些年,专家共识认为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PCI)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和后循环梗死。后循环缺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并常伴有脑干、小脑部位的症状体征;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查体和神经放射影像学检查;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可辅助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从后循环缺血流行病学、常见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脑梗死 流行病学 体征和症状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的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的条件和特点。方法从孕14~16d的大鼠胚胎脑皮质中分离NSC,在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B27联合作用下使其稳定增殖,并用10%的胎牛血清诱导其贴壁分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Gale-C免疫荧光染色,对NSC及其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NSC增殖成神经干细胞球并传代,鉴定为Nestin染色阳性细胞,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细胞(NSE染色阳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GFAP染色阳性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Gale-C染色阳性细胞)。结论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的培养技术,可培养出在体外稳定增殖并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大鼠胚胎NSC。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分化 鉴定 免疫荧光 培养 大鼠
  • 简介: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缺血,如果不进行治疗可导致脑梗死。这是多年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后循环缺血更为危重和难以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近年来,人们对多种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证实对患者的转归有明确的疗效。在经过适当选择的患者中,通过增加有梗死风险的脑组织的血流,能够预防即将发生的脑缺血和梗死。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用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治疗,分别是药物,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最近在技术,诊断和治疗模式上的进展已经明确改善了脑缺血的转归。本文讨论了后循环缺血的多学科治疗方法,另外也对后循环缺血治疗中涉及到的各种术前和术中技术进行探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旁路术 脑血管再通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方法采用体外插管法建立大鼠闭胸式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并在深低温停循环时,用冷脑保护液间断给予脑组织灌流.结果用大鼠建立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呼吸的自主恢复率为80%,心跳恢复率为100%.结论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组织低温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应用低温进行脑保护提供了基本条件.

  • 标签: 深低温停循环 大鼠 复苏 临床应用 脑组织 脑保护液
  • 简介:在407例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患者中,59%为不伴TIA的卒中,24%在卒中前有TIA,16%仅表现为TIA。栓塞是最常见的卒中机制(占40%,其中24%为心源性栓塞,14%为动脉-动脉栓塞,2%两者兼有)。在32%的患者中,大动脉闭塞性损害导致血流动力学性脑缺血。梗死最常出现在后循环远段供血区(脑干腹侧、小脑上部以及枕叶和颞叶),近段(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和中段(桥脑和小脑前下部)供血区受累的比例相当。148例患者存在至少累及1支大动脉的重度闭塞性损害(狭窄〉50%),134例患者有单侧或双侧动脉受累。最常见的闭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外段(52例患者,15例双侧)、椎动脉颅内段(40例患者,12例双侧)和基底动脉(46例患者)。动脉-动脉栓塞是椎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脑梗死发病机制。30d病死率为3.6%。发病机制为栓塞,远段供血区受累和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预后最差。具有多处动脉狭窄部位的患者转归最好。他们通常经年累月地发生TIA。

  • 标签: 新英格兰 循环 医学 发病机制 血流动力学 TIA
  • 简介: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对大鼠胚胎垂体生长激素(GH)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放射免疫分析、RT-PCR和免疫电镜等方法,研究糖皮质激素体外诱导GH细胞分化的最佳浓度、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及GHRH在大鼠胚胎垂体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结果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垂体细胞中,地塞米松能提高GH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GH细胞内分泌颗粒的积聚.当GHRH浓度达到1×10-7mol/L时,可以增强地塞米松对GH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论地塞米松能够促进GH细胞的体外分化,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GHRH与地塞米松具有协同效应,共同促进GH细胞的分化与分泌.

  • 标签: 脑垂体 前叶 生长激素 细胞分化 地塞米松 促生长素释放激素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脑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有效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26例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对顺铂(DDP)、环磷酰胺(CTX)、5-氟脲嘴啶(5-FU)、长春新碱(VCR)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9例胶质瘤细胞对单一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DDP〉CTX〉5-FU〉VCR。患者年龄与药物敏感性均无明显相关性;除DI)P外,病理分级与其他药物敏感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比色法是一种快速、有效检测体外药物敏感性的方法。体外药敏试验对排除无效药物、筛选敏感药物进行个体化的化疗,提高临床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胶质瘤 化疗 药物敏感性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等不同组织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方法从SD大鼠股骨骨髓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传代,传至第5代后分为普通传代培养组、神经细胞诱导组、成骨细胞诱导组和脂肪细胞诱导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形态变化以及矿化结节和脂肪细胞的形成;流式细胞检测第5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90、CD31、CD34、CD4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普通传代培养组和神经细胞诱导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神经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扩增至第5代时形态趋于一致,呈梭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99.83%)、CD44(99.77%)、CD90(99.86%)均呈阳性表达,CD31(O.83%)、CD34(1.78%)、CD45(2.90%)无表达。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细胞仅巢蛋白呈阳性表达;由神经细胞诱导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呈阳性表达.且形态类似神经细胞;由成骨细胞诱导的细胞质内可见矿化结节形成:由脂肪细胞诱导的细胞质内出现多个猩红色呈簇状的脂肪滴。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提取、纯化和扩增,可于体外自发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并可通过诱导向神经细胞、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可能具有自发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特性。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细胞 脂细胞 成骨细胞 神经元 细胞分化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估后循环血管状况方面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血管 影像
  • 简介:目的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74例经头颅MRI确诊且资料完整的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74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占87.6%,严重残障(mRS4—5分)占9.9%,死亡占2.6%。mRS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Hcy)(P〈0.05)与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入院时NIHSS评分高、既往有卒中史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预后不良。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建立人胚神经干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系统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胚龄为20周的人胚胎皮质组织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并检测生长曲线,测定长期培养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及冻存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达到了10个月,传代25代,总的细胞数增加了105倍.干细胞只有培养1个月后才能有效去除前体细胞.细胞周期显示细胞保持了活跃的增殖,多次传代后细胞冻存对细胞的存活力无明显影响,多向分化潜力表现出稳定性.结论人神经干细胞可于体外长期培养,这也是细胞纯化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人神经干细胞 培养 细胞周期 冻存
  • 简介:目的探讨siRNA对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的多药耐药的影响,为RNAi的体内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已初步筛选有效的MRP1siRNA序列,转染U251等三种肿瘤细胞,采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MRP1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改变。结果细胞转染siRNA2和siRNA4,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CR,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转染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resistanec-associatedprotein1,MRP1)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未转染组均明显下降;药敏结果显示,转染后肿瘤细胞对表柔比星和长春新碱的敏感性增加,而对紫杉醇的敏感性没有明显改变;RT-PCR、Westernblot和MTT实验证实siRNA2是最有效的siRNA序列。结论siRNA2是体外实验中筛选出的最有效的抑制MRP基因表达的序列,针对MRP1的siRNA通过降低MRP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可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 标签: SIRNA MRP1 多药耐药 U251细胞
  • 简介:目的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d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在病后2年内(平均随访时间13.4±5.0月)对惠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病后2年内无残障及轻度残障(mRS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4~5分)者占19.9%,死亡者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9,95%C/1.034~1.125,P<0.01)、多病灶(OR3.463、95%C/1.294~9.267,P=0.013)、卒中史(OR2.505,95%C/1.103~5.685,P=0.025)与病后2年的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年龄小、单病灶、既往无卒中史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①了解颅脑损伤病人脑部微循环及全身微循环的变化并总结其规律.②观察颅内高压与脑部微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在发病早期、治疗中、恢复期三个阶段对5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双眼球结膜及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结果颅脑损伤后病人的球结膜及甲襞微循环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颅内压增高与BCM异常呈正相关,BCM障碍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及预后的指标.

  • 标签: 颅脑损伤 微循环 球结膜 甲襞
  • 简介:目的研究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I、MRA、DSA特征.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42例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中约25%为进展性,发病3~5天内进展者多见.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高脂血症、吸烟.眩晕为最常见(85.7%),以及构音障碍50.0%,意识障碍47.6%,共济失调42.9%,肢体瘫痪66.7%(偏瘫52.4%、四肢瘫14.3%).多部位梗死多于单部位梗死,后循环近段、远段同时梗死或远段梗死者,预后不良,基底动脉主干阻塞预后差.结论应提高对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时识别,尽早治疗.

  • 标签: 进展性卒中 神经恶化 后循环梗死
  • 简介:目的利用脑脊液净化治疗仪对模拟血性脑脊液进行体外净化试验,评价该净化仪的稳定性、滤过赛摔与滤过承载量,为进一步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方法选择健康人悬浮红细胞及生理盐水配制成2.5%、5%、7.5%的模拟血性脑脊液,脑脊液净化仪及配套的管路系统采用自行研制并获国家专利的产品,将此种模拟血性脑脊液按照未来人体试验的模式进行脑脊液净化仪的体外净化试验,净化参数设置参照正常人体脑脊液循环的生理指标,分析净化前后红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在滤膜最大承载试验中,2.5%模拟血性脑脊液的红细胞去除率达到90%以上时需要的循环总量达到550ml,而5%、7.5%模拟血性脑脊液所需要的循环总量分别为590ml、420ml。在红细胞去除率达95%以上时,2.5%、5%、7.5%模拟血性脑脊液所需循环总量分别为590ml、450ml、480ml。在体外模拟人体环境的净化效果试验中,2.5%模拟血性脑脊液单套滤膜净化循环6次后红细胞平均数由155000个/mm3,下降到65900个/mm3,下降率超过55%。结论脑脊液净化仪能够有效去除模拟血性脑脊液中的红细胞,设备的稳定性高。

  • 标签: 脑脊液净化仪 净化 红细胞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目的评价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制备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染色体标本,以常规染色和G显带进行染色体的核型分析.结果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人类的46条染色体,未见非整倍体染色体像;G显带图像核型分析显示其为二倍体正常核型,染色体中未发现有缺失、倒位、易位、双着丝粒和环状染色体等结构异常.结论体外培养分化形成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保持了遗传学上的稳定性,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体外培养 G显带 染色体数目 临床应用 细胞遗传学分析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水平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变化,初步揭示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和年龄、性别组成具有均衡性的正常人各40名,分别在发病后或入组后第3d、7d、10d、14d取肝素抗凝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百分率.结果脑梗死组第3d、7d、10d、14d的CD34+、CD38-细胞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脑梗死组各期CD34+、CD38-细胞水平之间两两比较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各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水平在病程两周内均较正常对照组高,表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很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自体外周血 造血干细胞 流式细胞术
  • 简介:目的分析前循环急性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病因差异。方法纳入前循环急性脑梗死129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69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4例,心源性栓塞13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4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5例;60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6例,心源性栓塞5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4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3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前循环急性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急性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 标签: 前循环 多发脑梗死 单发脑梗死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