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HarrisHipscore)中文版在髋关节患者功能评定中的重测信度和内部的一致性。方法完成量表的汉化,对5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测试,评价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中文版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测量者间的信度。结果量表4个领域中的Cronbach′s系数为0.811~0.904;重测信度和测量者间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9。各领域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0.718~0.872。结论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髋关节患者的功能评估。

  • 标签: Harris 髋关节评分 中文版 功能评定 信度
  • 简介:摘要探讨Apgar评分法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的巧妙应用。自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累计抢救新生儿急症患者1478例,其中窒息后进行复苏抢救患者705例。结果,705例窒息新生儿经过抢救,治愈643例,占91.2%。经分析,巧妙应用Apgar评分法对705例窒息的新生儿进行复苏,效果满意。

  • 标签: Apgar 评分法 新生儿窒息 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的缝合方法、优点以及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2月。使用改良缝合方法225例,其中上腹部手术120例,下腹部手术105例,急诊手术56例。结果225例病例中其中5例患者由于肥胖出现脂肪液化,另外4例患者由于急诊手术,腹腔感染重,出现切口感染导致切口裂开,二期缝合后愈合。其余均为一期甲级愈合。结论腹部手术切口改良缝合能够明显降低手术后脂肪液化及术后切口感染的并发症,在基层医院中使用可以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 标签: 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基层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第二产程中应用改良式坐位对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与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70例孕妇,设为观察组,在第二产程中采用改良式坐位,选取同期采用常规体位分娩的6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阴道助产率及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坐位能显著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提高自然分娩率,有利于母婴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改良式坐位 第二产程 自然分娩 母婴健康
  • 简介: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complex,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在保留胸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oss术式)基础上,通过选择适合病例,行进一步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皮下乳腺切除+腋窝淋巴结清除手术,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现总结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共行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22例,报道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改良根治性
  • 简介:目的:分析雅安地震伤早期急救方法,探讨处理重大灾难发生后的急救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地震发生后24h内早期收治的伤员救治情况。结果:地震发生后我院早期救治伤员107例,无一例死亡。结论:平战结合,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利用远程会诊系统指导震后早期伤员救治是提高救治效率的重要方法。

  • 标签: 灾难 救援 远程会诊系统 急救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双侧腹直肌推徙术在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中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重症胰腺炎术后形成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施行改良双侧腹直肌推徙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疼痛、伤口愈合等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85~120min,平均(110±4)min,术中失血量105~170ml,平均(150±5)ml.创口及腹壁无剧烈灼痛等并发症发生,伤口甲级愈合;术后5个月门诊随访,无复发,无其他不适症状.结论本研究实践证明,腹壁切口疝患者施行改良双侧腹直肌推徙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理想和经济的方法.

  • 标签: 切口疝 腹壁 外科手术
  • 简介:探讨Millikan改良法疝修补术在马鞍疝中的应用.分析我院应用Millikan改良法治疗的121例马鞍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手术时间为45.7min,术后出现尿潴留4例,阴囊水肿5例.术后3~6d出院.对101例患者随访1~3年,无1例复发.Millikan改良法治疗马鞍疝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及复发率低下等优点.

  • 标签: 马鞍疝 无张力疝修补术 Millikan改良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早期诊断方法,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腹股沟疝的早期症状,体征,结合彩超检查,对腹股沟疝做出早期诊断。结果86例从症状出现1~12个月内腹股沟处均出现肉眼可见可复性包块。86例经彩超检查72例报告内环口增宽,12例伴腹股沟可复性包块,4例报告未见异常。结论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注重轻微症状,体征,仔细体检,结合彩超检查,可以提高腹股沟疝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 腹股沟疝 早期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腰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系统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胸腰段骨折患者376例,均行腰椎x线、CT、MRI检查,通过骨折形态,神经损伤状态(ASIA评分),及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情况,进行TLICS评分;其中采用MRI检查作为术前后纵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状态评估的主要方法,将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将术中探查和术前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明确MRI对PLC诊断的准确率。评分≤3分者68例,采用非手术治疗;评分=4者91例,根据患者是否有合并伤、合并伤的严重程度、及其全身情况,其中采用手术治疗者54例,保守治疗37例;评分≥5分者217例,均选择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7月(17~29月)。MRI检查对诊断PLC损伤的诊断准确度达84.9%。保守治疗中8例因顽固性腰背痛,5例因伤椎节段进行性后凸加重(其中2例并发迟发型神经损伤)而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恢复劳动能力,考虑和MRI检查没有明确PLC损伤有关。手术治疗中:5例伤椎节段后凸增加,内固定松动移位,二次行后路手术延长固定节段及融合术,分析原因:该5例患者术前均存在PLC损伤,可能与术中未行融合术有关。4例行后路固定后伤椎出现明显的空洞现象,而二次行前路稳定性重建。15例术后患者术后明显腰背部不适,VAS评分平均为5.4分,给与对症支持后均有缓解,VAS评分为2.1分。120例神经损伤患者中,均有明显好转,提高1~3个评分等级,没有1例发生神经症状的恶化。结论:TLICS在胸腰段骨折的治疗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中PLC损伤的明确�

  • 标签: TLICS 胸段骨折 治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医治重型颅脑挫裂的优点。回顾性分析过去3年中对61例重型颅脑挫裂患者采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挫裂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重型颅脑挫裂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改良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期肝吸虫病的超声表现。方法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接收300例患有早期肝吸虫病的患者并将其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280例进行肝吸虫病卵检查的为阴性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脏病变情况,分析两组患者的结石声影情况。结果病例组的肝脏病变情况包括左右肝叶增大和肝硬化图像的发生率显著多于对照组,病例组的比例数主要以声影宽度<结石影为主,两组差异显著,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不仅可以作为早期肝吸虫病的普查手段和诊断方法,而且可以呈现出特征性的声像图,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早期肝吸虫病 超声
  • 简介:严重创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需行腹腔扩容术。腹腔扩容术后部分患者不能行一期确定性关闭腹壁筋膜层,只能施行腹壁创面植皮术,从而形成计划性腹疝。随着时间延长,计划性腹疝的疝环进行性扩大,成为巨大腹壁切口疝。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对1例巨大计划性腹疝患者施行改良双侧腹直肌推徙术,成功进行了确定性腹壁重建。实践证明该术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 标签: 腹壁 治疗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进水方式经电切镜鞘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膀胱结石的疗效。方法在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膀胱结石患者共31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改良进水方式,经电切镜连续冲洗鞘系统置入输尿管镜,气压弹道将膀胱结石击碎、清除。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一次取尽结石,术中和术后均未见膀胱穿孔、水中毒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1.5个月,未见结石复发,无排尿不畅等尿道狭窄症状。结论改良进水方式经电切镜鞘气压弹道碎石是处理膀胱结石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高效、并发症少、效果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气压弹道碎石 膀胱结石 电切镜鞘 改良进水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在临床上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为以后临床上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依据。方法将我院脑神经内科于近期收治的急性脑卒中确诊患者共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4例,应用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54例,采用传统的保守护理。运用FMA和MBI分别在治疗的前后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在治疗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但观察组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并且在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早期康复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儿童在干预治疗过程中与弱视斜视检查的结果以及后期对实施干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在采用E视力法确诊儿童具有弱视和斜视的症状后,对医院所收治的100例早期儿童弱视斜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50例,采取干预治疗和综合治疗的方法,观察儿童治疗过程中的起效时间、顺应性和疗效。结果在治疗结束三个月后,干预治疗的方法明显高于综合治疗法,两组治疗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半年后,两组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来看,早期儿童在确诊有斜视弱视的症状后,干预治疗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结论在患有早期斜视弱视的患儿进行干预治疗,不仅能够提升治疗效果,而且还能够使治疗时间得到有效缩短,有利于治疗效率的提升。

  • 标签: 早期儿童 弱视与斜视 干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妊娠的超声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阴道腔内超声25例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妊娠的超声像图表现。结果25例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处早期妊娠的病例中,单纯孕囊型12例,混合回声包块型8例,部分位于宫腔型3例,超声诊断率92.0%;误诊2例,误诊率为8.0%。结论超声是检查子宫下段切口处妊娠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指导选择治疗方案,评估疗效改善预后。

  • 标签: 超声检查 子宫下段切口处 妊娠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泪小管吻合法在治疗泪小管断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43例泪小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改良泪小管吻合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43例泪小管断裂患者经改良泪小管吻合术治疗后,治愈39例(90.7%),好转3例(7.0%),无效1例(2.3%)。术后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无创口、泪小管、泪小点裂开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改良泪小管吻合法治疗泪小管断裂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促进泪道排泪功能的修复,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手术操作较为简便,适宜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改良泪小管吻合术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