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对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经MSCT扫描确诊为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COOK弹簧圈。术后第3天、第1个月及第3个月复查MSCT及肝功能。结果20例MSCT检查发现肝破裂假性动脉,DSA检查表现为肝内动脉样扩张并见对比剂外溢征象。20例栓塞治疗后出血均立即停止,样扩张的血管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出血,未见严重并发症。肝功能介入治疗前与术后第3天对比无明显改变,且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能于术后第1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超选择插管介入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假性动脉安全、迅速、有效,并能最大限度保护肝脏功能。

  • 标签: 动脉瘤 假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胸腹主动脉(thoracoabdominalaorticaneurysm,TAAA)是一种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动脉样变,因其死亡率高及手术难度大而成为血管外科治疗难点之一,其与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主要区别为TAAA累及内脏动脉,手术治疗需要胸腹联合切口,介入手术也不能简单使用直型覆膜支架治疗,因而,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技巧与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截然不同。TAAA自然病程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放手术。而杂交手术,开窗支架、分支型支架及多层裸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使更微创的方式治疗TAAA成为可能。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胸腹联合切口 介入治疗方法 裸支架 开窗 覆膜支架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主动脉夹层这一血管外科急危重症的发病率和检测发现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1,2]。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患者处于哪一个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可以将主动脉夹层起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病例归入为急性期;8~30天为亚急性期;超过30天为慢性期[3]。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亚急性期接受腔内修复术的死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亚急性期 腔内修复术 中国人口老龄化 影像学诊断技术
  • 简介:目的总结破裂性腹主动脉(RAAA)的开放手术经验,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0年1月至2014年6月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的RAAA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疾病相关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两方面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救治经验。结果共103例患者接受开放手术。围手术期死亡共32例(死亡组),其中术中死亡7例,术后院内死亡25例,总体死亡率31.1%(32/103)。其余71例患者术后痊愈出院(存活组),围手术期总体存活率68.9%(71/10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2)、发病至就诊时间(P=0.023)、合并冠心病(P=0.041)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0.018)、心跳骤停(P=0.036)、休克持续时间(P=0.007)、就诊时收缩压(P=0.015)及破裂类型(P=0.011)等疾病相关因素以及就诊至手术开始时间(P=0.001)、手术持续时间(P=0.024)、失血量(P=0.039)及主动脉阻断时间(P=0.030)等手术相关因素在围手术期死亡组和存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9)、合并冠心病(P=0.016)、休克持续时间(P=0.007)、就诊至手术开始时间(P=0.025)、手术持续时间(P=0.041)及失血量(P=0.02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AAA成功救治的关键在于及时准确的诊断和迅速有效的手术干预,开放手术仍然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 开放手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48例脾动脉患者的资料,腔内治疗方法:弹簧圈动脉(14例)或载动脉栓塞术(19例),覆膜支架隔绝术(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体内填塞(5例)和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3、6、12个月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随访,记录并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结果指标。结果本组病例体均治疗成功,支架植入患者的脾动脉均通畅。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死亡,8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均于3~5天后缓解。随访时间23.9(3~59)个月,采用弹簧圈栓塞体或载动脉33例:4例患者发现有部分脾脏梗死,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患者因体内再灌注接受再次手术;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或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动脉隔绝或栓塞良好,无内漏,支架通畅;采用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2个月6例(75%)患者腔达到完全血栓化,分支动脉通畅。其余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期患者均未观察到动脉增大、破裂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安全,疗效显著。

  • 标签: 动脉瘤 脾动脉 栓塞 治疗性 腔内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20例喉罩在颅内动脉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行颅内动脉介入手术患者依据麻醉给药途径分为喉罩组(置入普通型喉罩)和插管组(喉镜引导下经口明视插入内径7.5mm气管导管),各20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罩)即刻、插管(罩)后3min、拔管(罩)即刻、拔管(罩)后3min的MAP、HR,同时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以及苏醒时间.结果插管组(除麻醉诱导前)各时间点的HR、MAP均较喉罩组明显升高(P<0.05).插管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多于喉罩组.插管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长于喉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用于全麻下颅内动脉介入手术通气效果好、安全可靠,且较气管插管有血流动力学平稳、用药少、苏醒快等优点.

  • 标签: 喉罩 麻醉 介入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手术中的多种夹闭方式及方法,探讨各种技巧的适应症和注意要点,以提高颅内微小动脉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显微手术夹闭28例动脉病人中共32个微小动脉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前循环动脉及基底动脉动脉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除外A2段采用纵裂入路、小脑后下动脉采用枕下入路),手术要充分开放侧裂池及充分显露载动脉动脉夹闭技术1颈单纯直接夹闭、2体电凝塑形后夹闭、3复合方式夹闭、4其它类(体切开取栓后夹闭、载动脉直接夹闭等)。结果颅内微小动脉夹闭术中技巧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夹的夹闭方式,其中40%采用"颈单纯直接夹闭方式47%采用"体电凝塑形后夹闭方式"夹闭。13%采用"复合方式夹闭"动脉。结论术者要根据术中动脉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夹的夹闭方式,结合操作者的能力及经验采取个体化处理方式来具体实施。我们体会是熟练的显微分离及夹闭操作技术是基础,良好的手术工具、保持显微镜下术野干净清晰及相关协助人员的密切配合也尤为重要。另外对载动脉颈的充分显露,载血管及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是夹闭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术中夹闭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41-02
  • 简介:患者男,62岁,半月前因胆总管结石于当地医院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出现胆漏转入我院。开腹探查术中见胆漏、胰漏、腹膜后脓性坏死物,清除坏死物后行空肠造瘘、T管引流、胃肠减压、置腹腔引流管,术后病情平稳,术后第10天突然出现T管及腹腔引流管大量鲜血,发生失血性休克。

  • 标签: 动脉瘤 假性 栓塞 治疗性 副反应 异物
  • 简介:马凡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结缔组织,最常见于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和眼球[1-3]。该病最早于1896年由法国儿科医师AntoineMarfan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4]。100多年来,人们对该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没有明显变化。本文就近年来MFS合并腹主动脉(abdominalaortic

  • 标签: 马凡综合征 腹主动脉瘤 骨骼系统 器官系统 心血管系统 诊疗现状
  • 简介:颅内动脉在脑血管疾病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神经外科的棘手病症,主要因颅内动脉血管异常、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损伤而引起,在生理结构上表现为动脉血管壁的弥散性或局限性扩张。颅内动脉破裂危险,一旦破裂出血患者病情危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临床提倡早期进行动脉治疗,而临床施治的原则是预防动脉再次破裂出血,以降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现阶段临床治疗颅内动脉主要采用开颅手术,但单纯实施动脉夹闭术的手术风险较高,且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下降。现对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行腰池引流术联合颅内动脉夹闭术患者的手术情况和疗效进行报道,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腰池引流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临床应用
  • 简介: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aneurysmrepair,EVAR)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死亡率低和适应证广等优点[1,2]。但EVAR治疗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据EUROSTAR的大宗病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6%~27%,约有10%~30%的腹主动脉EVAR术后需要再次施行某种治疗。内漏是EVA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大约有25%患者发生内漏[3]。White等[4]于1997年最早

  • 标签: 内漏 ENDOVASCULAR 传统开放手术 腹主动脉瘤 术后并发症 ANEURYSM
  • 简介: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颅内动脉患者全麻气管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颅内动脉患者20例,ASAⅠ~Ⅱ级,随机等分为两组:D组(右美托咪啶组)和N组(空白对照组)。两组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麻醉药物,并给予负荷量(舒芬太尼5pg+格拉司琼3mg)。两组给予负荷剂量后,D组立即泵注右美托咪啶0.5gg/kg,10min内注射完毕,而N组立即泵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0min内注射完毕。观察麻醉前、用药后、拔管即刻、拔管后3、5、10min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术后躁动率的发生和苏醒时间的比较。结果两组各时点SpO2及两组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注药前以及D组各时点比较,N组在拔管即刻、拔管3min、拔管5minHR、MAP、RR显著升高(P〈0.05)。D组各时间点三者无明显变化(P〉0.05)。D组躁动率低于N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患者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右美托咪啶0.5gg/kg泵注能明显减轻麻醉恢复期气管拔管所致的应激反应。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气管拔管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3D弹簧圈体重建、颈塑型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3l例(31个)前交通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和全DSA检查确诊,其中破裂动脉21例,未破裂动脉10例。Hunt—Hess分级Ⅰ级17例、Ⅱ级12例、Ⅲ级2例。患者均采用3D弹簧圈体重建、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放置3D弹簧圈,术毕即刻进行DSA及CT检查。DSA检查显示弹簧圈均位于动脉内,载动脉通畅,其中完全栓塞26例,占83.87%(26/31);大部分栓塞5例,占16.13%(5/31)。CT检查显示无脑梗死及脑出血现象。31例患者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恢复良好26例,占83.87%(26/31);轻度残疾4例,占12.9%(4/31);重度残疾1例,占3.22%(1/31)。3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2(8.95±4.08)个月。术后3、6、12个月行DSA或CTA复查提示,前交通动脉轻度狭窄5例,前交通动脉通畅26例,无动脉复发。结论3D弹簧圈体重建、颈重塑技术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并发症少、疗效好,术后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3D弹簧圈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全世界胶质干预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SR/MA)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heCochraneLibrary、CNKI、CBM等数据库,纳入胶质干预类SR/MA,检索时限截至2013年7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而后采用AMSTAR和PRISMA清单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与报告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共纳入51个SR/MA。结果显示:纳入研究中方法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无研究设计方案、检索策略不全面、纳入研究出版物形式局限、未评价文章发表偏倚及未说明相关利益冲突;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检索策略的报告不规范、纳入研究质量和偏倚风险报道不全面和研究结果表述不全(部分缺乏森林图、综合结果的估计值和可信区间、异质性检验结果)。结论胶质干预类SR/MA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该领域研究者应提高SR/MA制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并遵循PRISMA进行报告。

  • 标签: 胶质瘤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质量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Ki-67联合检查胶质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胶质患者标本70例,分析其术前MRI检查结果并统计病例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67的表达率。结果MRI与Ki-67联合检查有助于对胶质级别的判断,为患者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结论MRI检查已成为评价胶质的分级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不同级别的胶质,其MRI表现各有特征。Ki-67在胶质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胶质恶性程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MRI与Ki-67联合检查胶质对其级别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肿瘤 神经上皮 磁共振成像 KI-67抗原
  • 简介:目的分析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与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1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记录不同部位脑血管狭窄的数目,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H型高血压及各危险因素与动脉狭窄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1)131例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患者94例(71.76%),81例(81/94,86.17%)存在血管狭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37例(28.24%),25例(25/37,67.57%)存在血管狭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略高于颅外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P值均小于0.05,OR值分别为1.043,1.312,1.159,3.413,1.850。结论(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型高血压的比例明显大于单纯高血压。(2)H型高血压患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3)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4)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均为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缺血 高血压 半胱氨酸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治过程中具体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结果保守治疗23例,成功率83.3%(2例中转手术),保守治疗组中无1例死亡,手数组中有7例死亡,(死亡率10%),术后并发症16例(32%)。结论外伤性肝破裂诊治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诊断措施,避免拖延及过多搬动,早期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贯彻"损伤控制手术"理念,严密观察积极处理并发症是提高就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外伤 肝破裂 损伤控制
  • 简介:肝癌破裂出血是肝癌的常见并发症,发病急,病情危重,是导致肝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外科手术,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我科自2003-06-2011-08,对15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实施了介入栓塞治疗止血,效果满意。

  • 标签: 肝癌 出血 急症 动脉栓塞 介入
  •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腹股沟疝合并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3年12月,湖北省应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合并肠破裂患者36例的手术治疗住院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14例,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修补术;B组14例,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加疝囊颈荷包缝合术,3个月后择期行疝修补术;C组8例,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加疝囊颈荷包缝合术,术后未行疝修补术。结果B、C二组患者手术后愈合时间均长于A组(χ2=33.873、13.981,P=0.000、0.007);术后复发率均较A组低(χ2=22.789、10.139,P=0.006、0.004);手术成功率较A组高(χ2=5.789、4.569,P=0.036、0.041)。B、C二组患者术前休克发生率较A组高(χ2=4.543、9.793,P=0.037、0.003);术前腹腔感染发生率较A组高(χ2=33.805、34.139,P=0.000、0.000);术中休克发生率较A组高(χ2=14.475、4.837,P=0.008、0.039);腹股沟伤口感染率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56、34.376,P=0.044、0.000)。结论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老年腹股沟疝并肠破裂患者,传统的二期处理方式即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囊荷包缝合,二期再行疝修补术是较合适的手术方式,而对于病情相对较轻的老年腹股沟疝并肠破裂患者,也可以选择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修补术。重视腹股沟疝并肠破裂老年患者并存疾病及并发症的防治,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腹股沟 破裂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