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完善医院感染预防体系,实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持续改进。 方法: 完善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体系,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结果: 通过不断改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提升了医院感染的整体防控水平。 结论: 在预防医院感染的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感染预防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医院感染预防的规章制度,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医院感染的防控水平。

  • 标签: 医院感染 病例漏报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ICU重症肺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感染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62例ICU重症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下呼吸道以及痰液采样,实施真菌培养,分析患者真菌感染的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共发现真菌9类,共82株,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铜绿假单胞菌34株,其次是溶血葡萄球菌11株,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白细胞数量减少、低蛋白血症、进入ICU病房超过1周以及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超过2种并且超过1周等。结论导致ICU重症肺炎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种类是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溶血葡萄球菌,主要原因为大量、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患者呼吸系统的屏障功能受到破坏,因此导致真菌感染

  • 标签: ICU 肺炎 真菌感染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HIV感染母婴阻断后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感染HIV情况,探讨妊娠合并HIV感染者合适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有生育要求的妊娠合并HIV感染的孕产妇,在孕期运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除有产科指征需行剖宫产外,其余病例根据自愿原则,知情选择剖宫产或阴道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立即预防性用药及才用人工喂养等,对两种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感染情况对比。结果两种分娩方式新生儿感染情况,经X2检验,X2=1.33,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妊娠合并HIV感染者孕期已行规范性抗病毒治疗,阴道分娩并不会增加新生儿HIV感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生殖科收治的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患者70例,其中53例患者支原体培养结果呈阳性,作为观察组,17例患者支原体培养结果呈阴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感染菌属进行组内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人型支原体(Mh)感染率最高,占比58.49%,对照组患者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占比35.29%。结论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最为常见的因素,且以人型支原体感染较为多见,支原体感染可导致产妇产褥感染时间延长,影响产妇产后恢复效果,临床治疗中应加强支原体感染的干预,降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产妇感染 剖宫产 支原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生殖科收治的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患者70例,其中53例患者支原体培养结果呈阳性,作为观察组,17例患者支原体培养结果呈阴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感染菌属进行组内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人型支原体(Mh)感染率最高,占比58.49%,对照组患者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占比35.29%。结论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最为常见的因素,且以人型支原体感染较为多见,支原体感染可导致产妇产褥感染时间延长,影响产妇产后恢复效果,临床治疗中应加强支原体感染的干预,降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产妇感染 剖宫产 支原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生殖科周知的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患者70例,其中53例患者支原体培养结果呈阳性,作为观察组,17例患者支原体培养结果呈阴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感染菌属进行组内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人型支原体(Mh)感染率最高,占比58.49%,对照组患者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占比35.29%。结论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最为常见的因素,且以人型支原体感染较为多见,支原体感染可导致产妇产褥感染时间延长,影响产妇产后恢复效果,临床治疗中应加强支原体感染的干预,降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产妇感染 剖宫产 支原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产妇临床资料,所有产妇均行血常规检查及宫颈分泌物细菌及支原体培养,对检查及培养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60例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产妇中42例孕妇存在高危因素,占比70.0%,其中1种高危因素者5例(16.7%),2种高危因素者14例(16.7%),3种高危因素者15例(50.0%),4种高危因素者8例(13.3%)。支原体属培养显示阳性患者41例,占比46.7%,病原体主要为解脲脲支原体、人支原体,分别占比30.0%、16.7%;细菌培养显示阳性患者19例,占比53.3%,病原体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为主,分别占比31.6%、26.3%、21.1%,其次为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比15.8%、5.3%。结论临床中支原体属培养呈阳性产妇是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高发人群,应对该类人群予以重点关注并加强孕前及孕期阴道炎的检查、治疗,以有效降低临床产乳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生殖道支原体 剖宫产 产褥感染 相关性
  • 简介:目的了解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病原菌的分布特点、耐药性,分析可能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549例患者的病史资料,统计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相关易感因素(如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等).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49例患者确诊为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5.36%.249例患者中,泌尿道感染患者最多,为132例(53.01%),血液感染患者最少,仅为10例(4.02%),其余感染部位有呼吸系统感染65例(25.70%)、手术切口感染24例(9.64%)和消化系统感染19例(7.63%).患者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最多的为大肠埃希菌92例(36.95%),其余检出率较高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40例(16.06%)、铜绿假单胞菌33例(13.25%)、金黄色葡萄球菌27例(10.84%)、产气肠杆菌15例(6.02%)等.两种检出率较高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提示,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耐药率均〈20%;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基本为100%.两种检出率较高的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药敏结果提示,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接近100%,而对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等的耐药性较高,均〉50%.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1.947),住院时间≥7d(OR=2.057)、合并糖尿病(OR=2.342)和留置导尿管(OR=1.942)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多为泌尿道,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为主要的病原菌,年龄、住院天数、留置导尿管和合并糖尿病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泌尿外科 医院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与感染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以能够提升医院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对 500例 2015年 06月 -2017年 01月于本院进行住院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析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 11.20%,同期全院例次感染率为 4.8%。下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最大比例,颅内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分别列为第二和第三位。 56例医院感染患者在检查之中检出 5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39株( 69.64%),肺炎克雷伯菌 9 株( 16.07%),铜绿假单胞菌 5 株( 8.93%) , 鲍曼不动杆菌 3株( 5.36%),其敏感性出现了显著的波动。病原菌的耐药率高,其中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亚胺培南 、 喹诺酮 等药物的 耐药率 出现了 上升趋势 ( P < 0. 05) 。 结论:神经外科出现 医院感染率较高,应需要对医院感染、病原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监测,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降低医院感染率。

  • 标签: 神经外科 病原菌 医院感染 感染危险因素 防治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防控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杜绝手术室感染的发生。方法我手术室于2015年~2016年采取综合全面的防控措施预防手术室感染,对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我院两年内无手术室感染事件发生,感染科及上级卫生部门检查合格率100%。结论规范合理的管理方法是杜绝医院手术室感染的关键,是医患医疗安全、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手术室 医院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胃粘膜病变HP感染情况。方法纳入100例胃黏膜病变患者,根据胃镜检查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28例,胃癌42例。采用碳14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选取病变组织行W-S染色检测病变组织Hp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感染例数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例数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与阴性组c-myc、P27、p53表达差异比较不明显(P>0.05);胃癌患者Hp阳性与阴性组c-myc、P27、p53表达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参与了胃粘膜癌变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实际中对于Hp感染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降低胃粘膜癌变的风险。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 癌前病变
  • 简介:摘要    目的是分析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感染性疾病是医学领域的常见疾病,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在治疗时需要选择不同的抗生素或者抗病毒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由于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导致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因此,感染的早期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非常重要。降钙素原的检测可以早期鉴别细菌与非细菌感染,预警全身严重感染,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以及疾病的预后提供依据。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感染性疾病    临床应用   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疾病 ,广泛存于医学领域的各个专业 ,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各个系统都有感染存在 .血清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PCT)作为一种具有高灵敏性、高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 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尤其是感染性休克的诊断 ,血清 PCT水平随着细菌感染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 ,感染越严重 ,血清 PCT水平越高;可以早期鉴别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 ,预警全身严重感染 ,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判断疾病预后【 1】 .现就 PCT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1、 降钙素原的生物学特性    1、 1降钙素原分子生物学结构    PCT来自定位于第 11号染色体上( 11P15, 4)单拷贝基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为同一基因)。该基因由 2800个碱基对组成,含 6个外显子和 5个内含子,基因全长约 7.6Kb。转录后经特定剪辑产生 PCTmRNA,再翻译成降钙素原前体( Pre-PCT),在高尔基复合体及分泌囊中,经一系列水解酶作用最终形成 PCT氨基酸多肽( aminoPCT),降钙素( CT)及羧基端 21个氨基多肽( CT: CCP-1)。    1、 2降钙素原的来源   降钙素原是降钙素的一个前肽糖蛋白,由 11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相对分子量为 13000。生理情况下,甲状腺 C细胞可产生极少量的 PCT,健康人的血清 PCT水平通常测不到 (<0.1ng/ml),正常人出生后两天内 PCT会有生理性增高,第 3天开始降至正常水平。但 Dandona等认为细菌内毒素是诱导 PCT产生的最主要刺激因子,健康人注射少量的细菌内毒素就能刺激 PCT的合成。    1、 3降钙素原的代谢特点   降钙素原诱导的发生非常迅速,适当的刺激后(如内毒素), 4h即可在循环中检测到 PCT, 6h明显升高, 12-48h出现峰值,半衰期大约为 20-35h。 PCT在血浆中非常稳定收集标本后室温下放置 24h, PCT血浆浓度下降大约 12%,在 4度下保存下降大约 6%。    1、 4降钙素原的功能    PCT在甲状腺的 C细胞内质网中被蛋白水解酶降解为降钙素,降钙素对于维持机体的钙磷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另外 PCT可以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使人淋巴细胞产生前列腺素 E2和血栓素 B2的功能受抑,可提示其在人体内可调节二十烷类的代谢,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等镇痛药相似。    2、 降钙素原的检测方法   检测 PCT的实验室方法有很多,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常用的有 1、放射免疫学分析法, 2、化学发光法, 3、胶体金比色法, 4、透射免疫浊度法。    4、 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    4、 1脓毒症的诊断及判断预后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见于细菌感染。但也可见于真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 PCT是细菌性脓毒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真菌感染所致的脓毒症 PCT可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明显低于细菌感染性的脓毒症。即脓毒症患者 PCT的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细菌性脓毒症患者的 PCT水平显著高于非细菌性脓毒症患者。如果抗感染治疗有效, PCT几天内恢复正常 .    4、 2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应用   近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的挑战。而多个研究表明, PCT可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及时反映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在 Vandack Nobre等完成的一项研究中,以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为主要观察点,当 PCT值与初始值相比,降低了 90%以上且抗生素使用时间 T达到一定天数(当 PCT初始值< 1.0ng/ml, T> 3;当 PCT初始值> 1.0ng/ml, T> 5),停止抗生素的使用。   该研究发现,以 PCT为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缩短了 3.5天( 6天 vs. 9.5天, P=0.002), ICU住院天数缩短了 2天( 3天 vs. 5天, P=0.03),总住院时间( 14天 vs. 21天, P=0.16)有缩短趋势,而死亡率及感染的再发均无明显差异。 PCT值越高,血培养显示阳性所需时间越短,两者呈线性关系 (R= 0.278,P= 0.007) 。 PCT< 0.25ng/ml可排除菌血症,不行血培养,不用抗生素。此时,血培养将减少 40%,而仍有 97%的菌血症患者得以诊断。这将减少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有利于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但 PCT的检测费用与其产生的效益比是否合适,还有待于更多的试验加以验证。    5、小结    PCT的检测对临床,特别是重症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在判断全身细菌感染有其重要的价值和优势,随着临床和实验室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临床资料的积累, PCT作为一个全身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辅助和鉴别诊断的实验室常规指标将成为共识,并将得到推广。    6、参考文献    1) 王磊、潘家华降钙素原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7:)。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当今各大医院中,做好妇产科护理工作,做好护理中的感染预防工作是主要问题。本文以某个医院的妇产科部门的数据为依据,研究了妇产科护理中容易感染的部位以及导致感染的原因,提出了防止妇产科护理中出现感染问题的策略。

  • 标签: 妇产科护理 感染问题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关节感染的术后护理,以降低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率。方法依照入院次序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取一般围术期护理,实验组采取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1.96%,低于常规组的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12%,高于常规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术后下床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2%,低于常规组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作为预防感染的重要科室,加强感染预防的管理,规范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干预,能积极预防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提高手术质量,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骨关节置换术 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避免骨科手术后感染的发生。方法我院于2016年1月起强化对骨科术后感染预防以及防控措施,并制定相应整改方案。选择我院2015年1-12月期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214例及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273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骨科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强化骨科术后感染防控措施及实施相关护理对策后,骨科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持续时间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等因素为引发骨科术后感染主要原因,有效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自身感染防控意识,减少术中各种不规范现象,利于降低骨科术后感染

  • 标签: 骨科手术 术后感染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