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颁布实施以来,科学的健康的无偿献血制度在全国逐步推广并执行,这一事业对血站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血站工作人员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素质建设,以适应这种要求,笔者就如何提高医德修养浅析如下.

  • 标签: 血站 医务人员 医德修养 血液质量
  • 简介:自2002-11-06,广东省发生第一起家族聚集性非典到2003-03-02北京发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卫生部于2003-04-21号召全国军民抗击非典。此时各大医院都先后建立了发热门诊,使发热门诊成为预防和控制SARS的第一道关卡。

  • 标签: SARS 医学防护 发热门诊
  • 简介:目的了解戊型肝炎患者TT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套式PCR方法对44份临床诊断为急慢性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TT病毒检测.结果14例TTV-DNA阳性,检出率31.8%(14/44).对TTV-DNA阳性标本的PCR产物进行克隆后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日本株相应位置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结论推测TT病毒可能为临床急慢性戊型肝炎病因之一.

  • 标签: 戊型肝炎 患者 TT病毒感染 TTV-DNA 慢性 血清标本
  • 简介:离退休人员的心理适应韩林忠,韩国莉长年累月忙忙碌碌按时上下班的人,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突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出现严重的不适反应,其主要表现有这样几种——无用感与失溶感离退休后,赋闲在家,无事可做,体质又在衰退,有些人就觉得...

  • 标签: 离退休人员 老年人再就业 心理适应 用人单位 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
  • 简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内心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医护人员作为社会上的一种角色,时常可能有不顺心、不愉快的时候,势必影响医护人员的情绪,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情绪变化,对患者及家属有直接地感染作用[1].其情绪变化不是个人行为,要求医护人员心境不佳时要随时加以调节,以保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面对医疗护理工作.作者通过对多年临床工作中如何改善不佳心境的应对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 标签: 情绪 调节 医护人员
  • 简介:高血压的药物疗法张凤英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近1亿人,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大敌。专家门认为,高血压患者不一定每天用药,以下几种药物性降压方法能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心理平衡抑郁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上,精神紧张、情绪创伤是至关重...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非药物疗法 血压升高 发生率 适度运动 中度高血压
  • 简介:新机理武器是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研制的武器系统。它从全新的杀伤理论出发,超越了单纯依靠动能杀伤的方式,是在核武器之外涌现的全新结构和全新性能的武器系统。这些新机理武器的战场使用,对现代军事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对人员的伤害无论是在作用机理上还是作用强...

  • 标签: 新机理 次声武器 微波武器 激光致盲武器 次声频 激光武器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及其对应的相关疾病,探讨梗死性异常Q波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60例心电图均存在异常Q波的患者,在排除心肌梗死诊断后,分析与其基础疾病的关系,并分析异常Q波在不同导联上的分布情况,结果:一些疾病如心肌病,肺心病,某些心律失常合并存在的梗死性异常Q波多呈定位分布,且以单一部位多见,单一部位出现异常Q波者又以Ⅱ、Ⅲ、avF及V1-V3导联最常见,结论:除心肌梗死外尚有很多疾患可出现异常Q波为特征的心电图表现,临床上勿将此类患者误诊为心肌梗死。

  • 标签: 非梗死性异常Q波 心肌梗死 心电图 鉴别诊断 发生机制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以其发病凶险、并发症多、治疗困难和高病死率而倍受临床关注.九十年代以来早期手术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重大突破,SAP疗效得到了明显改善.本文着重就手术治疗方法加以讨论.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非手术 治疗体会
  • 简介:司酮(mifepristoneMIF)是1981年由法国Roussel-Vclaf药厂首家生产的一种抗孕酮(P)的药物.在临床上它主要应用于终止早孕、引产、事后紧急避孕等.近年来研究发现,MIF是一受体水平甾体类激素拮抗剂,具有抗肿瘤,增强抗癌药物疗效及其它临床新用途.MIF所需浓度低,对人体无明显副作用,因此有较广阔的临床运用前景.本文综述MIF在传统用于终止早孕、引产、事后紧急避孕以外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标签: 米非司酮 孕激素受体 孕激素
  • 简介:目的:探讨我院院级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课题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我院1996~1998年正式批准立项的28项科研课题,数据用WinSAS6.1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8项课题课题组人员数目在7人以下17项,占75.1%,课题负责人高级职称占53.6%;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年龄峰值均在31~40岁之间。结论:课题组成员年龄、职称等基本上符合优化组合原则,但在课题组人员数目和能级结构上还应加以改进。

  • 标签: 科研课题 科研人员 相关因素 优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