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密切护理配合对提高托槽间接粘结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我院正畸科进行口腔固定托槽正畸患者共6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各包括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光固化树脂直接进行托槽粘结固定,分析组患者采用间接粘结固定托槽并配合密切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托槽脱落率和工作时间。结果分析组患者椅旁操作时间为(25.29±3.27)min,相比对照组椅旁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O.05。分析组托槽粘结后一周和一个月,托槽脱落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数据分析显示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间接粘结法固定托槽时,密切护理配合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节省医疗资源,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密切护理配合 托槽间接粘结 直接粘结 粘结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急救效率的影响。方法我院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这一期间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将其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急救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病人,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急救效率,具有临床借鉴和推广意义。

  • 标签: 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脑梗死病人 急救效率 影响
  • 简介:摘要DSA已广泛应用在全身各部位的血管和肿瘤的检查和介入治疗,DSA检查是所有血管检查的“金标准”,为确诊和治疗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参考,介入放射测量技术作为DSA后处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凭借自身在测量精度与操作便捷性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已成为DSA后处理测量的主流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DSA的技术优势,为诊疗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参考,文章从不同维度出发,对DSA技术原理进行厘清,在相关理论原则的框架体系下,推动DSA后处理系统测量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以满足临床医学介入诊疗的使用要求,构建起现代化的DSA后处理测量体系。

  • 标签: DSA 系统测量 测量技术 开发利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虑抑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根据其是否存在焦虑、抑郁分为伴有焦虑抑郁组和不伴有焦虑抑郁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心律失常、C反应蛋白、血脂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性别为女性、合并糖尿病、有高血压病史、有心律失常、C反应蛋白异常、血脂异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性别为男性、未合并糖尿病、无高血压病史、无心律失常、C反应蛋白正常、血脂正常的患者(P<0.05)。结论性别为女性、合并糖尿病、有高血压病史、有心律失常、C反应蛋白异常、血脂异常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焦虑 抑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有效率。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10日-2017年4月11日期间本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将64例患者根据红蓝球分组法分为2组,32例/组。红球--对照组(康复治疗),蓝球--观察组(中医针灸+康复治疗)。将两组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中风偏瘫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中风偏瘫 中医针灸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效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急诊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入院单双数法分为观察组26例,采用流程优化护理,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效率和对照组比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可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效率,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急诊护理 流程优化 抢救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无缝隙对接护理提升急性消化内镜护理效率的作用。方法从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行急性消化内镜治疗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系统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手术前2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不具有可比性(P>0.05),手术后实验组的SAS评分(25.31±3.81)、SDS评分(23.59±3.68)明显低于对照组(36.72±4.65)、(34.20±5.46),而护理满意度(97.8%)明显高于对照组(80%),统计学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在急性消化内镜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无缝隙对接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护理质量,取得较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无缝隙对接护理 急性消化内镜 护理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利用全程人文关怀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纳入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患者60例,将其以入院顺序分组为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常规护理+全程人文关怀;对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低、护理质量评分高,与护理前、对照组护理后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全程人文关怀,可有效降低患者的SAS、SDS评分,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全程人文关怀 手术室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采取氟达拉滨和阿糖胞苷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期间纳入且收治的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将MAE化疗或者DAE化疗纳入到参照组,将氟达拉滨和阿糖胞苷联合治疗纳入到实验组,比较且研究两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有验证意义(P<0.05)。结论将氟达拉滨和阿糖胞苷联合治疗应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具有显著作用,值得应用。

  • 标签: 氟达拉滨 阿糖胞苷 AML 临床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无缝隙对接护理提升急性消化内镜护理效率。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消化内镜治疗患者6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无缝对接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在急性消化内镜治疗患者临床中采用无缝隙对接护理措施,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显著,缩短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无缝隙对接护理 消化内镜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方法将在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106例按照双盲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辩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半年的跟踪随访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23%(51/53),较比对照组79.25%(42/53)的情况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3/53),较比对照组16.98%(9/53)的不良发生情况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的患者复发率为5.88%,较比对照组19.05%的复发率比较有持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值得肯定,且临床不良反应少,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半年随访,复发率低,大大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灸 功能性消化不良 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目测定位法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到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20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需要实施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对照组102例采用触摸法;观察组102例采用目测法,回顾分析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以及采血时间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测法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 目测法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有效率。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的脑梗塞患者100例,按照用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两组患者分别为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拉阿司匹林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对两组脑梗塞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后,实验组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对照组脑梗塞患者相比显著高于,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塞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后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硫酸氢氯吡格雷 脑梗塞 临床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有效率影响。方法抽取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1例,随机为对照组(55例)和研究组(56例),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给予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干预后,比较效果。结果护理后,在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SAQ评分上,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冠心病心绞痛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提高断指再植存活率、功能恢复效果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效果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断指再植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对其断指再植存活率、功能恢复有着积极影响。

  • 标签: 护理干预 断指再植 存活率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利用护理干预对骨肿瘤保肢术患者身心康复的促进效果。方法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骨肿瘤保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探析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促进有何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6.6%),且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进行骨肿瘤保肢术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显著改善其身心健康,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身心健康 护理干预 骨肿瘤保肢术
  • 简介:目的:分析宝石谱CT在肿瘤诊断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宝石谱CT检查的患者3例(男/29岁,男/51岁,女/77岁),3例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已知,通过不同的参数图像[碘(水)基图、最佳单能量图像、碘(水)散点图、单能量CT值分布直方图、CT值能量曲线图]进行对比分析和病例对照分析。所有病例均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作为最终衡量标准。结果:宝石谱CT对于常规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不能检测的小胰岛细胞瘤作出准确的术前定位;宝石谱CT预测性分析肝肾间隙肿瘤的性质;宝石谱CT预测性分析肾癌Fuhrman核分级。结论:宝石谱CT可能提高富血供小肿瘤的检出率,并能对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和肿瘤分级进行鉴别。

  • 标签: 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 能谱成像 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环乳晕切口手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效果及对有效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乳腺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放射状切口手术组(对照组)和环乳晕切口手术组(观察组)各34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采用环乳晕切口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6.4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瘢痕发生率为8.8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瘢痕宽度及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环乳晕切口手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放射状切口手术,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乳房美容效果较好,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环乳晕切口手术 乳腺纤维瘤 临床效果 对有效率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门诊输液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与护理效率。方法通过分析原有门诊输液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比现行的门诊信息化输液管理流程,探索现行管理系统在管理与护理效率方面的优点。结果通过使用门诊输液信息化管理流程,护士对病人身份和药物的双重核对功能使护理工作更加细致、严谨,增强和确保了病人输液安全。医疗数据的自动保存与统计,可明显减轻护士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工作效率较前有较大提高,医疗差错和医患矛盾显著减少。同时,数字化系统及无线呼叫系统对于准确考核护士工作量、改善输液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结论门诊输液信息化管理流程对改善输液室环境和医院管理信息化,提升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门诊输液管理系统 信息化管理 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