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静脉栓塞综合(VOD)的防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9年3月我科用马利兰和环磷酰胺预处理的12例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3例VOD,经有效治疗和护理,完全缓解.结论:早期有效预防治疗,安全有效的护理配合,是Allo-HSCT后VOD防治的关键.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肝静脉 栓塞综合症 回顾性分析 VOD 预防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外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外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9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99例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89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0.1%。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处理外伤的主要原则。对病情轻,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必须严格掌握保守治疗的指征。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及术后观察都应警惕有合并伤的可能。

  • 标签: 肝外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胃肠舒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效果.方法: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胃肠舒和贝络纳组各30例,前组口服胃肠舒,每日1剂;后组口服贝络纳15mg/天;两组均同时服用铝碳酸镁1.0g/次,3次/天,疗程为4周.两组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分级和胃粘膜病理积分评价.结果:治疗后胃肠舒组和贝络纳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3%、87%和33%、83%,胃镜下两组联合用药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胃粘膜炎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两组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相近.结论:胃肠舒联合铝碳酸镁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药物.

  • 标签: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破裂伤的超声结果与CT表现,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破裂伤的超声结果与CT扫描图像资料.结果:2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后随访、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CT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相符.结论:CT对急性破裂伤的评价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对病变检出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急性肝破裂伤 CT检查 影像学诊断 鉴别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脑内胆碱能系统功能异常,对认知功能有潜在的损害作用。本研究探讨阿米舒比利、利培酮对正常大鼠认知功能相关行为学变化及前额叶皮质(PFC)和海马齿状回(DG)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出生后第8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即利培酮2组(1或2mg),阿米舒必利2组(5或100mg/kg),溶媒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溶剂),每组8只,连续腹腔注射给药45日。然后采用旷场箱检测大鼠社交行为,采用新物体识别测试系统检测对新物体的优先识别指数,通过改进的Ellman法测定前额叶皮质和海马齿状回区AChE活性。结果与溶媒对照组比较,高剂量利培酮组或高剂量阿米舒比利组社交接触次数和/或社交接触时间明显减少,利培酮(低或高剂量)组和高剂量阿米舒比利组优先识别指数降低,在PFC区利培酮(低或高剂量)组和高剂量阿米舒比利组AchE活性增高,在DG区利培酮(低或高剂量)组AchE活性增高。与低剂量阿米舒比利组比较,高剂量利培酮组社交接触次数和社交接触时间明显减少。结论我们发现长期腹腔注射利培酮或阿米舒必利对大鼠认知功能有损害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胆碱能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乳果糖联合乙酰谷氨酰胺治疗性脑病(HE)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于入院时进行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测定及根据Child—Push分级标准和性脑病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乳果糖联合乙酰谷氨酰胺和醋酸灌肠联合乙酰谷氨酰胺治疗10d,观察上述检测值变化及根据Child—Push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均能降低血氨水平。乳果糖联合乙酰谷氨酰胺治疗组降低血氨水平明显优于醋酸灌肠联合乙酰谷氨酰胺对照组,P〈0.05;治疗10d后两组ALT、TBIL之间变化无差异,P〉0.05;根Child—Push分级标准。乳果糖联合乙酰谷氨酰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醋酸灌肠联合乙酰谷氨酰胺组,P〈0.01。结论:性脑病患者接受乳果糖联合乙酰谷氨酰胺治疗疗效优于醋酸灌肠联合乙酰谷酰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两种方法可相互结合。

  • 标签: 肝性脑病 乳果糖 乙酰谷氨酰胺 醋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聚桂醇注射液治疗血管瘤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血管瘤患儿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聚桂醇注射液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血管瘤直径较治疗前显著减小,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7.1%,对照组83.9%,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为发生严重并发,两组患儿均未见严重并发,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6%,对照组51.6%,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桂醇注射液治疗血管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患儿临床不良反应,预后良好。

  • 标签: 肝血管瘤 聚桂醇注射液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真菌败血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真菌败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均为医院获得性感染,1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感染常发生在危重症监护室(10/18例)。17例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均有严重基础疾病和多种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39-41℃)和休克;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10例好转,8例死亡(44%)。结论:真菌败血常发生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激素、静脉营养及实施侵入性治疗是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的,尽可能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 标签: 真菌败血症 临床特征 早期诊断 治疗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机械通气的并发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感染、气胸、低血压、消化道出血等均为机械通气应用的并发。其中以肺部感染为主要并发。结论: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机管路的清洁,采用正确的呼吸模式,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缩短上机时间等措施可以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的发生率。

  • 标签: 机械通气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对肝硬化内结节诊断及癌变的早期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0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硬化患者,回顾性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肝硬化内结节诊断及癌变早期的价值。100例病例采用GESigna1.5T核磁共振仪进行诊断,均以脂肪抑制T2WI和横轴位T1WI平扫,后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做动态图像处理。另选取5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ADC值等。结果100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肝硬化内再生结节,具体分为两种其一大结节,其二小结节;同时100例患者中50例经诊断确诊为肝癌患者。且ADC值等均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MRI对诊断肝硬化内结节及早期癌变准确性高,有利于区分疾病类型,故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诊断过程中。

  • 标签: NMRI 肝硬化 肝内结节 癌变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阴茎再植术的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例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行吻合血管神经的阴茎离断再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阴茎再植术均取得成功,1例术后出现轻度尿道狭窄,1例出现远侧段阴茎局部皮肤坏死和远端阴茎水肿。结论:术前有效的抗休克治疗,术中成功吻合阴茎背动静脉和神经,使阴茎远端深浅组织恢复良好的血供,术后做好防止感染、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等,是提高阴茎再植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的发生关键。

  • 标签: 阴茎离断 再植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利用肺核素影像扫描检查及肺动脉造影等其它临床手段,对肺血栓栓塞(PTE)进行明确诊断;从临床基础探讨PTE致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3~2002年间,我院37例肺血栓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37例患者中,进行核素影像明确诊断32例(86.4%).在21~50岁年龄段,女性发病率小于男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51.4%)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结论:核素影像仍是目前首选的诊断肺栓塞的筛选手段,其结果有较重要的诊断或排除诊断意义.女性PTE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与雌激素降低胆固醇血浓度及月经周期改变凝血机制等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主要的危险因素,与PTE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核素影像诊断 临床资料 PTE 影像学
  • 简介: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简称传单)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诊治的儿童传单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传单临床表现多样,除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常见外,肝肿大(82%),鼻塞(49%)和双眼睑水肿(29%)较多见;传单肝功改变以酶学改变为主,其中以乳酸脱氢酶升高最常见,各年龄组传单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均明显升高;早期检测EBV-IgM总体阳性率为86%,发生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早期诊断。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 简介:维生素K缺乏在婴儿期常称为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临床上最常见是颅内出血,起病突然,病情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有明显后遗.故早期合理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与后遗,已成为儿科临床的重要课题.我科1995~2000年共收治婴儿维生素K缺乏35例,现将资料完整的20例(其中99年前15例,99年后5例),总结如下:

  • 标签: 临床分析 例临床 发性维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粒细胞缺乏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急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为34例。实验组进行升白细胞药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以及病因治疗,同时对患者实施全环境保护,对照组的治疗方式与实验组相同,但没有全环境保护。然后分析比较两组的的治愈率以及感染率。结果实验组的感染发生率为8.82%,对照组则为79.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34.36,P<0.05);实验组治愈率为94.12%,而对照组是70.59%,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结论对于急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在实施全环境保护的条件下,临床治疗以口服升白细胞药联合应用rhG-CSF及并用病因治疗等综合方法疗效更好。

  • 标签: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全环境保护 RhG-CSF
  • 简介:目的:总结急诊手术治疗门脉高压急性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3月~2001年8月用改良简化青木春夫式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急性大出血15例.结果:急诊手术止血率100%,无手术死亡,无性脑病发生.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1、3、4年的生存期为100%、86.67%、73.33%,存活病人肝功能稳定.结论:改良简化青木春夫式断流术非常适用于门脉高压急性大出血的急诊手术,止血效果可靠,尤适用于基层医院,是抢救垂危病人的最有效措施.而掌握手术指征、选择手术时机和提高手术者的熟练程度,是急诊手术成败的关键.

  • 标签: 高血压 门静脉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脊柱外科2014.06~2015.06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80例,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40)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低于观察组92.5%,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为(13.52±3.61)分,高于对照组(11.14±2.73)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为5.0%,低于对照组32.5%;残留腰痛与腿痛率均为2.5%,分别低于对照组30.0%、35.0%,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恢复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术式切除子宫、卵巢对内分泌改变及绝经综合的影响。方法:对135例45岁以下非绝经期妇女因妇科良性疾病而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范围的不同分为三组进行研究,其中A组(n=38)行全子宫加一侧附件切除,B组(n=67)仅行全子宫切除而保留双侧附件,C组(n=30)仅行单侧附件切除,分别在术前一个月内,术后六个月测定血促卵泡激素(FSH)、泌乳素(LH)、雌二醇(E2)、孕激素(P)水平,并在术后6—12个月进行绝经综合的随访,比较三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全子宫加一侧附件切除组术后FSH、LH较术前显著升高,E2较术前显著下降,P均〈0.01,绝经期症状较单侧附件切除组严重,P〈0.05;保留二侧附件而作子宫切除组术后FSH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E2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绝经期症状较单侧附件切除组严重,P〈0.05;保留子宫仅作一侧附件切除组术后体内激素水平无明显改变,绝经综合出现率明显低于全子宫加一侧附件切除组和子宫切除组,P均〈0.05。结论:不同术式切除子宫、卵巢可影响其内分泌及绝经综合,卵巢的功能与卵巢血液供应关系密切。

  • 标签: 子宫 卵巢 切除术 内分泌 绝经综合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治疗重症脓毒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重症脓毒血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诊疗组和对照组,诊疗组24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诊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7d内连续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诊疗组患者死亡3例,对照组患者死亡5例。诊疗组存活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血压、心率等)、机械通气时间优于对照组存活患者。研究结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在临床治疗重症脓毒血的过程中具有显著改善患者酸碱平衡、保障体内电解质平衡,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症脓毒血症 血液净化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catheter-felatedsepsis,CRS)病人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对40例CRS病人的静脉导管尖端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CRS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革兰阳性球菌(32/45),真菌(8/45),革兰阴性杆菌(5/45)。革兰阳性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而且多数对苯唑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的致病真菌(7/8),革兰阴性杆菌常为耐药菌株。结论:CRS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CRS的有效处理方法是拔除感染的导管。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