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随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出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老年感染者(年龄≥50岁)显著增加。这不仅仅是因为许多年轻时感染的患者如今已经活至50岁以上,而且也是因为患者感染时的平均年龄已增加。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老年人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
  • 简介:原发性的免疫缺陷疾病多是免疫系统的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的遗传缺陷造成的。这导致了某些感染性疾病易感性的增加,这些则成为免疫缺失的特异性标志。具体的分类见表1。其中的许多种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但是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阻止病情恶化的关键。

  • 标签: 免疫系统 抗体缺失 感染性疾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
  • 简介:一、神经系统疱疹病毒感染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神经系统CMV感染主要表现为脑炎,其次为多发性神经根炎,罕见多发性神经炎。CMV脑炎主要见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感染 疱疹病毒 肺孢子菌
  • 简介:研究发现,成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约60%的感染者呈暂时亚临床感染,25%的感染者呈轻重不等的急性肝炎发作,约10%感染者发展成慢性肝炎或慢性病毒携带者。一般认为,HBV感染后表现出的不同疾病过程取决于个体的免疫反应状况。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直接参与免疫反应,在递呈抗原及限制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乙肝病毒感染中HLA的免疫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乙肝病毒感染 免疫调控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HBV) 免疫反应 慢性肝炎
  • 简介:感染对患有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来说是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的原因。最近已经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通过脑内特殊的机制显著增加了对感染的易感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诱导破坏了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原本平衡的相互作用。结果,这种损伤引起了继发的免疫缺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诱导的免疫抑制(CIDS)和感染。CIDS或许可以作为研究大脑对免疫系统控制机制和调节的模型。更重要的是,了解CIDS可使我们制定出有效的治疗策略,这样通过剔除不利于恢复的因素就可以提高由一系列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预后。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免疫缺陷综合征 免疫系统 相互作用 免疫抑制 治疗策略
  • 简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HIV特异性的攻击CD4^+T淋巴细胞,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进行性破坏,患者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导致AIDS。所以认识和了解AIDS主要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对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诊治水平有很大帮助,本文对AIDS几个主要的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叙述如下。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D4^+T细胞 机会性感染
  • 简介: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1981年6月5日宣布了新发现的疾病,定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率先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后定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自此,AIDS被确定为新的病毒性疾病。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感染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目的探讨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患者巨细胞病毒肺炎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2004—2006年我院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患者14例,其中肾移植11例、骨髓移植1例、肝移植1例、肾病综合征长期服免疫抑制剂1例,基础免疫抑制剂为环孢素、晓悉、FKS06、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治疗,14例患者于术后平均90天发病,均有发热(38.5℃以上)、咳嗽、痰少,呼吸困难、呼吸急促(〉35次/min)、发绀;胸部X线呈“磨玻璃”样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改变。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淋巴细胞分类〈20%;8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和(或)外周血巨细胞病毒抗原PCR——(CMV-Ag)阳性;10例患者血气分析为PaO2〈60mmHg,PaO2/FiO2〈200,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治疗主要为抗病毒治疗,丙氧鸟苷10mg/(kg·d),分2次静滴;加用甲基强的松龙40mg,ivgtt,bid短期冲击治疗,直至胸部X线(或CT)病灶减少后减量,同时调整免疫抑制剂:泼尼松减量至10mg/d,环孢素剂量减至发病前的1/3—1/4,或停用环孢素;合并ARDS者,均给予无创呼吸机双水平正压通气给氧治疗;2例肾移植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连续静脉血滤治疗。结果14例患者总存活率50%(7/14),10例合并ARDS者7例死亡,死亡率(70%),10例肾移植病人减少免疫抑制剂后肾功能正常,仅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连续静脉血滤治疗及调整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好转。结论免疫抑制患者(肾移植术、肝移植、骨髓移植后等及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易并发巨细胞病毒肺炎,治疗应给予抗病毒、短期激素冲击、调整免疫抑制剂、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综合治疗。免疫抑制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肺炎预后不佳,合并ARDS者预后更差。

  • 标签: 巨细胞病毒肺炎 免疫抑制剂 移植后 诊治分析 器官 IGM抗体阳性
  • 简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一、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是我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最为常见的机会感染之一,全球近4000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或AIDS患者中约有36%合并结核杆菌感染。结核病是AIDS患者的重要死因,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13%的AIDS患者最终死于结核病。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简介:HIV-1和HIV-2是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成员。本属病毒可感染猫、马、山羊和绵羊,表现为慢性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导致免疫缺陷。与其关系最近的是猴免疫缺陷病毒(SIV),HIV-1可能通过种间交叉传播从黑猩猩病毒(SIVcpz)传给人类,而HIV-2可能单独来源于白眉乌猴(SIVsm),因此,HIV-1和HIV-2

  • 标签: HIV病毒 RNA基因 艾滋病 基因结构
  • 简介:<正>路透社伦敦5月2日电特写:新旧疾病困扰着人类(作者麦吉·福克斯)结核病、疟疾、流感曾经令我们祖辈几代人惊恐不安,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这几种疾病如今又给千百万人构成生命威胁。好像这一点还不足以使人们感到害怕,医学领域正面临着大量新的令人惊恐的疾病威胁。除了艾滋病之外,还有变异的链球菌、E大肠杆

  • 标签: 结核病 传染病 艾滋病 疾病 新旧 人类
  • 简介:采用离体培养测定病毒效价或分子技术测定病毒基因组RNA拷贝数都可以测定人体中HIV的浓度。一般来说,病毒RNA至少是感染病毒效价的10000倍以上,因为血浆中大部分病毒颗粒是非感染性的(如由于病毒基因缺陷病毒组装错误或被抗体中和)。

  • 标签: HIV感染 免疫系统 抗体应答 离体培养 细胞免疫应答 抗AIDS疫苗
  • 简介:HIV免疫应答是如何产生的?机体暴露于病原后产生先天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先天免疫应答的特点是反应迅速、无特异性、不引起免疫记忆,但在获得性免疫起效前可限制破坏。获得性免疫应答是在机体接触抗原后的数天至数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识别抗原后,发生克隆扩增和分化而产生的。一部分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分化成记忆细胞;其特点是再次接触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更迅速地引起免疫应答(与主动免疫接种相似)。所有HIV感染者在感染的某个阶段均可检测出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应答,包括HIV相关的抗体、CD8+(溶细胞性)和CD4+(辅助性)T细胞。

  • 标签: HIV 爱滋病病毒 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 动物模型
  • 简介:机体受细菌等致病微生物侵入后,通过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调动免疫效应细胞和免疫分子清除病原体。经呼吸道侵入的病原体首先受鼻、咽和气管一支气管的机械屏障过滤,并沉积于管腔内黏液纤毛毯,经喷嚏、咳嗽排出,或经由补体、抗体、激肽类等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灭活和清除。

  • 标签: 呼吸道侵入 免疫增强剂 免疫防御 免疫效应细胞 致病微生物 获得性免疫
  • 简介:短程化疗利福平(RFP)RFP的引入改变了SM-1NH-PAS标准药物18-24个月方案为9个月的标准治疗方案吡嗪酰胺(PZA)对PZA的再认识,进一步缩短了化疗疗程,成功地建立了6个月治疗的疗法。短程化疗结核菌学的进展,明确了RFP、PZA对特殊菌辟的杀菌作用,使6个月的两期化疗方案的构成,更为合理,使各类药物在方案中能发挥其最大功能。

  • 标签: 人类 结核病 治疗
  • 简介: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近年来全球结核病有所回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1986~1990年间41.5%的发展中国家和25%的发达国家结核病的疫情在上升。

  • 标签: 结核病 世界卫生组织 疫情 人类 回升 控制
  • 简介:大约15%的人类癌症由病毒感染引起(表1),病毒是仅次于烟草的第二位致癌危险因素。将来,通过免疫接种大多数的感染可以预防,这样可在世界范围内显著降低癌症发病。人们在研究基因与肿瘤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首次发现了致癌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事实足以说明研究致癌病毒在动物及人体致癌作用的重要性。

  • 标签: 癌症 病毒感染 致癌基因 核心蛋白 免疫反应
  • 简介:弓形虫病是由寄生性原虫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弓形虫感染呈全球分布,以温热和潮湿的国家最常见。但饮食习惯也影响感染率;在法国,50%~75%的人群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在英国,大约20%人群血清抗体阳性。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感染率相似。

  • 标签: 疱疹病毒 临床研究 发病机理 CMV HSV E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