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市场流通中HIV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的质量.方法从使用单位抽取20家试剂,用国家参考品、确证为阳性的样品和阴性样品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20家试剂均符合200107批国家参考品的质量要求,对76份确证为阳性样品的检出率为100.0%,16家试剂对88份阴性样品的检出率为100.0%,3家试剂为98.9%,1家试剂为97.7%.结论我国HIV抗体诊断试剂的灵敏度较高,但某些试剂的特异性仍需提高.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酶联免疫诊断试剂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产妇所生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4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产妇在妊娠、分娩期间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产妇对于自身疾病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的认知程度的优良率由64.71%提升至91.18%,遵医行为的优良率由70.59%提升至94.12%,产妇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由(61.17±5.94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产妇 新生儿 护理
  • 简介:摘要: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危害极大的传染病,男女均可发病。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上升和抗病毒治疗的普及,HIV合并梅毒的病例也在逐渐增多。因其免疫功能低下、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以及并发症较多等原因,导致病死率和疾病负担明显增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HIV合并梅毒感染将显著增加HIV感染和梅毒感染的双重风险,因此深入了解HIV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抗梅毒疗效尤为重要。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梅毒感染  临床特征  抗梅毒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1998年9月至2006年4月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NSCLC合并HIV阳性患者29例(HIV阳性组),并选择同期34例HIV检测呈阴性NSCLC患者作为对照组(HIV阴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后胸腔引流量、手术后肺部和伤口感染率、手术后住院日、HIV阳性组CD4计数,并随访生存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在死亡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IV阳性组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比HIV阴性组高(31.03%vs5.88%,P=0.009),前者发生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比后者增加7倍以上(OR=7.200;95%可信区间(1.409,36.779));HIV阳性患者不同CD4计数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CD4计数与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呈负相关(r=-0.501;P=0.014);HIV阳性组与HIV阴性组患者在生存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结论NSCLC合并HIV阳性患者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增加且与患者CD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但不会增加手术死亡率;伴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实行,其手术后生存期与HIV阴性者相似。对于非艾滋病发作期的该类患者,均应考虑积极地治疗。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方案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病毒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的30例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病毒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有26例患者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病毒合并感染阴转,另有4例患者出现了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的肝功能正常.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治疗事件.结论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方案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病毒合并感染,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关键词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方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病毒合并感染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61-01

  • 标签:
  • 简介:环境.病毒人类已经查明,人类生活环境中潜伏着许多病毒,主要包括肠道病毒、肝炎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呼肠孤病毒。它们与害人的魔鬼无别,一旦感染人体,便可能引起肝炎、脑膜炎、结膜炎、呼吸道疾病、腹泻、皮疹、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多种疾病。这些病毒特别喜欢潜...

  • 标签: 肝炎病毒 腺病毒 非肠道病毒 气溶胶 病毒检出率 流行性腮腺炎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淋巴瘤化疗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研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集100例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淋巴瘤化疗患者病例信息,分组展开研究,采用常规护理为参照组(50例),采用循证护理为研究组(50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AS、SDS 评分,两组数据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SAS、SDS 评分护理后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淋巴瘤化疗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显著的可行性具有广泛应用的意义。

  • 标签: HIV 淋巴瘤化疗 循证护理
  • 简介:摘 要 :目的 总结并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巨细胞病毒 (CMV)性视网膜炎发病影响因素、临床特点。方法:对艾滋病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7例 (13眼 )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经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更昔洛韦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后视力好转, CD4+T细胞计数大于 100个 /μl。结论: CMV性视网膜炎是 AIDS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是造成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通过眼科检查早期发现,及时抗巨细胞病毒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 CMV性视网膜炎的预后产生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肺隐球菌病免疫缺陷相关性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外科治疗组35例,内科治疗组25例;分别给予外科及内科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并统计学分析.同时还对免疫缺陷及非免疫缺陷患者预后进行评价并统计学分析.[结果160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内科治疗组有效率为76.0%、治愈率为32.0%、死亡率为16.0%;外科治疗组有效率97.1%、治愈率60.0%、死亡率0%与内科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组比较:非免疫缺陷组有效率为97.1%、治愈率为75.0%,死亡率为0%,免疫缺陷组有效率75.0%、治愈率17.9%、死亡率14.3%与非免疫缺陷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肺隐球菌病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内科治疗,非免疫缺陷人群预后优于免疫缺陷人群.

  • 标签: 肺隐球菌病 免疫缺陷 抗真菌药物
  • 简介:目的研究BALB/c(H.2^d)小鼠免疫接种乙肝病毒(HBV)外膜小S蛋白(HBVsmallSenvelopprotein,S-HBsAg)产生的细胞免疫方法。方法BALB/c(H-2^d)小鼠腹腔分别接种0、0.65、1.25、2.5、5μg的S-HBsAg;4周后分离脾淋巴细胞,体外分别用特异性多肽或S-HBsAg刺激,分别用^51cr释放实验或^3H掺入实验检测细胞毒T淋巴细胞实验(cytotoxicTlymphocyte,CTL)及辅助T淋巴细胞(helperTlymphocyte,HTL)增殖实验。结果分别接种0、0.65、1.25、2.5、5ugS-HBsAg的BAIB/c(H-2^d)小鼠脾淋巴细胞CTL特异性释放率(平均数±标准差)分别为31.21%±9.23%、42.36%±19.32%、91.21%±22.9r7%、69.25%±24.13%、51.49%±21.661%,均高于靶细胞的自然释放率的平均数+1.96倍标准差(95%可信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L增殖实验的cpm值分别为3830.24±1496.12、2736.19±1238.06、4100.37±1723.74、1246.18±1088.88,均高于未用S-HBsAg刺激的对照组脾淋巴细胞cpm值的平均数+1.96倍标准差(95%可信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接种S-HBsAg的小鼠产生的CTL与HTL反应及其相关(x^2=5.6979,P<0.05)。结论BALB/c(H-2d)小鼠免疫接种S-HBsAg,产生明显的、相互关联的CTL及HTL反应。

  • 标签: 细胞素T淋巴细胞 辅助T淋巴细胞 小鼠 接种 HBV外膜小S蛋白
  • 简介: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在成年人群中感染很普遍,且随年龄增长,感染率明显增高。但多数呈不显性感染或潜伏感染,损伤机体的免疫功能。HCMV的先天性感染或围产期感染常常危害胎儿和新生儿,因此早期准确诊断HCMV感染对指导防治,促进优生优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CMV,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 诊断 年龄增长 潜伏感染
  • 简介:摘要:探析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4月新兴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4例疑似流行性感冒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毒分离为诊断“金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 标签: 免疫层析法 快速检测 甲型 流感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艾滋病治疗中,将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作为临床方案的意义。方法:艾滋病患者选入研究。共计100例。时间:2020.01-2021.01。以抽签法为方案,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参照组:50例,行规律用药治疗。试验组:50例,采取规律相关高效抗反转录病毒干预方案。评析、研究各组机体免疫功能、机会感染情况。结果:(1)试验组各项免疫指标均更高,P<0.05。(2)试验组机会感染率更低,P<0.05。结论:治疗艾滋病,采取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所得效果理想。一方面,患者免疫功能提升。另一方面,患者机会感染发生概率降低,可有效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艾滋病 体液免疫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不同免疫检验在抗艾滋病病毒检测中的结果。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经我院检查确诊为HIV抗体阳性的6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免疫检验,采用三种不同的免疫检验法,分别为金免疫层析试验法、HIV核酸定量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对比三种免疫检验法的检验准确性。结果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检验准确性高于金免疫层析试验法赫尔HIV核酸定量检测法,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抗艾滋病病毒检测 免疫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在人类细小病毒B19(HPV B19)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移植术患者50例标本组织,分别通过FQ-PCR技术与PCR技术对HPV B19进行检测,分析FQ-PCR在HPV B19中的应用价值。结果:PCR技术检测显示阳性例数18例,阳性率为36.00%;FQ-PCR技术检测显示阳性例数28例,阳性率为56.00%。FQ-PCR技术检测HPV B19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CR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4.026,P=0.045)。FQ-PCR检测结果显示,1×10 ~1×10 copies/ml共21例,占比42.00%;>1×10 copies/ml共7例,占比14.00%。结论:PCR技术在HPV B19的检测能够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但仅为定性结果,且检测操作复杂、时间较长。相比之下,FQ-PCR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强、可定量分析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细小病毒B19 聚合酶联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