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3 个结果
  • 简介: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指在恶性肿瘤局部实施手术前应用的全身性化疗,可缩小瘤体,使肿瘤降期以手术根治或保乳手术,减少手术创伤,并可减少术中微小转移,同时其也是最好的体内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为以后的辅助治疗提供借鉴。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以HER2阳性表达为特征,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并发生远处转移,化疗效果差,预后也较差。有研究对222例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行化疗,结果显示曲妥珠单抗与多种化疗药物联用均可显著提高有效率[1]。现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1例乳腺癌患者采用TCH(多西他赛75mg/m2,卡铂AUC(areaundertheconcentrationcurves)6mg/kg,赫赛汀首剂8mg/kg,第2周期为6mg/kg)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降期行保乳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TCH方案 新辅助化疗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乳腺癌
  • 简介:受饮食结构和生活模式变化的影响,肥胖人群有增加的趋势。尤其在城市,一方面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频繁的社会交往活动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失衡,大量进食海鲜、动物内脏、脂肪、蛋黄等高胆固醇饮食及烟酒(烟酒刺激降低肝脏对胆固醇的代谢);另一方面人们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导致高脂血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对高脂血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 标签: 护理干预 药物 高脂血症
  • 简介:目的比较氩离子凝固术或微波术联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的效果。方法对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40例,分为A组20例行微波治疗,B组20例行氩离子治疗,术后均口服埃索关拉唑(4~5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1周)。治疗后半年复查内镜及随访。结果B组疗效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84,P=0.013)。结论氩离子联合药物治疗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微波 氩离子 药物治疗 疣状胃炎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化疗药物腹腔灌注法治疗胃癌并腹腔转移的疗效.方法选取88例胃癌并腹腔转移患者,根据门诊就诊顺序的单双号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采取化疗药物腹腔灌注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静脉给药化疗法.对两组患者近期化疗效果、化疗不良反应以及远期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化疗总有效率达93.18%,高于对照组的79.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脱发、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骨髓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为11.36%,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疗药物腹腔灌注法治疗胃癌并腹腔转移疗效满意且相对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化疗 腹腔灌注 胃癌并腹腔转移
  • 简介:大部分具有药理学活性的药物都是亲脂的,而且都有一定程度的代谢。为了能从体内排泄,亲脂的药物必须经过代谢成为水溶性产物,这种产物不易通过肾脏再吸收。在某些情况下[前药,例如咪唑嘌呤(azathioprine)、依托普利(enalapril)、左旋多巴(L—doba)、齐多夫定(zidovudine)、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治疗作用需要经过代谢才会产生。然而,

  • 标签: 药物代谢 亲脂性 排泄物 人体药物代谢酶 代谢感应 代谢阻止
  • 简介:目的探讨缓激肽B1受体第3外显子1098A/G等位基因多态性在原发性女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分布频率及其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150名原发性女性高血压病患者给予卡托普利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检测缓激肽B1受体基因型.结果本研究中三种基因型AA、GA、GG频率分别为78.5%、19.6%、1.9%;ACEI治疗后AA和GA+GG基因型组收缩压分别下降(25.21±13.69)mmHg与(34.50±12.56)mmHg,二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缓激肽B1受体1098A/G多态性与原发性女性高血压患者服用ACEI类药物的收缩压降低相关,携带G等位基因的患者卡托普利降压疗效优于野生型携带者.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缓激肽B1受体 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简介: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使用某种特殊药物引起的非预期的临床反应。随着医疗用药种类的增加,药物引起皮肤反应的类型和表现也增多。抗生素等常用药物引起的药疹一般容易识别和处理。但是,不常见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则较难做出诊断,并且新药可能在首次应用时即出现药物反应。因此,内科医师要具备皮肤药物反应的初步知识,随时了解新药可能产生的皮疹。本文旨在向内科医师介绍皮肤药物反应的概要,指导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药物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皮肤反应 内科医师 诊断和治疗 临床反应
  • 简介:许多药物排泄前经肝脏代谢——首过代谢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无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代谢成有活性的成分,有毒物质被灭活。几乎所有药物都有造成肝损伤的可能性,而且药物反应可与自然发生的肝病相似。药物性肝损伤可能经免疫介导,或直接由药物毒性造成。药物性肝损伤通常是不可预料的。

  • 标签: 肝脏代谢 生物利用度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药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因为肾生理代谢功能的特殊性,大部分药物要经过肾代谢或排泄,药物毒副作用更易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近10多年来,药物性肾损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的成人急性肾衰是由药物引起。因此必须重视药源性肾损害,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 标签: 肾损害 药物 抗生素类
  • 简介:关键性免疫细胞(CD4细胞)的丢失引起免疫缺陷,导致HIV感染者的发病和死亡,CD4细胞丢失的过程似乎主要继发于高水平的病毒复制。医疗干预的目的是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为达到上述目标,HIV感染者需要维持较高的CD4细胞计数、阻止或显著减少病毒复制。联合使用强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

  • 标签: HIV药物 免疫细胞 CD4细胞 医疗干预
  • 简介: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由于胆汁分泌及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表现为肝脏以及体循环内胆酸、胆固醇及胆红素等胆汁成分的过度堆积.造成对肝细胞及机体的损伤。长期持续的胆汁淤积将进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胆汁淤积时,体内升高的胆酸、胆红素及其他胆汁成分激活胆汁酸代谢相关核受体.上调或下调其相关靶基因.使胆酸合成减少、输出增多,并增强肝脏对淤积成分的解毒作用。

  • 标签: 胆汁淤积 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 免疫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9月-2004年12月期间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梗死后5—14d(平均8.6±3.1d)行PCI,术后随访15~29个月观察有无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和死亡事件等。结果55例患者72处靶病变,共置入71个Cypher支架及11个普通金属裸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中和住院期间无死亡,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病例,1例发生急性左心衰,1例发生心绞痛进行了靶病变重建,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7.3%,靶病变重建率1.8%。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择期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 标签: 药物洗脱支架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MTT法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在胰腺癌化疗药物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取156例胰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体外原代细胞培养,以MTF法检测吉西他滨(GEM)、5氟脲嘧啶(5-Fu)、丝裂霉素(MMC)、奥沙利铂(L—OHP)、伊立替康(CPT-11)、顺铂(DDP)对癌细胞的抑制率。按照实体瘤体外敏感标准,以抑制率〉70%为高度敏感,50%~70%为中度敏感,〈50%为不敏感(耐药)。结果156例胰腺癌标本经病理证实为导管癌135例、腺鳞癌13例、黏液腺癌8例。胰腺导管癌对6种药物均高度敏感;胰腺黏液腺癌和腺鳞癌对5种药物(分别除L.OHP和GPT-11外)高度敏感。GEM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率高于MMC、L—OHP及CPT-11(P〈0.05),与5-Fu和DDP无显著差异。其他5种药物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胰腺癌细胞对6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高低排序不同,导管癌对药物敏感性依次为GEM〉DDP〉5-FU〉CPT-11〉MMC〉L—OHP;黏液腺癌为GEM、CPT-11〉DDP、5-FU、MMC〉L—OHP;腺鳞癌依次为L—OHP〉GEM〉5-FU、MMC〉DDP〉CPT-11。结论MTr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有助于胰腺癌化疗药物的正确选择,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胰腺肿瘤 比色法 药物监测 肿瘤化疗
  • 简介:<正>913857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研究:7种抗生素不良反应调查分析/王建刚…//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1,7(1).-44~54用记录应用法集中监测2638例的结果示,7种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7%。其中庆大霉素为6.1%,丁胺卡那霉素为21.6%,氨苄青霉素为11.7%,氧哌嗪青霉素为19.4%,头孢噻吩为11.9%,头孢哌酮为24.7%,林可霉素为7.0%。属A型反应(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抗生素 药物反应 庆大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 林可霉素
  • 简介:1980年之前,大多数皮肤病医师认为银屑病主要是一种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的疾病继发皮肤炎症。针对不同免疫相关分子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得出了以下假说: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疾病,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是该病的重要始发因素。表皮增生是银屑病的特征性改变,现在认为这是由炎性细胞因子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

  • 标签: 银屑病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 药物 细胞过度增殖 临床试验结果 炎性细胞因子
  • 简介:早泄(prematureejaculation,PE)指总是或几乎总是发生在插入阴道以前或插入阴道的l分钟以内射精,完全或几乎完全缺乏控制射精的能力,并造成自身的不良后果,如苦恼、忧虑、挫折和(或)回避性亲热[1]。PE[2]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

  • 标签: 早泄 药物治疗 综述
  • 简介:<正>据《亚洲医学新闻》1997年4月2日载菲律宾肺病中心的Manalo在菲律宾微生物和感染疾病学会第18届年会上称,对以前感染过结核病(TB)的人必须进行化学预防以防止疾病复发。以前感染过TB的人,结核菌停留在身体内,如宿主的防御机制完善,则疾病被遏制。如因任何原因使宿主的防御机制遭到破坏,则发生细菌增殖和疾病复发。药物预防

  • 标签: 药物预防 化学预防 疾病复发 菲律宾 感染 机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