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伴发Rathke裂囊肿(RCC)临床表现MRI特点,提高对病变认识.方法对连续收治8例垂体腺瘤伴发RCC患者临床表现、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视力下降及垂体激素分泌紊乱症状;1例患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MRI表现有:①鞍区内存在两种病变,往往以肿瘤成分为主,伴发1个甚至多个RCC;②边界清晰,主体位于鞍内,可向鞍上生长;③垂体腺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腔T1WI主要呈低信号,T2WI信号多样化;④部分囊腔内可见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囊内结节;⑤增强扫描,垂体腺瘤呈不同程度强化,囊壁多数不强化.结果随访4个月至7年,术后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紊乱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垂体腺瘤有残留需二期手术,1例于术后7年复发.结论垂体腺瘤伴发RCC患者,常缺乏RCC特异性表现;MRI示鞍区病变为囊实性,且其主体位于鞍内、囊腔信号均匀、囊壁不强化,应考虑到垂体腺瘤伴发RCC可能性,若囊内存在结节,则具有诊断意义.经蝶手术为治疗首选,术后需定期随访.

  • 标签: 垂体腺瘤 RATHKE裂囊肿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在遭受到持续进行性压迫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TrkB受体变化。方法将75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正常组,各25只;根据造模后取材时间,各组再分为1、7、14、21、28d5亚组,每亚组5只。胸11~12椎板硬脊膜之间置入缓膨材料(3mm×5mm,厚0.8mm)制作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BBB评分评估行为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DNF及其TrkB受体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后7、14、21、28d,模型组大鼠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正常组(P〈0.05),而对照组正常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可观察到从脊髓受压开始,神经细胞开始出现凋亡,中央管及前角区域神经细胞凋亡明显,邻近灰质白质部分神经胶质细胞凋亡明显;而对照组正常大鼠未见明显凋亡细胞。模型组大鼠脊髓内BDNF及其TrkB受体呈强阳性,尤其神经元部位,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明显,且主要表达在运动类神经元中,随压迫进行,表达逐渐增强,至相对稳定;对照组正常组大鼠脊髓内BDNF及其TrkB受体表达较少。结论大鼠脊髓在受到慢性压迫性损伤时,神经细胞凋亡明显,BDNF、TrkB受体表达明显增强。

  • 标签: 慢性脊髓压迫性损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TRK B受体 细胞凋亡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卒中人群中患者健康问卷-15(PatientHealthQuestionnaire-15,PHQ-15)信度效度。方法对107例门诊复查卒中患者分别进行PHQ-15、Beck焦虑自评量表(BeckAnxietyInventory,BAI)、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HealthQuestionnaire-9,PHQ-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HD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RatingScale,HAMA)症状自评量表-12(theSelf-reportSymptomInventory,SymptomChecklist-12,SCL-12),分析PHQ-15应用于卒中患者信度、效度。信度检验用克朗巴赫α系数;用条目总分相关系数评价内容效度,用SCL-12与PHQ-15相关性评价效标效度,用BAI、HDMA、HAMA、PHQ-9与PHQ-15相关性评价结构效度。结果(1)PHQ-15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11,提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2)15项条目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275~0.763(均P〈0.001),提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3)PHQ-15效标效度为0.768(P〈0.001),提示该量表效标效度良好;(4)PHQ-15与BAI相关系数为0.602(P〈0.001),与PHQ-9相关系数为0.654(P〈0.001),与HDMA相关系数为0.769(P〈0.001),与HAMA相关系数为0.793(P〈0.001),提示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结论PHQ-15具有良好信度效度,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作为门诊评价卒中患者躯体化症状良好工具。

  • 标签: 躯体症状 患者健康问卷-15 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差异。方法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全因死亡、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3分]卒中复发差异。结果共8099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前循环(anteriorcirculationinfarct,ACI)梗死6415例,后循环(posteriorcirculationinfarct,PCI)梗死1684例。ACI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发生率、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高于PCI组(均P〈0.001)。PCI组男性居多,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I组在出院时[优势比(oddsratio,OR)0.5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396~0.718,P〈0.001]、3个月(OR0.592,95%CI0.472~0.744,P〈0.001)、6个月(OR0.636,95%CI0.516~0.785,P〈0.001)、1年(OR0.719,95%CI0.591~0.876,P=0.001)死亡风险均低于PCI组。ACI组在出院时预后不良风险高于PCI组(OR1.272,95%CI1.075~1.505,P=0.005),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预后不良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在1年内,后循环梗死患者全因死亡率高于前循环梗死,而在出院后卒中所致预后不良卒中复发方面,两者风险相似。

  • 标签: 脑梗死 前循环 后循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经蝶垂体瘤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机制及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蝶垂体瘤手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病人临床资料,其中3例给予血肿清除术,2例病人给予脑室外引流术及腰大池引流术。结果肿瘤大部切除,病理结果显示无功能性腺瘤。出血病人术后完全治愈3例,植物生存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结论经蝶垂体瘤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正确处理治疗关键。

  • 标签: 垂体肿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引流术 脑室外 引流术 腰大池 入路 经蝶
  • 简介:目的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应用.方法通过分析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区别,结合国内教学实际反思翻转课堂在药理学教学可行性,并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思考及成功翻转所需必要条件.结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药理学教学改革,实现药理学课堂翻转关键在于成功教学设计坚实环境支持.结论药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深入探索,有利于全面提升医药类高等院校教学质量.

  • 标签: 药理学 翻转课堂 教学模型
  • 简介:目的探索基于团队学习模式在血管神经病学实习医师教学查房中效果。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例实习医师作为教学对象,随机分入基于团队学习模式传统教学组。在血管神经病学中最常见急性脑梗死诊断治疗方案教学过程中分别对两组采用基于团队学习模式传统教学法,以问卷调查方法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基于团队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实习医师在学习主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临床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均显著提升。结论基于团队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实习医师在血管神经病学科中掌握知识能力。

  • 标签: 教学方法 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 血管神经病学
  • 简介:发病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首选方法。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本文主要对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指导未来临床工作。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
  • 简介:目的:从学生角度评价抛锚式教学法在本科生《护理研究》教学应用效果。方法:对24名护理本科生在《护理研究》部分章节中实施抛锚式教学法,选取17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学生对该教学评价。结果:学生反映抛锚式教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扎实掌握科研知识,开拓思维形成科研思路,提高综合能力;但在实施中也存在小组学习时间难以保障,学习交流不够充分,知识运用不够熟练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结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抛锚式教学法在提高学习效果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须进一步优化抛锚式教学实施,改善其应用效果。

  • 标签: 教育 护理 学士 教学方法 抛锚式教学法
  • 简介:目的:调查半开放式封闭式探视模式对酒精戒断综合征(AWS)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影响。方法:45例AWS患者随机分为半开放式组(n=28)封闭式组(n=17)。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结果:半开放式组3d谵妄CAM-ICU评分低于封闭式组(P〈0.05),7dAWS评定量表评分、谵妄CAM-ICU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封闭式组(P〈0.05)。半开放式组住ICU时间、AWS持续时间、镇静药用量伤人及自残倾向发生率低于封闭式组(P〈0.05)。两组医院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半开放式探视有利于缓解AWS病情,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不增加医院感染率,可为探索未来ICU探视制度提供借鉴。

  • 标签: 探视制度 酒精戒断综合征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目的:应用逻辑起点理论对网络学院专升本(实验班)学生进行毕业实训课程设置与实施,以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使其达到临床护理对本科生能力要求。方法: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患者整体护理,学生提交一份典型综合病例,并围绕该病例完成以下实训课程。项目内容包括:书写一份基于病情变化个性化护理计划;开展与病例相关健康教育活动;针对病例涉及知识点进行教学问答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首届实验班共18名同学,其中1i名同学考核合格;学生综合评定最高分为89.00分;中位分值为71.75分,其中临床典型病例22.00分、临床护理计划10.50分、多选题及解析16.00分、专题授课或科普视频宣教13.00分。结论:以逻辑起点理论为依据护理实践课程设置实施,可促进学生用科研思维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使学生学会拆分目标自我规划,自我完善学习目标。

  • 标签: 逻辑起点 临床护理 实践课程 在职教育
  • 简介:目的:研究脑肿瘤手术前后血清S100B蛋白水平改变,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相关性,评估血清S100B对术后脑损伤反映能力。方法30例胶质瘤、28例脑膜瘤15例听神经瘤患者于手术前(入院时)、手术后第1d、第3d、第7d分别采集血清;同时记录患者手术时长、肿瘤WHO级别、肿瘤体积、脑水肿体积、KPS等临床资料。设正常对照组33例,采集单次血清。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S100B含量。将手术前后血清S100B水平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将血清S100B水平与手术时长、肿瘤体积等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血清S100B水平在各脑肿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组、脑膜瘤组则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术后第1d、第3d血清S100B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第7d时高于手术前水平(P<0.05),这种趋势在3个脑肿瘤组之间并无差别。在胶质瘤组中,术后第3、7d血清S100B含量与术后脑水肿体积呈正相关(均P<0.05);术后第1d、第3d血清S100B含量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呈正相关(均P<0.05)。在听神经瘤组中,手术前、术后第3d血清S100B含量与听神经瘤肿瘤体积呈负相关(均P<0.05),术后第7d血清S100B水平与手术时长呈正相关(P<0.05)。脑膜瘤组内未见任何相关性。结论血清S100B对脑肿瘤切除术后脑损伤反映较差,其含量升高可能与损伤后神经修复活动有关。血清S100B含量与胶质瘤病理级别、术后脑水肿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与听神经瘤体积及手术时长存在相关性。脑肿瘤术前血清S100B升高可能反映了肿瘤对脑实质压迫损伤。

  • 标签: 血清 S100B 脑肿瘤 颅脑手术 术后脑损伤
  • 简介:本文对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护理专升本课程之一“护理专业问题研究”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内容、实施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总体性概述,分析了通过专业问题研究课程设计与网络实施过程中优势需要改进问题,期望能为护理科研教学设计及网络教育改革同道者提供一些借鉴启迪。

  • 标签: 网络教育 典型工作任务 护理研究 教学实践
  • 简介:对国内外护理专业核心能力概念及内涵进行分析,综述了护理教学领域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与评价方法等不同层面“以核心能力为本”进行研究与实践。

  • 标签: 护理专业 核心能力 护理教学
  • 简介: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30侧)尸头行CT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后乙状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岩下窦。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小脑前下动脉。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窦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病变。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颈静脉结节 虚拟现实 解剖模型 三维
  • 简介: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老年(年龄≥60岁)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53例,采用开颅夹闭术31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术22例(栓塞组)。结果夹闭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4%)明显高于栓塞组(18.2%;P〈0.05)。出院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夹闭组预后良好18例(GOS评分≥4分),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9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率(58.1%)明显低于栓塞组(86.3%;P〈0.05)。结论对于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采取夹闭术栓塞术两种方式,但是栓塞术可在明确诊断同时进行治疗,创伤较小,能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开颅夹闭术老年患者。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老年 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 疗效
  • 简介:目的:建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老师资格考评体系,为该部分带老师选拔、培训及考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文献查阅、开放式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基础上初步确定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对33名护理专家进行两轮咨询论证。结果:两轮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7.9%、89.7%;专家权威系数分别是0.853、0.872;专家意见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是0.231、0.295,经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形成资格考评体系包括9项准入指标,5项考评内容、19项考评指标56项评价标准。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老师资格考评体系具有较高科学性,可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老师管理可靠依据。

  • 标签: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带教老师 德尔菲技术
  • 简介:睡眠质量评价分为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其中主观评价又分为夜间功能与白天功能。客观评价方面,目前公认金标准是多导联睡眠监测,另外还有夜帽、便携睡眠检测仪、微动敏感床垫等,但关于这些仪器文献研究报道不多,其准确性等尚有待验证。主观评价方面,国内外失眠相关性量表共约76种,需要根据量表特征与研究需要具体选择。中医在睡眠质量评价方面更为关注失眠患者整体症状,整体生理机能。中西医在睡眠质量评价方面均有各自关注重点,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使到睡眠质量评价工具更为便携,可穿戴,简易居家操作重要发展方向。

  • 标签: 睡眠质量评价 现状 中西医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恶性胶质瘤术中脑室开放(或)肿瘤接近脑室系统与肿瘤脑脊液播散相关性,并分析肿瘤脑脊液播散病人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幕上恶性胶质瘤病人临床资料。其中31例病人发生脑脊液播散,89例未发生播散。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Mantel-Cox检验评估术中脑室是否开放肿瘤是否接近脑室两个因素单独及联合时对肿瘤脑脊液播散及生存率影响。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评估脑脊液播散对生存率影响。通过Mann-WhitneyU检验对比肿瘤脑脊液播散者与未播散者肿瘤残余程度差异。结果术中脑室开放(P=0.6445)、肿瘤接近脑室系统(P=0.1633)以及两者变量组合(P=0.4044)对脑脊液播散无显著影响。术中脑室开放(P=0.9844)、肿瘤接近脑室系统(P=0.0528)以及两者变量组合(P=0.5052)对术后生存率无显著影响。肿瘤发生脑脊液播散后生存率显著下降(风险比值为1.181,95%置信区间为1.068~1.314,P=0.0421)。播散组与未播散组间肿瘤残余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脑室开放(或)肿瘤接近脑室系统对脑脊液播散发生以及术后生存率均没有显著影响。然而,一旦发生脑脊液播散,生存率则显著下降。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脑脊液 肿瘤播散 脑室系统 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