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骨组织损伤是常见的拔牙术中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患者术后疼痛、肿胀,还会影响后期修复。本文就骨组织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预防方法进行探讨,从而为临床工作者在拔牙术中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帮助。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骨组织损伤
  • 简介:舌神经(lingualnerve,LN)损伤是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常见的神经损伤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4%~25%。舌神经损伤会导致暂时或永久的同侧前2/3的舌体麻木和味觉障碍。因此,需要在临床工作中高度重视,重点预防。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舌神经损伤
  • 简介:下颌智齿拔除术是口腔外科最常见的手术,由拔除智齿引起的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多见,其中,下牙槽神经(inferioralveolarnerve)损伤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下牙槽神经的解剖特点、术前准确的评估以及合适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预防这一并发症的产生。当发生下牙槽神经损伤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到后期的恢复。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下牙槽神经损伤
  • 简介:颏神经、颊神经及鼻腭神经都是周围神经的一部分。周围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是指各种因素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或疾病。颊神经及鼻腭神经损伤可以迅速恢复,一般不产生影响;但颏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功能异常是很严重的并发症,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拔牙导致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诊断、处理方法,以及颏、颊及鼻腭神经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处理方法、防治措施做一阐述。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神经损伤
  • 简介:邻牙、对颌牙及颞下颌关节损伤是牙拔除术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易引发医患矛盾。本文针对邻牙、对颌牙以及颞下颌关节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和预防进行阐述,为口腔外科医生的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牙损伤 颞下颌关节损伤
  • 简介:拔牙作为一种外科手术会造成术区软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但如果在拔牙时因各种原因造成局部软组织过度或意外的损伤,则属于拔牙并发症。软组织损伤属于常见的拔牙并发症之一。本文针对拔牙造成软组织过度或意外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及预防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在操作时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帮助。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软组织损伤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状态人牙髓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表达特点,以及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人牙髓细胞(hDPC)中bFGF的表达水平,探讨bFGF在牙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Westernblot)分别检测正常、深龋及牙髓炎牙髓组织中bFGF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1mg/LLPS刺激hDPC6、12、24、48h后bFGF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LPS刺激hDPC后bFGF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深龋牙髓组织中bFGF水平显著上调,而正常和牙髓炎牙髓组织中bFGF表达无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LPS刺激hDPC后,bFGF和HSP70mRNA水平同步上调,在12h达峰值;Westernblot显示,LPS刺激hDPCs12、24、48h后bFGF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hDPC;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证实,LPS刺激12h后hDPC中bFGF呈强阳性表达,而正常hDPC中bFGF呈弱阳性表达。结论bFGF在深龋牙髓组织中高表达,且LPS刺激早期可上调hDPC内bFGF表达,推测bFGF可能参与牙髓组织防御修复反应,可能是细胞抗损伤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脂多糖 牙髓细胞 损伤修复
  • 简介: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在牙源角化囊瘤(keratocysticodontogenictumor,KCOT)中开窗减压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经病理证实的KCOT患者开窗减压前后的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OPN及CD44v6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窗减压前,OPN及CD44v6在KCOT中均呈高表达。减压后,16例患者OPN均呈阴性表达,统计学分析其表达在开窗后显著下降(P<0.05);CD44v6在开窗减压后标本中,10例(63%)表达下降,5例(31%)表达未发生变化,1例(6%)表达升高,统计学分析其表达在开窗后显著下降(P<0.05)。结论:OPN及CD44v6在KCOT中呈高表达,开窗减压后二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开窗减压术治疗KCOT的部分机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骨桥蛋白 CD44V6 免疫组织化学 CD44V6
  • 简介:目的:研究Spee曲线高度与咀嚼效率的相关关系。方法:测量203名在校大学生的咀嚼效率和Spee曲线高度,将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pee曲线高度在0到2mm范围内与咀嚼效率呈显著正相关,r=0.631,P〈0.01;Spee曲线高度在2到5mm范围内与咀嚼效率呈显著负相关,r=-0.759,P〈0.01。结论:当Spee曲线高度在2-2.5mm范围内时,咀嚼效率最大,过大或者过小的Spee曲线高度都有可能降低咀嚼效率。

  • 标签: Spee曲线 咀嚼效率 牙合重建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慢性牙周炎对种植牙存留率和骨吸收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的相关文章,检索时限截至2013年6月。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5个病例对照研究被纳入,合计306例患者共476枚种植体,其中牙周炎组252枚,牙周健康组224枚。Meta分析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和牙周健康组种植体存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42,95%CI(0.21,0.81),P=0.01]。骨吸收有统计学差异[MD=2.26,95%CI(0.54,3.98),P=0.01]。结论牙周炎患者对种植体存留率和骨吸收有明显影响,增加了远期失败的风险。鉴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数量太少且病例不多,时间太短,以及测量指标不全面等影响本Meta分析论证强度及全面的因素存在,以上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证实。

  • 标签: 牙周病 牙周炎 牙种植 存留率 骨吸收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此前瞻随机配对对照试验旨在评价根据平台转移概念设计的新的内倾平台转移型种植修复体边缘骨水平和软组织的改建情况.并与外六角形种植体比较。材料和方法:传统外六角形种植体(对照组)和内倾平台种植体(试验组)的种植体几何外形相同.长度都是13mm.按标准方法植入40例患者的上颌后牙区。修复负重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由2名独立检测者测量放射影像学骨水平。在基台连接时及18个月后测量颊侧软组织高度。结果:负重18个月后.40例受试患者的所有80颗种植体均有临床骨结合。放射影像学评价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平均骨丧失分别为05mm±01mm(范围0.3~0.7mm)及16mm±0.3mm(范围11~22mm)。与试验组种植体减少约06mm的软组织高度比较,对照组平均显著减少24mm。结论:18个月后.采用传统外六角型种植修复治疗方案者比平台转移型种植修复者骨丧失显著。另外,与平台转移种植体比较.外六角形种植体颊侧软组织高度明显减少。

  • 标签: 骨吸收 牙科种植体 随访研究 种植体连接 种植体平台 平台转移
  • 简介: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OsteonecrosisoftheJaws,BRONJ)是长期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颌面部不愈合的瘘管,暴露的坏死颌骨。BRONJ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未统一,本文就BRONJ的新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发病机制 诊断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复杂面中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三维CT检查后,对23例复杂面中部骨折的患者采用原伤口、多个面部小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辅助内镜或穿颊器等微创技术相结合的术式及坚固内固定技术,进行骨折的整复和功能重建.结果术后1、3、6个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功能及面形恢复较好,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应用微创技术治疗复杂面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面中部骨折 复杂性骨折 穿颊器 内镜 微创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树脂与陈旧树脂间的微拉伸强度差异。方法:制备可乐丽菲露AP-X树脂样本30例,浸泡于37℃蒸馏水1个月,表面经金刚砂车针研磨后随机分为3组:A组涂布粘结剂后与可乐丽菲露AP-X新鲜树脂粘结;B组涂布粘结剂后与3MZ250新鲜树脂粘结;C组涂布粘结剂后与登士柏TPH新鲜树脂粘结。制备试件后,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定材料间的微拉伸强度。结果:B组微拉伸强度最大,C组次之,A组最小,3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陈旧树脂缺损的修复可以不要求使用同种树脂,使临床应用简洁化。

  • 标签: 陈旧性树脂 微拉伸强度
  • 简介:患者,女,24岁.主诉:“上下牙突,影响美观”求治.诉有口呼吸不良习惯史.无外伤史、正畸治疗及拔牙史.全身状况较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其父类似错(牙合).一、临床检查1.面部检查:正面观左右基本对称,微笑像时露龈2mm;侧貌凸面型,颏部明显后缩,开唇露齿,面下1/3较长.2.口内情况:恒牙(牙合),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尖牙起始远中关系,前牙覆(牙合)约2mm,覆盖约3mm.上颌中线基本居中,下颌中线左偏约0.5mm.上下牙列排列基本整齐.扁桃体正常.3.关节检查:开口度正常,开口型右偏,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偶有弹响.

  • 标签: 微螺钉种植支抗 Ⅱ类高角 患者 全身系统性疾病 牙(牙合) 颞下颌关节
  • 简介:目的建立生长发育期大鼠的间歇双侧完全鼻阻塞的动物模型.方法30只3周龄SD大鼠,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单侧鼻阻塞组,C组:双侧鼻阻塞组(张口呼吸组),每组各10只.用特制的阻塞器阻塞大鼠鼻腔,阻塞的时间为8:00am至4:00pm,4周后处死30只大鼠.结果A组、B组大鼠以鼻呼吸为主;C组表现为张口呼吸.A、B、C三组的呼吸频率分别为(96.8±5.91)次/min、(92.8±2.98)次/min和(48.6±4.38)次/min,C组的呼吸频率较A组与B组明显减慢(P<0.001).建模4周时,A、B、C三组的体重分别为(276.60±20.17)g、(236.80±19.46)g和(127.33±24.8)g,C组的体重较A组和B组明显的降低(P<0.001).结论本研究通过间歇的双侧完全阻塞大鼠的外鼻初步建立了一个存活率高、重复性较好与人类张口呼吸较相似的大鼠的间歇张口呼吸模型.

  • 标签: 鼻阻塞 大鼠 动物模型
  • 简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是将特定的限定因子导入动物体细胞内,使其重编程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iPSC,这一成果揭开了干细胞研究的新篇章。各国研究者们就如何提高体细胞重编程效率及安全,进而推动细胞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展开了广泛研究。iPSC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牙髓、牙周及黏膜等口腔组织来源细胞被诱导形成iPSC,而其他组织来源的iPSC也成功诱导向牙齿、牙周特定细胞分化,有望为口腔组织再生提供足量、可靠的细胞来源,展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口腔医学 牙周再生
  • 简介: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骨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特点.方法20例经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的骨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价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总结传动矫正技术的特点.结果与矫治前对比,矫治患者侧貌和咬合关系有明显改观.矫治后的Wits值由(-2.45±1.78)mm改善为(-1.13±0.92)mm,ANB角由(-1.25±1.63)°增大为(0.78±2.79)°,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患者上、下唇突点到SnPg’平面的距离之差由(-3.38±1.48)mm变为(2.09±1.55)mm,面型角由(2.75±1.47)°变为(7.51±1.87)°,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动直丝弓技术是治疗骨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
  • 简介: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三维图像中标志点定位的可靠,以期为建立基于锥形束CT的三维头影测量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二维头影测量中常用的39个标志点,4名正畸学专业研究生分别对18例正畸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标志点定位,使用SimPlant软件输出每个标志点的三维坐标,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s,ICC)计算每个标志点在每个维度的可靠.结果32个标志点三维方向的ICC>0.9,7个标志点有一个维度0.8<ICC<0.9,其他两个维度的ICC>0.9.结论本项研究测量的39个标志点中,32个标志点三维方向可靠高,可以根据这些标志点来进行三维头影测量.

  • 标签: 锥形束CT 三维头影测量 标志点 可靠性
  • 简介:目的:本试验目的是通过了解以口腔种植为例的骨结合种植过程,研究与触觉感知相关的大脑皮质神经元可塑性改变。本文通过横断面试验方法,有9名患者被列入试验组,10名年龄相仿志愿者为对照组。在每一名试验者上颌切牙区,应用功能磁共振检测点状机械刺激自然牙或种植牙表面后大脑皮质相关改变。材料和方法:在进行功能磁共振检测过程中,在上颌左侧中切牙、尖牙、种植体中切牙表面应用1HZ强度点状触觉刺激干预。分别在9名试验组患者上颌左侧种植体中切牙(I21-p),尖牙(T23-p),10名对照组上颌左侧中切牙,尖牙(T21-c、T23-c)表面应用-特别设计机械刺激进行试验干预,对于每个刺激牙位试验结果应用随机效应组间分析,而自然牙或种植牙刺激后大脑皮质激活变化结果行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结果: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I21-p、T23-P)双侧S2躯体感觉大脑皮层区域被激活,对照组(T21、T23)双侧S1、S2区域均被激活。组内比较,9名试验组中有4名S1区域被激活,激活区域主要集中在工作侧,口腔种植体被刺激后能够激活双侧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外围更大范围皮质网络区域:在大脑皮质顶叶、额叶和岛状脑叶,簇集激活区位于顶叶前脑回,试验组患者T23被刺激后大脑皮质激活范围介于天然牙和种植牙之间。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点状机械刺激口腔种植体能够激活大脑初级、二级皮质相关躯体感觉区域,而且显示,口内牙拔除区域被骨内种植体取代后能够产生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上述大脑皮质被激活现象可能和发生骨感知的潜在机制相关。

  • 标签: 牙齿 功能性磁共振 神经可塑性改变 口腔种植体 骨感知 牙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