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加压袋在 PICU患儿动脉监测中的运用。方法:将我院 PICU收治的 60例动脉监测患儿分成常规组、加压组,给予两组常规正压脉冲式冲管,加压组增加加压袋冲管。结果:加压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P< 0.05);加压组留置针留置时长及穿刺次数均优于常规组( P< 0.05)。结论: PICU患儿动脉监测中,加压袋的使用可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形成,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重复穿刺问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加压袋 PICU 有创动脉压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 Meta 分析系统评价动脉血压监测中桡动脉置管和足背动脉置管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 PubMed 、 Cochrane Library 、 Embase 和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桡动脉置管和足背动脉置管对动脉血压监测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由 2 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 除 标准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从中提取原始资料,运用 RevMan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 9 篇,包括研究对象 930 例, 3 篇研究评为 A 级, 6 篇评为 B 级。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中脱管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中堵管或曲折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足背动脉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可能高于桡动脉置管,且足背动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 其中的 脱管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均低于桡动脉置管。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桡动脉置管 足背动脉置管 Meta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动脉监测在 ICU 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进行探究。 方法: 60 例 ICU 危重症患者按照动脉血压监测位置不同分成对照组(足背动脉)与观察组(桡动脉), 均行精细化护理干预。通过穿刺成功率、动脉套管留置时间、干预前后血压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观察与比较,确定有动脉监测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结果: 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在 ICU 危重症患者动脉血压监测中,桡动脉穿刺效果要强于足背动脉穿刺。 在有动脉监测过程中,给予患者精细化护理,可有效延长动脉套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促进监测作用的有效发挥。

  • 标签: 有创动脉压监测 ICU 危重症患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 针对 PICU 病房的患儿实施桡动脉置管,并进一步加强血压监测和护理观察。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9 年 1 1 月~ 2 020 年 4 月 收治的危重症患儿 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 对 8 例患者的治疗、护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比较治疗结局。 结果: 从 实际情况 上看, 所有患儿均接受有血压监测,且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100% ,从导管留置的时间上看,平均为( 3.2±0.5 ) d 。此外,患儿未发生不良事件,家属对护理治疗表示满意。 结论: 采用 优质的护理策略能够改善小儿桡动脉置管有血压监测的结果,并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儿 桡动脉 置管 有创血压监测 PICU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动脉检测在危重症新生儿当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调查,并对其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方法:本次实验我们选取 A医院当中 2019—2020年的危重症新生儿作为研究数据,通过对重症监护室当中的危重症新生儿的血压监测评估,本次研究新生儿一共有 78名。通过对比普通监测动脉监测两组监测数据,深入分析哪种监测方式更能够直观高效的发现危重症新生儿所患有的病症。结果:通过运用动脉监测技术,在七十八名实验危重症新生儿中,桡动脉置管 60例,胫后动脉置管 18例,通过动脉监测的危重症儿童无一人出现并发症。结论:动脉监测能够为抢救危重症新生儿提供宝贵的机会,并且通过合理的护理与检测能够避免危重症新生儿出现不同形式的并发症。

  • 标签: 危重症新生儿 有创血压监测 应用价值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压监测在ICU 中的应用与监测效果,为医院提供更好的监测血压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1日-7月10日危重患者96例。休克病人10人,颅脑损伤22人,肺部感染衰竭14人,心肺复苏2人,经桡动脉46人,足背2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血压检测,对照组进行无血压检测,观察两组患者死亡、并发症、血压变化以及家属满意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血压变化的监测更加明显准确。同时患者及家属对使用该方法监测血压也感到满意。P

  • 标签: 有创血压监测 中心ICU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漂浮导管监测动脉力的价值。 方法:于 201 8 年 1 月 --201 9 年 8 月 ,选取拟手术老年患者 120 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 3 组,即 A 组( 65 ~ <75 岁, 40 例)、 B 组( 75 ~ <85 岁, 40 例)、 C 组(≥ 85 岁, 40 例) 。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基础资料,并于麻醉手术前对肺动脉力经置入漂浮导管监测。观察对比三个组别基础情况、肺动脉收缩压( PASP )和平均压。 结果:两个组别性别、 BMI 、体质量、身高等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两个组别肺动脉平均压、 PASP 等两两对比发现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拟手术老年患者中≥ 65 岁者随年龄增高, PASP 和肺动脉平均压呈不断升高的趋势。

  • 标签: 老年患者 不同年龄段 漂浮导管 肺动脉压力 监测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逐步发展,血压监测成为ICU危重症患者的首选,但在不同年龄或不同疾病患者中,血压数值也会发生变化。对此,笔者以自身经验,对比分析ICU危重症患者血压(ABP)、无血压(NBP)监测数值,探寻有效的护理方案。

  • 标签: ICU危重症患者 有创血压监测 无创血压监测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1例因"喘鸣3个月,加重伴气促1个月余"的3月龄患儿及1例因"反复咳嗽、喘息半年,加重20 d"的12月龄患儿住院治疗,经过肺部CT血管成像、心脏彩超及气管镜检查,诊断为无名动脉迫综合征(IACS)。IACS是引起婴幼儿反复喘鸣或喘息的重要原因,其常被漏诊。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护理。方法:病例选取时间: 2019年 1月 -2019年 10月,筛选本科室 58例血流动力学监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选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 2组,对比组 29例,研究组 29例,对比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循证护理,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与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小于对比组,研究组的显著有效率以一般有效率均高于对比组,差异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重症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中进行循证护理,能够良好的减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临床护理效率,对中曾患者的康复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临床中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重症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护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应用无心排量监测技术监测呼吸机治疗的早产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 2017 年 04 月 - 2019年 0 9月本院 新生儿科 收治的 1 17例胎龄≤ 34周的 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50 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作为实验组,另 外 67例无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应用无循环监护仪( USCOM )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 及左心输出量 变化情况,比较实验组机械通气撤机前后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 及左心输出量 变化情况 。结果: 实验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的

  • 标签: [ ] 无创心排量监测技术 机械通气 早产儿 血流动力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迫止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桡动脉迫器止血,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麻木、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使用舒适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舒适度。

  • 标签: 舒适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 桡动脉 压迫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气腹下有动脉收缩压变异度(systolic pressure variation, SPV)监测患者容量反应的准确性。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年龄50~70岁,BMI 19~25 kg/m2,ASA分级Ⅱ级。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建立人工气腹,3 min后行容量负荷试验,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7 ml/kg,输注时间15 min。记录气腹前(T0)、气腹后3 min (T1)、容量负荷试验后3 min (T2)、手术2 h (T3)的心率、MAP、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 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每搏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 SVI)、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bility, SVV),并将有动脉更改标名后计算SPV。以容量负荷试验后SVI增加的百分比(∆SVI)将患者分为2组:容量反应阳性组(R组,29例,∆SVI≥10%),容量反应阴性组(N组,31例,∆SVI<10% )。绘制SPV和SVV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及95%CI,确定气腹下SPV和SVV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和诊断阈值。结果与T0比较,T1时两组患者心率、MAP、SVI、CO、CI升高(P<0.05),SPV、S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T2时两组患者SPV、SVV降低(P<0.05),R组患者SVI、CO、CI升高(P<0.05);与T2比较,T3时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R组T0时SVI较低,SPV、SVV较高,T1时SPV、SVV较高,T2时SVI、CO、CI较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V和SVV的AUC及其95%CI分别为0.88 (0.77~0.98)及0.93 (0.87~1.00)。以SPV6.5%为临界值监测容量反应性,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9.7%和87.1%;以SVV10.5%为临界值监测容量反应性,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1%和80.6%。结论气腹下SPV可用于监测患者的容量变化。

  • 标签: 有创动脉收缩压变异度 每搏量变异度 气腹 容量反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患者早期平均动脉(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与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入院的PCAS病例。纳入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超过12 h的患者共151例。建立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0~6 h MAP与受试者预后的关联性及关联性强度;通过卡方检验明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患者的时间加权平均动脉(TWA-MAP)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83.25±13.69)mmHg vs (77.06±18.37)mmHg,P= 0.042;ROSC后最初的6 h内的TWA-MAP值处于71~80 mmHg(1 mmHg=0.133 kPa)组患者的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率明显优于TWA-MAP小于70 mmHg的患者(11% vs 37%,P=0.009);且TWA-MAP大于70 mmHg与大于65 mmHg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但TWA-MAP大于70 mmHg对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影响显著(OR=4.11,95% CI:1.34~12.66,P=0.014);在TWA-MAP达到了70 mmHg以上的患者中,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率显著高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组的患者(48% vs 24%,P=0.010 )。结论在PCAS的6 h内保持TWA-MAP大于70 mmHg有利于改善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

  • 标签: 回顾性研究 脑损伤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神经功能预后 影响因素 平均动脉压 时间加权平均动脉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侧脑室引流管测压进行实时颅内压(ICP)监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行脑室型ICP监测传感器置入术的28例患者,同时采用压力传感器连接侧脑室外引流管测量脑脊液传导压力(P1),通过临床监测数据采集软件系统每分钟实时采集P1和同期监测ICP数据,每频段连续采集30 min,分析和对比2组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颅内感染和浅表手术切口感染、颅内再出血等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共获得87个频段和2610对P1和ICP数值。ICP监测的平均值为(14.217±6.729)mmHg(1 mmHg=0.133 kPa),引流管测压P1的平均值为(14.263±6.765)mmHg,ICP与P1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77(P<0.00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组数据Band-Altman散点图显示P1与ICP的差值为(0.046±1.435)mmHg(95%CI:-2.767~2.859)。28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颅内感染、浅表手术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颅内再出血等。结论经侧脑室引流管连接压力传感器测压与ICP传感器监测所得到的ICP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持续监测ICP的有效技术。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脑室外引流 压力传感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患者肺动脉导管监测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与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入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病例。入选标准:使用肺动脉导管、年龄≥18岁的患者。排除标准:入住ICU时间及肺动脉导管监测时间<24 h的患者;数据记录不全的患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收集测定并记录的CVP和PAWP的数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30例,年龄(70.9±14.7)岁。纳入的重症患者中,CVP与PAWP的变化呈正相关,(r=0.501,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当CVP <6 mmHg(1 mmHg=0.133 kPa)时,CVP与PAWP无相关性(r=0.08,P=0.579),当CVP ≥ 6 mmHg时,CVP与PAWP相关性(r=0.404,P<0.01)。在排除不同的PEEP值设置后,CVP与PAWP依然相关性(r值分别为0.458、0.622、0.415、0.298、0.650,均P < 0.05)。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CVP与PAWP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19、0.556、0.400、0.401、0.479,均P < 0.05),即使调整PEEP的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患者存在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时,不会影响CVP和PAWP数值的变化(F值为0.866和0.689,均P > 0.05)。结论CVP与PAWP的总体变化呈正相关,可以使用CVP间接预测患者PAWP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但当CVP <6 mmHg时,应谨慎参考CVP和PAWP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肺动脉楔压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在行血压检测过程中使用系统护理的护理意义。方法:此研究的 84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选取时间为 2019/4-2020/4,分为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n=42)和加用系统护理的观察组( n=42),探究对患者焦虑情绪影响程度、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的焦虑情绪评分无差异( P> 0.05),护理对患者焦虑情绪改善帮助,但加用系统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焦虑情绪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更高( P< 0.05)。结论: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在行血压检测过程中采用系统护理能够切实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并获得患者满意。

  • 标签: 系统护理 心脏介入 有创血压监测 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