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神经丝蛋白(NfL)是一种轴突损伤的敏感标志物,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升高。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类肌强直、运动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帕金森病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PPS)等变性疾病。早期鉴别诊断帕金森病和PPS是神经科的难点。近年研究表明NfL可能是辅助鉴别帕金森病和PP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文中综述了脑脊液和血液中的NfL在帕金森病和PPS中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标签: 帕金森病 诊断 预后 神经丝蛋白轻链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超高水平血清游离(FLC)的(AL)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595例AL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FLC水平将其分为两组:超高FLC组[FLC差值(dFLC)>500 mg/L,124例]与非超高FLC组(dFLC≤500 mg/L,47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超高FLC组患者与非超高FLC组相比,心脏受累比例更高(82.3%对70.1%,P=0.007),2004梅奥分期Ⅲ期比例更高(41.8%对33.8%,P=0.029),肾脏受累比例更低(59.7%对71.8%,P=0.009)。超高FLC组患者与非超高FLC组相比,血液学缓解率降低(72.4%对82.3%,P=0.048),心脏缓解率降低(37.3%对54.7%,P=0.016),中位总生存期缩短(13.0个月对未达到,P<0.001),3个月内早期死亡率升高(28.2%对11.3%,P<0.001)。dFLC>500 mg/L是影响AL淀粉样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79,95%CI 1.685~3.083,P<0.001)。结论初诊时FLC超高AL淀粉样变患者的心脏受累更多见,临床分期更晚,预后极差。

  • 标签: 轻链型淀粉样变 血清游离轻链 血液学缓解 器官缓解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超高水平血清游离(FLC)的(AL)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595例AL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FLC水平将其分为两组:超高FLC组[FLC差值(dFLC)>500 mg/L,124例]与非超高FLC组(dFLC≤500 mg/L,47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超高FLC组患者与非超高FLC组相比,心脏受累比例更高(82.3%对70.1%,P=0.007),2004梅奥分期Ⅲ期比例更高(41.8%对33.8%,P=0.029),肾脏受累比例更低(59.7%对71.8%,P=0.009)。超高FLC组患者与非超高FLC组相比,血液学缓解率降低(72.4%对82.3%,P=0.048),心脏缓解率降低(37.3%对54.7%,P=0.016),中位总生存期缩短(13.0个月对未达到,P<0.001),3个月内早期死亡率升高(28.2%对11.3%,P<0.001)。dFLC>500 mg/L是影响AL淀粉样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79,95%CI 1.685~3.083,P<0.001)。结论初诊时FLC超高AL淀粉样变患者的心脏受累更多见,临床分期更晚,预后极差。

  • 标签: 轻链型淀粉样变 血清游离轻链 血液学缓解 器官缓解 预后
  • 简介:摘要原发性(AL)淀粉样变是一种少见的、致死性、克隆性浆细胞疾病。基于硼替佐米的治疗虽然已经显著改善了AL淀粉样变患者的预后,但是晚期患者的预后仍较差,临床迫切需要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了治疗AL淀粉样变的多种新药(如抗CD38单抗、bcl-2抑制剂联合他汀类药物、CAEL-101等)的临床数据。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分子靶向治疗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非结晶近端肾小管病(非结晶LCPT)是一种少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性肾病,是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临床罕见。本文报告1例多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非结晶LCPT,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多关节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非结晶型轻链 近端肾小管病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尿中发现大量“肾小球来源”蛋白尿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结合尿常规中尿蛋白阴性结果及尿免疫固定电泳强阳性结果,最终考虑为聚合所致假性“肾小球性”蛋白尿。

  • 标签: 蛋白尿 聚合轻链 尿蛋白电泳 多发性骨髓瘤
  • 简介:摘要免疫球蛋白淀粉样变性(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 amyloidosis,AL)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单克隆浆细胞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误诊、漏诊率高。本文报道1例巨舌、肾功能不全、水肿为主要表现的AL临床病例,并回顾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预后等特征,以期提高其早期诊断,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系统性(AL)淀粉样变性是由异常克隆的浆细胞产生过多的免疫球蛋白淀粉样蛋白的形式沉积在身体各个器官,从而导致沉积部位器官的损伤。AL淀粉样变性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是一种老年群体极易被忽视或误诊的少见疾病,早期病死率较高。AL淀粉样变性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取得深度缓解对患者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本文就老年AL淀粉样变性的治疗现状和新型药物的治疗进展做一下系统综述。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治疗
  • 简介:摘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在学习上缩小他们与城镇学生之间的差距,这些都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难题。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就要注重日常教学工作的优化,结合留守儿童的学习特点及情况,多与他们沟通,多了解他们的学习问题,多放一些精力来辅导他们,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指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来丰富他们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学习有动力、有信心、有目标,从根源入手改善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情况。

  • 标签: 留守儿童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室压力-应变环(pressure-strain loop,PSL)定量评估淀粉样变性(light-chain amyloidosis,AL)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改变。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确诊的AL患者46例,根据舒张末期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是否>12 mm分为2组:①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12 mm,定义为AL伴心脏受累(cardiac amyloidosis,CA)组,21例;②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12 mm,定义为AL未累及心脏(non cardiac amyloidosis,NCA)组,25例。同期选取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别于左室心尖两腔、三腔、四腔心切面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动态图像,并导入Echo PAC 203图像工作站描记分析,输入血压,得出左心室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PSD)、整体心肌做功指数(GWI)、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和整体做功效率(GWE),比较各组间GLS、PSD及心肌做功各参数(GWI、GCW、GWW、GWE)的差异,并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及NCA组比较,CA组IVST、LVPWT、LVMI、LAD及E/e′增大,LVEF减低(均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NCA组GLS、GWI及GCW减低(均P<0.05),两组间GWE、PSD及GW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NCA组比较,CA组GLS、GWI、GCW及GWE明显减低,PSD、GWW明显增加(均P<0.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GLS与GWI、GCW及GWE呈正相关(r=0.654、0.695、0.788,均P<0.001),与GWW、PSD呈负相关(r=-0.710、-0.625,均P<0.001)。PSD与GWI、GCW及GWE呈负相关(r=-0.754、-0.653、-0.702,P<0.001),与GWW呈正相关(r=0.676,均P<0.001)。结论PSL可定量评价AL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心肌做功参数有助于AL患者病程中心脏受累程度的评估。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压力-应变环 轻链型淀粉样变性 心室功能,左 心肌做功
  • 简介:摘要为应对系统性(AL)淀粉样变性诊治过程中的诸多挑战,中国AL淀粉样变性协作组携多学科专家于2016年制定了《系统性淀粉样变性诊断和治疗指南》,为及时介绍该领域的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协作组近期对指南进行了更新。对AL淀粉样变性认识的深入,不仅提高了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同时也推动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快了临床试验的开展和疾病诊疗模式的改进。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系统性(AL)淀粉样变性是指由单克隆作为前体物质形成的淀粉样蛋白沉积至多种组织器官而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近年来,AL淀粉样变性领域进展迅速,诊断方法日益精准,治疗新药层出不穷,患者的长期预后也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推进AL淀粉样变性的高质量规范化诊疗,更好地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对2016年制定的《系统性淀粉样变性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鉴定胶质瘤干细胞新标志物CD98蛋白L氨基酸转运体1(LAT1)。方法采用流式单色标记法检测U87及U251胶质瘤细胞中CD98重蛋白CD98hc、CD98蛋白LAT1以及CD133的表达,选取胶质瘤细胞中可能的、潜在的干细胞标志物。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分选LAT1阳性(LAT1+)和LAT1阴性(LAT1-)胶质瘤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成球实验、体外极限稀释实验鉴定细胞干性。诱导分化培养胶质瘤干细胞,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LAT1、分化细胞标志物β-tubulin 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通过构建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观察LAT1+和LAT1-胶质瘤细胞在裸鼠皮下的成瘤情况(分别为LAT1+组、LAT1-组)。结果流式细胞学结果显示,U87细胞LAT1(SLC7A5)阳性表达率为(1.99±0.18)%,CD133阳性表达率为(2.18±0.29)%;U251细胞LAT1(SLC7A5)阳性表达率为(6.24±0.69)%,CD133阳性表达率为(4.79±0.64)%。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LAT1+-U251和LAT1+-U87细胞的Sox2、Olig2和CD133阳性表达率均较高;LAT1--U251和LAT1--U87细胞的Sox2、Olig2和CD133阳性表达率均较低。成球实验和极限稀释实验显示,LAT1+-U251细胞成球率优于LAT1+-U87细胞(P=0.005);LAT1--U251和LAT1--U87细胞均未成球。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LAT1--U251细胞未分化和诱导分化培养时,均较低表达β-tubulin Ⅲ、GFAP;LAT1+-U251细胞分化前低表达β-tubulin Ⅲ、GFAP,而诱导分化后β-tubulin Ⅲ、GFAP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LAT1表达显著降低(P=0.007)。裸鼠成瘤模型结果显示,21 d和28 d LAT1+组肿瘤体积均大于LAT1-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8 d时,LAT1+组肿瘤重量大于LAT1-组肿瘤重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CD98蛋白LAT1是潜在的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干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生物学标记 L型氨基酸转运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念珠菌菌丝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自噬流的影响。方法白念珠菌菌丝分别体外诱导BMDM细胞0.5、4、12 h,不加菌丝处理的0 h组作为对照,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时间点自噬关键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3(LC3)-Ⅰ向LC3-Ⅱ的转换及磷酸化雷帕霉素机制性靶蛋白(p-mTOR)的表达。白念珠菌菌丝分别联合4种溶酶体阻断剂,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巴弗洛霉素-A1(BAF-A1)、氯化铵及氯喹,体外诱导小鼠BMDM细胞4、12 h,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对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的影响。统计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白念珠菌菌丝体外处理小鼠BMDM 0.5、4和12 h后,与0 h组(0.983±0.030)相比,LC3-Ⅰ向LC3-Ⅱ转换均增加(1.254±0.118、1.629±0.391、1.598±0.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5、2.856、2.804,均P< 0.05),但各组p-mTOR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白念珠菌菌丝联合E-64d + pepstatin体外处理BMDM细胞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较E-64d + pepstatin单独处理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3.691、6.648,均P< 0.05)。与相应溶酶体阻断剂组相比,白念珠菌菌丝联合BAF-A1、氯化铵或氯喹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5)。结论白念珠菌菌丝体外诱导可增加小鼠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中LC3-Ⅰ向LC3-Ⅱ的转换。

  • 标签: 白色念珠菌 菌丝 巨噬细胞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鉴定胶质瘤干细胞新标志物CD98蛋白L氨基酸转运体1(LAT1)。方法采用流式单色标记法检测U87及U251胶质瘤细胞中CD98重蛋白CD98hc、CD98蛋白LAT1以及CD133的表达,选取胶质瘤细胞中可能的、潜在的干细胞标志物。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分选LAT1阳性(LAT1+)和LAT1阴性(LAT1-)胶质瘤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成球实验、体外极限稀释实验鉴定细胞干性。诱导分化培养胶质瘤干细胞,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LAT1、分化细胞标志物β-tubulin 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通过构建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观察LAT1+和LAT1-胶质瘤细胞在裸鼠皮下的成瘤情况(分别为LAT1+组、LAT1-组)。结果流式细胞学结果显示,U87细胞LAT1(SLC7A5)阳性表达率为(1.99±0.18)%,CD133阳性表达率为(2.18±0.29)%;U251细胞LAT1(SLC7A5)阳性表达率为(6.24±0.69)%,CD133阳性表达率为(4.79±0.64)%。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LAT1+-U251和LAT1+-U87细胞的Sox2、Olig2和CD133阳性表达率均较高;LAT1--U251和LAT1--U87细胞的Sox2、Olig2和CD133阳性表达率均较低。成球实验和极限稀释实验显示,LAT1+-U251细胞成球率优于LAT1+-U87细胞(P=0.005);LAT1--U251和LAT1--U87细胞均未成球。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LAT1--U251细胞未分化和诱导分化培养时,均较低表达β-tubulin Ⅲ、GFAP;LAT1+-U251细胞分化前低表达β-tubulin Ⅲ、GFAP,而诱导分化后β-tubulin Ⅲ、GFAP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LAT1表达显著降低(P=0.007)。裸鼠成瘤模型结果显示,21 d和28 d LAT1+组肿瘤体积均大于LAT1-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8 d时,LAT1+组肿瘤重量大于LAT1-组肿瘤重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CD98蛋白LAT1是潜在的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干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生物学标记 L型氨基酸转运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3-Ⅱ(LC3Ⅱ)与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在结直肠癌及其浸润性成分中的表达,分析两者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2011年至2014年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选取64例结直肠癌、20例结直肠腺瘤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边缘>10 c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0例癌旁组织、20例腺瘤及6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蛋白及LC3Ⅱ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在结直肠浸润性成分中表达的差异及两者的相关性。通过Fishier确切概率法分析LC3Ⅱ与CD44蛋白的表达与癌旁组织、腺瘤及结直肠癌不同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LC3Ⅱ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及腺瘤中(χ2=66.495,P<0.01),但其在癌旁组织及腺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98,P>0.05);CD44在癌旁组织、腺瘤及结直肠癌的表达逐渐增高(χ2=47.782,P<0.01)。(2)LC3Ⅱ和CD4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伴癌结节及临床分期有关(依次为LC3Ⅱ:χ2=8.313、8.459、9.356、10.011,P<0.05;CD44:χ2=9.182、9.430、9.560、13.513,P<0.05),LC3Ⅱ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关(χ2=4.523,P>0.05),CD44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有关(χ2=8.322,P<0.05)。(3)肿瘤浸润性成分中LC3Ⅱ和CD44的表达水平高于癌灶中心(LC3Ⅱ:χ2=26.004,P<0.01;CD44:χ2=26.145,P<0.01),在结直肠癌中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2,P<0.05)。结论LC3Ⅱ和CD44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两者协同作用共同导致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

  • 标签: 结直肠癌 肿瘤干细胞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 白细胞分化抗原44
  • 作者: 刘扬 黄湘华 段文冰 房佰俊 黄东平 张宇辉 许蕾 张红宇 张颢 温磊 黄晓军 路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44,东部战区总医院肾内科,南京 210002,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河南省郑州市 450008,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液科,安徽省芜湖市 24100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血液科 518000,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山东省济宁市 272007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全国7个中心的21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且应用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为一线应用达雷妥尤单抗,14例患者为二线及以上应用。分析血液学缓解情况、安全性及生存情况。结果(1)一线应用7例患者≥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7/7。3例早期死亡、脏器未获得缓解,其余4例均获得脏器缓解。(2)二线应用14例患者中2例患者治疗前血清游离(dFLC)<20 mg/L。其余12例中应用前dFLC>50 mg/L者9例,均获得≥部分缓解(PR)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4例、VGPR3例、PR2例;应用前dFLC 20~50 mg/L之间3例,有效为3/3,即均降至10 mg/L以下。心脏受累者缓解率5/10,肾脏受累者缓解率7/12。(3)总体中位随访5.3个月,存活患者中位随访11个月,共3例患者出现死亡(2例为心源性死亡;1例出现严重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无血液学进展患者,1例患者应用后2年dFLC升高(未达进展标准)更换方案。(4)安全性:没有患者出现3/4级输液反应,共3例出现1级输液反应,均为首次输液时候出现。除1次输注治疗后死亡病例外,15/20例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其中≥3级淋巴细胞减少为6/20。结论达雷妥尤单抗是一种能够有效深度清除血清游离、治疗系统性淀粉样变的药物。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免疫球蛋白轻链 达雷妥尤单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