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AndreasGruentzig进行第一例经皮腔内成形术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较长的路程.现在我们也应该再评估一下这种治疗模式对冠心病的患者带来的好处和我们今后的方向.毋庸质疑,球囊、支架的应用,以及抗血小板疗法如血小板GPⅡb/Ⅲa*#拮抗剂等,是经皮介入治疗的里程碑.这些技术和发明亦使得介入治疗技术变得安全和相对简单,使成千上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受益.尽管如此,PTCA的软肋,再狭窄,还是困扰着我们.它也是使得我们的PTCA治疗冠心病不那么尽善尽美.假如介入治疗(PCI)的再狭窄率是零,那么,PCI肯定是冠心病治疗的首选方法.因此,PCI的未来很显然是在消除PCI带来的再狭窄.药物支架的出现再次给我们带来了零再狭窄率的希望.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支架 术后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口血肿特种电磁波辐射(TDP)治疗、护理的效果.方法:以血肿自然吸收为对照组,TDP照射血肿为治疗组,进行疗效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穿刺口血肿消散比对照组快,平均提前5~7天(P<0.05).结论:TDP照射治疗穿刺口血肿,可加速血肿吸收,促进愈合,缩短卧床、住院时间.

  • 标签: 术后 穿刺口血肿 TDP 治疗 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术
  • 简介:微创技术、脱泵手术及完全动脉再血管化在冠心病的外科治疗中的作用业已被认识到,因此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bypasssurgery,CABG)正在跨人崭新的时代。经皮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技术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CABG治疗患者的类型。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介入治疗 冠心病 外科治疗 适应证 手术风险
  • 简介:目的总结介入治疗后患者搭桥手术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组53例患者,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CABG15例,非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CABG(0PCABG)38例.结果死亡2例,术后再发心绞痛1例,其余患者疗效满意.结论介入治疗后能造成血管内膜损伤;降低CABG动脉血管材料使用率;增加外科需血管化的靶血管数目.

  • 标签: 介入治疗 冠脉搭桥术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术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3月~2004年3月320例介入术后6例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结果320例患者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有6例,发生率为1.6%,经及时治疗和护理后均恢复了健康.结论从护理角度提出了应对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保持高度警惕性,充分认识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特点,以便在护理上尽早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 标签: 冠脉介入术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护理
  • 简介:支架后再狭窄(ISR)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促进内膜增生、血栓形成和血管重构而发生再狭窄.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参与了炎症反应的启动和发展,但是,相关炎症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是否与ISR有相关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观点.本文就炎症反应及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与ISR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再狭窄 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 基因多态性 术后
  • 简介:股动脉穿刺法(Judkins法)行造影或介入治疗拔除股动脉鞘管时,通常用手压迫止血,不仅费时费体力,而且有时效果还不确切。我们改用一次性20ml塑料注射器压迫穿刺部位止血法,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股动脉穿刺 压迫止血 塑料注射器
  • 简介:急性综合征(ACS)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诊断概念,它涵盖了Q波心肌梗死(QMI)、非Q波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由于NSTEMI和UA有时在临床上难以鉴别,而治疗上并不需要严格区别,故合并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多数为ACS.近10年来,我国ACS的发病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接近国际的平均水平,正确合理地治疗ACS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易化性经皮冠脉成形术 院前溶栓
  • 简介:为观察自拟心通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将60例缺血性心脏病伴有高流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0例)用心通汤加小剂量卡托普利,倍他乐克,对照组(B组,20例)用复方丹参片加卡托普利,倍他乐克,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及用药后4周分别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总有效率,心电图,心功能改善程度及伴随症状,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血脂,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治疗组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提示心通汤联合应用卡托普利,倍他乐克有较好的改善心脏缺血,改善症状,并能降低缺血性心脏病者的高流变性。

  • 标签: 缺血性心脏病 高流变性 冠心通脉汤 中医药疗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心肌充盈分级(MBG)的方法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无复流现象,并探讨无复流现象对PCI后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首发前壁AMI并于6-12小时内行直接PCI的患者128例,应用MBG方法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MBG0-1级)和有复流组(MBG2-3级)。其中无复流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23±13.17岁),有复流组92例(男5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3.18±11.73岁)。所有患者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LVG),测定心室压力、容积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WMS);AMI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测定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CAG、LVG和ERNA检查测定上述参数。结果①无复流组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有复流组显著延长,CK-MB峰值和Killip≥2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②AMI-PCI后6个月随访时,无复流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WMS和LVEDP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ERNA参数比较,无复流组左室射血分数、峰射血率和峰充盈率各参数均较有复流组明显降低,同时峰射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经MBG判定的直接PCI后的无复流现象反映了梗死相关区(IRZ)的心肌仍处于失灌注状态,导致左室功能的降低,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着AMI患者的长期预后。

  • 标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无复流现象 心肌充盈显像 心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8h,伴心电图V1~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以"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收入院.查体:血压150/90mmHg(1mmHg=0.133kPa),呼吸20r/min,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96r/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入院后即行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按常规方法送入指引导丝至左前降支远端.

  • 标签: 冠脉内血栓吸取术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炎症与急性综合征的关系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炎症反应在ACS中促使斑块不稳定的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作简要介绍,着重介绍ACS抗炎治疗的药物新进展.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综合症(ACS)的疗效及护理经验,得出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综合症疗效显著,加强低分子肝素注射前后的护理至关重要。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急性冠脉综合征 护理 观察
  • 简介:心脏手术后并发乳糜胸较少见。当心脏术后胸管引流液多且持续时间长,引流液呈乳糜样,乳糜试验阳性,即可诊断。搭桥术(CABG)后乳糜胸常见原因:(1)胸导管主干损伤;(2)胸导管属支损伤;(3)左锁骨下静脉、颈静脉阻塞伴胸导管阻塞。依据引流量和时间可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胸管引流通畅,低脂伴中链甘油三脂饮食及生长抑素十四肽(Somatostatin思他林)皮下注射;手术治疗:开胸或胸腔镜下于后纵隔低位或于膈肌主动脉裂孔处结扎胸导管。

  • 标签: 冠脉搭桥术 术后并发症 乳糜胸 心脏手术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