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术后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强化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5人。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不良反应低,且不良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P

  • 标签: 冠脉介入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发生无复流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选择2020-2021年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共110例。术中对患者发生的无复流情况与未发生无复流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比较,发生无复流的患者有28例,未发生无复流的患者有8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相比较未发生无复流患者来说,无复流患者的并发症和住院天数都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无复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护理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过程中在球囊的选择上使用药物涂层球囊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82例,以盲分法进行分组,使用普通球囊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使用药物涂层球囊的41例患者为研究组,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管直径及长度、靶病变血管分布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即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最小管腔直径比对照组患者大且晚期管腔丢失比对照组患者小(P<0.05);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对比在短期治疗效果方面对比效果相当,但远期疗效更为理想。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冠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介入治疗中采用药物涂层球囊的效果。方法:我院选取60例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平均分组,对照组普通球囊,观察组药物涂层球囊,对比效果。结果: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观察组最小管腔直径较长,晚期管腔丢失较短(P<0.05)。结论:介入治疗中药物涂层球囊应用效果确切,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冠脉介入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实施支架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笔者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支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选取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接受治疗后,血脂水平、心功能、1个月和18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于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差异显著。结论:冠心病患者予以支架介入治疗疗效较好,不良事件较少,血脂功能有所改善,但是需要辅助治疗保证远期预后效果。

  • 标签: 冠心病 冠脉支架介入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内溶栓后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时间从20 20年1月到2021年3月,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患者数量分别为32例,其中对照组使用直接介入治疗,观察组则应用内溶栓后介入治疗,对两组整体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心电图ST段下移、胸痛、相关血管梗死再通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0d内病死率各项指标明显更占优势,P<0. 05。结论 内溶栓后介入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身体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上可以普及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冠脉介入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介入治疗对轻中度冠心病心衰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将本院今年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衰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心衰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用光学干涉断层成像辅助介入治疗中护理的配合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院内进介入治疗过程中用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的46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参照组23例,用常规护理配合,观察组,23例,用综合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护理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依从性评分高于参照组,焦虑评分低于参照组,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参照组;观察组的不良情况发生率少于参照组,有差异(P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光学干涉断层成像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施以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2021年3月到2022年6月,选取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10例为对象,基于单双数法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实施护理常规管理、护理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3.64%小于对照组16.36%,可见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护理安全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术 护理常规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术后并发症率
  • 作者: 张立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1-17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2年第7期
  • 机构: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甘肃 定西 743000
  • 简介: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介入性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78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给予实验组心血管内科介入性干预,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结果:各指标对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心血管内科介入性方式,应用到临床治疗与诊断过程中,能够确保治疗方案制定的有效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治疗与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应用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冠脉介入临床疗效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重要治疗手段,而冠状动脉分叉小血管病变在介入治疗中较常见,普通球囊扩张后易出现不良反应,会影响分支血管血流,急性闭塞仍会引起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药物涂层球囊作为新的介入技术适合于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及分叉病变。然而,关于药物洗脱球囊与普通球囊在分叉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应用对比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对比研究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在分叉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近中期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另一重保障,为临床制定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球囊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2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高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0例,按入院时的数字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拜阿司匹林100㎎+波立维75㎎+阿托伐他汀钙片20㎎),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浆BNP值、LVEF、LESV、LEDV、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高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通过开展介入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以极大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与心梗再发生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高龄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施以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2021年3月到2022年6月,选取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10例为对象,基于单双数法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实施护理常规管理、护理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3.64%小于对照组16.36%,可见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护理安全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术 护理常规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术后并发症率
  •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重要治疗手段,而冠状动脉分叉小血管病变在介入治疗中较常见,普通球囊扩张后易出现不良反应,会影响分支血管血流,急性闭塞仍会引起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药物涂层球囊作为新的介入技术适合于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及分叉病变。然而,关于药物洗脱球囊与普通球囊在分叉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应用对比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对比研究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在分叉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近中期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另一重保障,为临床制定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球囊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快速评估急性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效果是临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学习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分析方法。方法前瞻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诊断明确且接受成功PCI术的ACS患者203例。根据PCI术后是否存在70%及以上狭窄,分为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n=72)和术后合并70%以上狭窄组(n=131)。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采用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分析计量资料。记录患者PCI术前、术后2 h ECG,利用动态学习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生成心电动力学图(cardiodynamicsgram,CDG)。在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中,以术前为心肌缺血,术后为非缺血,利用10次10折交叉验证训练支持向量机生成心肌缺血预测模型及CDG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中,支持向量机心肌缺血预测模型对心肌缺血的预测准确率73.61%、敏感度84.72%。患者CDG在PCI术后由散乱转变为规整,CDG指标显著降低(P<0.001):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中90.28%(65例)患者,术后合并70%以上狭窄患者组中79.39%(104例)患者的术后CDG指标较术前降低。结论本研究利用动态学习获取的CDG可直观、较为有效评估PCI术前后的心肌缺血变化,这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电动力学图 动态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支架介入治疗冠心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4例,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中,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7.86%,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残余狭隘、心绞痛复发、糖尿病、再狭窄者、新发病变、非致命性心肌梗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等。结论 了解并掌握影响冠心病支架介入治疗的相关因素,能够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并应对危险因素,使得预后被有效改善。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支架介入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