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长创伤环境暴露时间创伤后应激反应雌雄大鼠的行为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us-pituitary-thyriod,HPT)轴的影响。方法雌、雄性大鼠各5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分为5组(每组n=10只):空白组、D1F组(在创伤环境暴露2 min,暴露后立即取样)、D1Y(在创伤环境暴露90 min,暴露后立即取样)、D4F组(在创伤环境暴露2 min,第4天创伤环境恐惧记忆测试后取样)、D4Y(在创伤环境暴露90 min,第4天创伤环境恐惧记忆测试后取样)。用拒俘实验测量大鼠焦虑、恐惧行为,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量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etraiodothyronine,FT4)含量。结果(1)雄性D4Y组、雄性D4F组的拒绝程度低于空白组[(1.70±1.77)分,(0.80±1.23)分,(3.60±1.43)分,P<0.05];雌性D4Y组与空白组的拒绝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D4F组的拒绝程度低于空白组[(0.90±1.29)分,(3.30±1.57)分,P<0.05]。(2)雄性D4F组较空白组FT3、FT4升高(P<0.05);与雄性D4F组相比,雄性D1F组、D1Y组、D4Y组FT3水平降低(P<0.05);与雄性D4F组相比,雄性D1F、D1Y组FT4水平降低[(12.19±0.97)pmol/L,(11.19±0.21)pmol/L,(11.24±0.73)pmol/L,P<0.05];与雌性空白组、雌性D1F组、雌性D4Y相比,雌性D1Y组TRH水平降低(P<0.05)。结论延长创伤环境暴露时间使雄性大鼠HPT轴的应激活动降低,焦虑、恐惧行为更明显,而对于雌性大鼠焦虑、恐惧行为虽趋于正常,但创伤后HPT轴应激活动不足。

  • 标签: 创伤环境暴露时间 应激反应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性别差异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暴露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1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男性病例8例,女性病例8例,通过认知暴露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治疗后13例患者(7例男性患者,6名女性患者)复查后检查情绪稳定,回避和恐惧等主要表现消失,对过去暴力事件或视频能够坦然面对,睡眠正常,症状消失;剩下3例患者仍表现显著临床症状,需进一步治疗;不同性别的治疗有效比例差异性不显著(P>0.05)。结论认知暴露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一定治疗效果。

  • 标签: 认知暴露疗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 治疗 探析
  • 简介:摘要通过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1200例住院分娩产妇的会阴护理时间调查,其中剖宫产689例,阴道分娩511例,会阴部有伤口的511例。1200例产妇产后会阴擦洗时,由于采取暴露方法的不同,导致所需时间的不同。

  • 标签: 会阴擦洗 会阴暴露方法1 会阴暴露方法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逐小时环境温度暴露对许昌和郑州市急救呼叫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许昌、郑州市2017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的逐小时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和急救呼叫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计算超额危险度(ERR),评估极端温度暴露对急救呼叫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逐小时温度暴露与急救呼叫次数呈“U”型关联。在许昌市和郑州市,低温和高温均会增加每小时急救呼叫次数。低温的最早影响出现在滞后22和52 h,ERR(95%CI)值分别为0.20%(0.00%,0.39%)和0.11%(0.00%,0.22%);高温的最早影响均出现在滞后0 h,ERR(95%CI)值分别为1.59%(1.09%,2.09%)和1.45%(1.22%,1.69%)。高温在滞后4~8 h对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呼叫次数影响最大,许昌市、郑州市的累积ERR值(95%CI)分别为8.70%(4.98%,12.75%)和3.89%(2.61%,5.22%)。结论高温暴露可在数小时内增加急救呼叫次数,而低温的影响在22 h后才会出现。

  • 标签: 温度 急救 时间序列分析
  • 作者: 郭福美 王长明 陶格同 张新娟 马海林 王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049,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53,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拉萨 850000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长期高原环境暴露影响知觉闭合功能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30名首次进入高原地区(海拔3 658米)并居住满两年的大学生作为高原组,另选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9名从未去过高原地区的大学生作为平原组,比较两组被试的基本生理指标。两组被试接受面孔成对比较任务,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比较两组被试脑电数据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两组被试生理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脑电数据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生理学指标显示,高原组大学生的心率[(86.71±10.82)次/min,(75.97±11.28)次/min ;t=-3.19,P=0.002]、舒张压[(75.93±9.19)mmHg,(68.59±11.42)mmHg);t=-3.20,P=0.002]均显著高于平原组;高原组大学生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平原组[(90.77±2.25)%,(98.31±1.56) % ;t=14.00,P<0.001]。在面孔成对比较任务中,事件相关电位的P1波潜伏期组别主效应显著,高原组大学生显著短于平原组[(105.10±15.59)ms,(128.35±14.40)ms,P<0.001]。N170波幅组别主效应显著,高原组波幅显著大于平原组[(-7.57±3.83)μV,(-5.11±3.26)μV,P=0.005]。NCL波幅组别和半球交互效应显著(F(1,57)=9.72,P=0.003),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平原组右侧波幅显著大于左侧[(0.46±1.31)μV,(1.16±1.33)μV]。P1潜伏期与心率(r=-0.46,P<0.01)、血氧饱和度(r=0.64,P<0.01)和舒张压(r=-0.26,P=0.049)均显著相关。结论长期暴露于高原环境,视觉早期感知的神经反应活动加快,在面孔整体构型加工阶段激活了更多神经元,在知觉闭合完成阶段出现半球代偿效应。

  • 标签: 高原环境暴露 知觉闭合 事件相关电位 遮挡面孔 半球代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海拔地区不同暴露时间下大鼠肝脏糖代谢过程中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将6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低海拔对照组(海拔400米,C组,10只)与中海拔组(海拔2 260米,M组,50只),再将M组按暴露时间分为1 d(M1)组、3 d(M3)组、7 d(M7)组、15 d(M15)组、30 d(M30)组,每组各10只。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葡萄糖、丙氨酸转氨酶(ALT)、血乳酸、肝乳酸、肝三磷酸腺苷(ATP)和肝糖原的含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肝脏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脏ICDH、G6Pase、AMPK和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与C组相比,M1、M3、M7、M15和M30组大鼠血浆中ALT、血糖、血乳酸及肝乳酸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1、M3、M7组肝糖原含量及ICDH、G6Pase的mRNA表达量高于C组(P<0.05)。M3组肝ATP及ICDH蛋白含量高于C组(P<0.05)。M3、M7组的G6Pase蛋白表达量高于C组(P<0.05),M15、M30组均恢复至C组水平。中海拔各暴露时间组AMPK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低于C组水平(P<0.05)。M1、M3、M7、M15组HIF-1α mRNA表达量高于C组(P<0.05),M30组降至C组水平。M1、M3组HIF-1α蛋白表达量高于C组(P<0.05),M15、M30组降低至C组水平。结论中海拔急性缺氧期(1~7 d),SD大鼠的糖代谢指标发生迅速变化,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这些变化趋于平稳并逐渐接近对照组水平。

  • 标签: 大鼠 中海拔 糖异生
  • 简介:1目的通过检测间歇低氧刺激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凋亡率、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的水平.探讨不同间歇低氧暴露时间对HUVECs损伤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HUVECs间歇低氧刺激(1%0,5min;21%0,10min)及常氧(对照组)处理。在不同的间歇低氧暴露时间点应用膜联蛋白(annexin)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检测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自介素(IL)-6和IL-8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上清液中丙二醛(MDA)水平。结果:间歇低氧处理12、16、20和24h的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且均高于对照组(P〈0.01),间歇低氧处理的细胞上清液中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4、8、12、16h各时间点逐渐升高,并于16h达到高峰[(251.40±49.45)ng/L]。间歇低氧处理8、12、16、20和24h的细胞上清液内的IL-8和MD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分别于20h和16h达到峰值[IL-8:(737.70±31.08)ng/L;MDA:(2.55±0.04)/μmol/L]。结论:间歇低氧刺激可导致HUVECs凋亡增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在间歇低氧刺激一定时间后达到高峰。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间歇低氧 暴露时间 炎症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滞留时间对老年创伤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2013年2月~2017年1月,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老年创伤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滞留时间划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滞留时间为6h~72h,观察组滞留时间超过72h,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创伤(ISS)评分及生存情况。结果入院即刻两组患者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就转入对应科室前ISS评分而言,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后,对照组患者生存26例,生存率为89.66%,观察组生存19例,生存率为65.52%,观察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创伤患者,及时的救治工作尤为重要,急诊滞留时间延长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死亡率,临床救治时应做好有效协调,尽量避免出现滞留情况。

  • 标签: 老年创伤患者 门诊滞留 滞留时间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就诊时间与急诊创伤患者急诊室滞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信息系统提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急诊抢救室诊治的1 738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从挂号到急诊出科≥4 h定义为急诊室滞留,以8:00,15:00及22:00为界将一天分为早、中、夜三个班次,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以急诊室滞留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就诊班次的比值比(OR)以及经过年龄、性别及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校正的OR,并以急诊死亡为终点做COX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1 738例急诊创伤患者中,发生急诊室滞留共852人次(49.02%),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中班及夜班的急诊室滞留风险逐渐增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夜班的滞留风险OR=2.21,95%CI:1.71~2.86;OR=2.37,95%CI:1.76~3.18,均P<0.01。在单因素COX回归中,夜班HR=0.26,95%CI:0.08~0.90,P=0.033,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因素COX回归中,中班HR=0.96,95%CI:0.43~2.14,P=0.914; 夜班HR=0.40,95%CI:0.08~1.85,P=0.23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不同时间段就诊对其发生急诊室滞留有一定影响,夜班时间就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滞留,但不同就诊时间的急诊死亡风险差异不明显。

  • 标签: 急诊室滞留 创伤 就诊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处于大气暴露环境中的潮湿表面的防护与维修保养一直是困扰设备和管道运营者的重大技术难点之一。本文针对钢质结构潮湿表面缺陷形成的机理,论述了干湿交替潮湿表面腐蚀环境的界定及危害、涂料体系的选择依据与维修保养注意事项;重点提出了典型涂料体系及相关技术要求、典型涂料产品及相关技术要求,并介绍了其他防护体系的优劣势。

  • 标签: 潮湿表面 干湿交替 腐蚀环境 涂料 防护 维保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严重创伤患者提供创伤急救护理在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方面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的68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组,将68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一般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创伤急救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0.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为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抢救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急救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抢救时间,值得被临床广泛运用。

  • 标签: 创伤急救护理 严重创伤 有效抢救时间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诊科开展创伤急诊护理措施对严重创伤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与抢救成功率数据的影响。方法:样本收录时间为2020年1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2020年11月到2021年5月期间实施常规急诊创伤干预阶段收治的33例患者数据录入对照组,2021年6月到2021年12月期间实施创伤急救护理促使阶段收治的33例患者数据录入干预组,分析两组数据组间抢救成功率、急诊指标及抢救指标数据差异。结果:干预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数据差异小,软件对比无意义(P>0.05);干预组各项急救指标数据较之对照组同项数据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数据差异(P<0.05);干预组抢救指标各项数据较之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急诊科使用创伤急救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更好地促进科室工作质量的有效改进,通过创伤急救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实施,使得急诊科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有效保证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干预阶段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介入干预,优化患者生命体征状态,稳定急诊干预效率,提升急救效率,优化抢救流程,促进整体的抢救有效率提升,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创伤急救护理 严重创伤患者 有效抢救时间 抢救成功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创伤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希望通过本次的研究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随机选择100例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因创伤在我院进行抢救的严重创伤患者,根据入组的时间分为50名接受常规急救护理的对照组和50名接受创伤急救护理的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急救护理之后,两组抢救时间和抢救的成功率。结果:分析研究结果可知,无论是在抢救时间还是抢救成功率方面,实验组接受创伤急救护理后,结果均较对照组的更理想。结论:对严重创伤的患者实行创伤急救护理有积极的意义,其可以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值得使用和推广。

  • 标签: 创伤急救护理 严重创伤 有效抢救时间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抽选本院近两年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共计64例,将患者的入院序号完全打乱,使用双盲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A组共计32例,实施常规护理,实验B组共计32例,实施创伤急救护理。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要准确和详细记录下需要进行观察的指标,为后期数据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结果:根据研究数据可知,相较于实验A组,实验B组患者抢救时间更短,抢救成功率更高,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需要采用创伤急救护理的方式来开展具体的工作,护理效果显著,能够快速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存活几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各项数据对比发现,采用该护理方式比之于实施常规护理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可推广。

  • 标签: 创伤急救护理 严重创伤 抢救时间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创伤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识别与启动急救、急救人员到场、实施急救和转运患者时间短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结论:创伤急救护理能够显著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急救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创伤急救护理 严重创伤 抢救时间 抢救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高海拔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战略区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时有发生,与之相关的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是威胁伤员健康的重要因素。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可以影响正常平原移居人群的凝血功能,出现高凝和纤溶抑制状态。高原地区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也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的难以纠正。根据既往研究,笔者提出了高原地区创伤性凝血病可能的特点,为后续指导平时战时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高原 创伤和损伤 凝血功能 创伤性凝血病
  • 简介:为了探究不同暴露时间甲醛对小鼠哮喘模型肺氧化应激及IL-17表达的影响,用浓度为3.0mg·m^-3的甲醛气体吸入染毒,同时将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1)对照组(生理盐水组);(2)ovalbumin(OVA)致敏组;(3)0.5h甲醛+OVA组;(4)1h甲醛+OVA组;(5)1.5h甲醛+OVA组;(6)2h甲醛+OVA组,以不同时间长度进行甲醛暴露,连续35d。OVA致敏组、0.5h甲醛+OVA组、1h甲醛+OVA组、1.5h甲醛+OVA组、2h甲醛+OVA组均在第11、18及25天腹腔注射OVA致敏液(5mgOVA+175mgAl(OH)_3+30mL生理盐水),第29~35天(共计1周)进行1%OVA雾化(30min·d^-1),每日1次,诱发哮喘。第36天进行以下操作:取肺组织测定肺系数并制作肺匀浆,检测肺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并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IL-17的水平。同时,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部气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在浓度为3.0mg·m^-3的甲醛气体吸入染毒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1.5h甲醛+OVA染毒组、2h甲醛+OVA染毒组ROS、MDA、IL-17含量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随着暴露时间长度的增加,小鼠肺部气道出现明显病理学变化。综上所述,每天2h甲醛+OVA染毒能对小鼠肺造成损伤并恶化OVA对小鼠肺的损伤,产生炎症反应,并通过氧化应激反应介导。

  • 标签: 甲醛 小鼠 氧化应激 哮喘模型 肺组织 IL-17表达
  • 简介: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未来作战和灾害救援环境复杂,有效的战创伤防治策略必须与特殊环境相结合。感染防治是战创伤救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伤员的预后和转归密切相关。不同环境创伤伤员感染发生的易感性和病理进程各不相同,要求共性的防治策略也必须做相应调整。笔者结合文献调研和工作基础,对高原、水下、湿热环境的战创伤感染防治策略进行分析。

  • 标签: 特殊环境 创伤和损伤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