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简牍”指的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书体。从时代方面看,我们发现的简牍,不仅有秦汉时期的,而且还有魏晋和战国时期的。从字面上看,“简”是竹质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得很清楚,“简从

  • 标签: 简牍书法
  • 简介:佛教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传入西藏的?这一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有趣的问题。古代作家们根据传说提出是在公元五世纪中叶,拉脱脱日年赞()在位时传入的。布顿·仁钦珠(1290——1364)在他的传世名著《善逝佛教史》(1322年成书)中说道:“拉脱脱日年赞在位之时,年达六十,居于雍布拉岗宫顶,自天空降下一宝箧,启视之,有《宝箧经》、《百拜忏悔经》及金塔一座在焉。乃名之为‘宁保桑瓦’()——即‘玄秘神物’,供奉之。此王获世寿一百二十

  • 标签: 拉脱脱日年赞 吐蕃时期 仁钦 善逝佛教史 大乘经 桑耶寺
  • 简介:<正>看了电视片《文成公主》之后,不少同学对吐蕃的蕃字读音产生了疑问:“吐蕃的蕃字,在字典上只查到fān、fàn音,为什么电视里读作bō,是否读错了?”回答很简单,这个字古音读bō.公元七至九世纪时,我国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军事奴隶制政权,唐人称之为吐蕃.《新唐书·吐蕃传》说:“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宰野’.”今藏人自称其族为“博特”(Bod).按:“发”、“蕃”二字双声,古可通转.注意:“发”、古读为“拔.”《诗》:“鳣鲔发发,”《释文》:“发,补末反.”“一之日(咸肉)发”《说文

  • 标签: 吐蕃 双唇音 文成公主 重唇音 古音 唇齿音
  • 简介:<正>北宋时期的吐蕃与赵宋政府一直保持着友好密切的关系.这种广泛而直接的接触,必然加速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进程,必然产生双方人士对各自民族研究的兴趣。以唃厮啰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自仁宗时建立起,延续一百年,其间,随着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多方面交往,宋人研究吐蕃的兴趣有增无减;他们撰写的有关吐蕃

  • 标签: 吐蕃 宋人 宋史 考略 直斋书录解题 民族政权
  • 简介:<正>吐蕃时期是藏民族形成的历史时期,也是藏族文化逐渐定型的重要历史阶段。众所周知,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的传入、传播和发展中,翻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打算对翻译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的历史作用,和它在藏族文化形成中应有的历史地位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进对这方面的研究。吐蕃时期的翻经翻译中心主要有两处,即吐蕃本部地区和敦煌,本文主要国绕吐蕃本部展开。译经起源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正式大规模传入吐蕃社会的,但也并不排除藏文文献中记载的佛教在拉托托日聂赞时代就已渗入吐蕃的可能性。佛教之所以在这个

  • 标签: 吐蕃时期 佛经翻译 佛教文化 藏族文化 佛典翻译 松赞干布
  • 简介:诉讼是司法机关於当事人之间,依法定程序解决各种违法、争议、纠纷等社会冲突的活动,《说文》:“诉,告也。”“讼,争也。”要言之,原告起诉,被告争辩,而後由司法官裁决,即为诉讼。诉讼的实质是国家行使统治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利益。规范诉讼关系的法律为诉讼法,它通过对诉讼活动及其运行程序的规定,明确诉讼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 标签: 诉讼关系 简牍 汉代 中国 历史研究
  • 简介:<正>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50号秦墓木牍文曰:“二年(即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已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茂)、内史匽,口口更修为田律。”有的同志认为“秦的内史掌治京师,属于地方行政长官”,只是因为设在首都,“因而首都的中央一级机构也要受内史节制。”云梦秦简中亦多次出现内史一职,整理小组注释其职为“掌治京师。”今按,此两说并误。秦简牍所见内史应为中央机构之一,其职主要为总理全国财政,并兼其它多种职分。今辨说如下。

  • 标签: 内史 中央机构 云梦秦简 京师 简牍 青川县
  • 简介:<正>“吐蕃”,是唐代中原人对当时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古代藏族政权(即通常所说的“吐蕃王朝”)及其属地、属民的称谓。在初唐的汉文史料中,“吐蕃”有时亦作“土蕃”。对“吐蕃”这一名号的语源及其最初的含义,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多次探讨,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本文拟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有关史料,对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种有代

  • 标签: 吐蕃时期 突厥语族 吐谷浑人 青藏高原 语源 阿尔泰语系语言
  • 简介:本文对P.2255、P.2326号《祈福发愿文》、P.2341号《燃灯文》、P.3256号《愿文》、S.2146《行城文》、P.2807号《斋文》、P.2807号《行城文》等6件有关吐蕃皇太子的佛教祈愿文的写作年代进行了考证,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祈愿文 吐蓉 太子 敦煌
  • 简介:<正>吐蕃一名出自两《唐书》,其名义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多有论证,其中以西方学者把“吐”字认为是藏语(上部)字的译音一说颇为人所信从。我不同意此说,曾试作考察与推论,但亦迄未能得其实。近作《藏族源流与汉藏关系》一文,对此继作探索,以为吐蕃一名实沿自吐火罗,系从古读,《唐书》改译,沿

  • 标签: 吐蕃 汉藏关系 两《唐书》 吐火罗 西方学者 中外学者
  • 简介:敦煌文书中有关吐蕃的文献,对于吐蕃王朝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以书写文字划分,古藏文文献及汉文文献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

  • 标签: 吐蕃时期 敦煌文书 汉文 史料 综述 职官
  • 简介:王国维是简牍档案研究的前驱者和简牍学的奠基人。本文系统论述了他对简牍案作出的卓越研究和获取的重大成就。这是档案学史上值得记载的一页。1.简牍文书档案价值的知识;2.简牍文书档案的精审编纂;3.简牍文书制度的查覃究;4。简牍文书档案的卓越应用。

  • 标签: 王国维 简牍文 《流沙坠简》 书档 文书制度 简牍学
  • 简介:<正>吐蕃时期的盟誓,是联结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纽带,也是当时社会的一大特点。本文拟通过对盟誓形式的演变及其作用的分析,来透视吐蕃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形式及其演变盟誓在吐蕃社会从兴起到形成一种制度,有个发展过程。盟誓最原始的形式是人们之间相互赌咒发誓,最初为“对天起誓”。后期文献的记载当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贤者喜宴》说:“不说谎言之法,即以护法神作证而起誓”;《王统世系明鉴》道:“若不能判断是非之时,立护法神像为证而誓”。今日民间赌咒发誓的语言丰富多彩,更能说明问题。可以说,今日民间赌咒发誓的作法也是古时人们赌咒发誓风气的遗留。最初的盟誓形式随着

  • 标签: 吐蕃时期 盟誓 形式演变 原始社会末期 松赞干布时代 盟会
  • 简介:文章从翻译、文学、哲学、建筑、绘画等方面,对公元9世纪至13世纪分裂割据时期的藏族文化发展作了概述

  • 标签: 吐蕃 分裂时期 藏族文化
  • 简介:本文论述敦煌卷子P.2555中所录数十首诗为敦煌使吐蕃使所作,并非一般所认为的是被吐蕃所俘的敦煌人所作。诗中描述了吐蕃占领区的山川风物和风土人情,填补了文献的空白。诗还写及作者的思乡怀友之情。本文对敦煌使者出使及被拘禁情况,以及诗作内容,都作了详细论述。由于诗产生于吐蕃占领区,又为唐人佚诗,所以极为珍贵。总之,使蕃诗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了解唐代青海境内情况的珍贵资料。

  • 标签: 诗歌 使者 敦煌 土蕃
  • 简介:本篇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汉代简牍私文书与商甲骨、西周青铜载体的私文书相比的两大发展特征,揭示出汉代尤其是西汉的简牍私文书在我国古代私文书史和简牍文书史上的地位,并分析了其社会根源.

  • 标签: 汉代 简牍 私文书 发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