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发生后 , 由于脑血流的突然终止 , 10 s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 大部分患者将在 4 - 6 min内发生不可逆脑损害 , 经及时抢救可获存活 , 否则随后经数分钟既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因此 , 及时的心肺复苏是抢救的第一步 , 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1 】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成人心肺复苏的护理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总结之后进行综述,探讨成人心肺复苏过程中护理干预的影响,从而 提高成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医务工作者的 " 三基 " 水平及完善护理措施。

  • 标签: 成人 心肺复苏 护理影响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院外心搏骤停(OHCA)救治一直是困扰全球的医学挑战,及早识别与启动生存链与患者预后相关。2020年3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发布了远程通讯心肺复苏(T-CPR)指南,详细介绍了T-CPR的具体流程、标准及注意事项。为帮助国内医生更好地了解T-CPR,为我国OHCA的急救提供参考,本文对该指南进行了摘译与解读。

  • 标签: 远程通讯心肺复苏术 院外心搏骤停 美国心脏协会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CQI)基于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 POP ),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能够实时监测外周循环状态,体现胸外按压质量。已证实CQI对CPR患者预后评估非劣效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高级气道建立是否影响CQI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376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建立高级气道分为高级气道组和非高级气道组,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为ROSC组和非ROSC组。记录复苏过程中CQI和PETCO2变化,观察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高级气道组中CQI [(63.3±20.7) vs (49.7±23.8)]、PETCO2 [19.8 (11.4, 31.6)mmHg vs 8.8 (3.3, 15.8 )mmHg]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0.4和16.3,其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高级气道组CQI[(63.0±21.8)vs (42.2±29.0 )]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1.1。高级气道组与非高级气道组间CQI对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QI可用于CPR过程评估患者预后,其评估效力非劣效于与PETCO2;高级气道建立与否不影响CQI对CPR患者的预后评估。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高质量胸外按压 脉搏血氧波形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预后 自主循环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并分析基层医院在抢救心搏骤停患者过程中采取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对2019.11-2020.11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接受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抢救的12例患者展开探究,并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展开分析。结果 在接受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抢救的12例患者当中,8例抢救成功,其中胸部外伤3例、气管异物3例、脑卒中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患者虽腹部皮肤呈现瘀斑与压痕,但超声检查并无脏器受损,也未发生反流误吸现象。结论 对心搏骤停患者采取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实施抢救,在部分患者身上效果显著,可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积极推广。

  • 标签: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 基层医院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在当今一直都是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国在心脑肺复苏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心脑肺复苏主要涉及五个研究方向, 1生存链由四环增到五环;快速辨认心脏骤停,并及时治疗。早期 CPR,快速的除颤,进行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的生命支持,骤停后的治疗。 2心脏复苏程序改为“ C-A-B”,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3电除颤的应用 4药物的应用。 5脑复苏

  • 标签: 心脏骤停 药物治疗 心脏复苏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比较国内外心肺复苏技能普及培训的现状和差异,提出对国内心肺复苏技能普及培训的建议,增强规范化管理。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具有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作用,应重视心肺复苏技能的普及培训与宣传教育,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议建立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纳入义务教育的教育体系和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导的普及培训。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培训 现状
  • 简介:【摘要】为了更好的指导培训临床医、护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的心肺复苏教学辅助仪。其主要结构包括:底座、支架、滑轮(传送、行程)、尼龙绳、指环、限位标尺、重力金属及USB音乐盒。学生在操作中能够直观的感受到CPR按压的频率与深度。使他们更快、更规范的掌握高质量的CPR技术。

  • 标签: 心肺复苏 教学 辅助仪 护理创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南地区公众心肺复苏(CPR)能力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CPR技能了解程度的差异。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依据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和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CPR指南操作培训方案,结合湖南省人民医院CPR考核评分标准,自制调查问卷,对湖南地区公众以微信推送问卷的方式进行CPR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常见急救知识技能常识、学习CPR技能和实施CPR的意愿、高质量CPR的操作要求等。结果共有6 563人访问了现场急救知识问卷调查网页,4 355人完成并提交问卷,回收率为66.36%,其中IP地址来源于湖南省内的有效问卷共3 602份,合格率为82.71%。调查对象中男性1 532名(占42.53%),女性2 070名(占57.47%);年龄以19~30岁(59.41%)和31~50岁(36.70%)人群为主;居住地为农村307名(占8.52%),城市3 295名(占91.48%);文化程度大多为高中或中专(38.26%)以及本科或大专水平(44.50%)。在3 602名调查对象中,有39.09%表示参加过CPR培训,仅有0.36%表示不想参加CPR培训;如果遇到心搏骤停患者,有69.93%的调查对象会积极地去帮助救治,如果患者是自己的亲属或者朋友,愿意施救的调查对象则达到97.92%。在CPR技能了解方面,只有8.91%的调查对象能全部正确选择高质量CPR技能相关选项,即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点位于双侧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部位、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5~6 cm、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为30∶2;在这部分调查对象中,31~50岁人群的正确率较≤18、19~30和≥51岁人群更高(12.71%比0%、6.87%、8.70%,χ2=41.420,P<0.01);文化程度在研究生及以上人群的正确率较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本科或大专人群更高(19.57%比2.07%、3.41%、13.72%,χ2=152.262,P<0.01)。结论湖南地区公众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并了解部分CPR理论知识,以31~50岁和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对CPR的了解程度更高,但整体对CPR技能的了解情况较差。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传授CPR的各项技能,进一步提高公众作为第一目击者的CPR能力。

  • 标签: 心肺复苏 现场急救 能力调查 第一目击者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和田地区和田市维吾尔医院,和田市古江巴格乡卫生院,墨玉县普恰克乡卫生院等三家基层医院推广心肺复苏展开分析研究。 方法:从 基层医院从事急诊的、相对固定的、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中选择 80 名医护人员;若无专门从事急诊的医护人员,可由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内科门诊医护人员代替。通过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工作,最终分析培训前后基层医院的工作人员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程度。 结果:本次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对基层医院进行心肺复苏推广活动,可以显著提升医院内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程度,且 P > 0.05 。 结论:对基层医院推广心肺复苏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助于提升医院内的抢救成功几率,其具有较高的推广意义。

  • 标签: 心肺复苏 基层医院 推广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的114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其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应用面罩通气、持续电除颤时长>5min、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10min、合并冠心病、年龄>60岁是导致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面罩通气、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30min、年龄>60岁是导致复苏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的复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面罩通气、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10min、年龄>60岁等,临床需根据其因素做好对症干预工作。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因素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是抢救呼吸循环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有效的心肺复苏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恢复患者脑功能。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的王源昶教授于1957年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上的"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之意外及其处理"一文就在世界上首先报道了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并详细描述了其应用的具体方法,这在心肺复苏领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也是我国麻醉学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此后至1964年期间他连续发表多篇文章介绍应用此法救治心跳骤停患者的经验,这比1960年Kouwenhoven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早提出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方法的文献"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更早。王源昶教授应是在世界上提出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概念、理论与方法的第一人。

  • 标签: 心肺复苏 王源昶 首创 胸外心脏按压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纳入天津市人民医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进行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80例,以抽签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急诊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影响
  • 简介:摘要3例服用过量地高辛后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患儿,入院后给予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心肺复苏,均抢救成功。国内外尚无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心肺复苏救治儿童地高辛中毒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抢救用于急诊内科的临床研究。方法:将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53例急诊内科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实行心肺复苏抢救,记录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显著提高,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往常也缩短了不少。结论:联合将心肺复苏应用于急诊内科,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效果显著,可在急诊内科抢救方面推广使用。

  • 标签: 心肺脑复苏 抢救 急诊内科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研我国急救人员对于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telephone-guid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CPR)的认知,并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急救人员对于TCPR的认知进行比较,对于了解我国急救人员的TCPR认知现状。方法采用多中心的横断面调查研究,采取多级方便取样的方法,并对问卷进行测试信度和分半信度测试。问卷调查及数据收集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进行。伦理审批号为M2018264。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电子问卷共回收1 191份。TCPR的知晓率是80.94%,其中97.82%认为心脏骤停时应该实施TCPR,36.62%认为在进行TCPR时需要进行旁观者心肺复苏(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BCPR)质量监测,25.83%的应答者表示所在急救机构设有TCPR的培训课程。发达地区急救人员相较不发达地区急救人员对于判断患者无呼吸的标准(11.69% vs 7.89%,P=0.048)、TCPR需要包括指导胸外按压(92.45% vs 87.49%,P=0.012)、BCPR质量监测包括人工呼吸的频率(84.42% vs 74.87%,P=0.029)有更好的认知度,但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急救人员TCPR的知晓率尚不满意,需要进一步培训以提高急救人员通过电话对院外心脏骤停判定指标、TCPR内容以及旁观者心肺复苏质量监测的认识。我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急救人员对于TCPR的认知度有一定差异。

  • 标签: 急救医疗服务 电话指导 心肺复苏 旁观者 院外心脏骤停 认知 经济水平 横断面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行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护理组患者动脉压及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护理效果,改善生命体征,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