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蒂部各成分对的影响。方法16只豚鼠,应用活体超大面积隐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切取后美兰灌注法,平均动脉压灌注10分钟,观测染色面积和着色度,根据正交设计原理对蒂部成分进行了五因素、二水平L16^215正交实验和分析。结果隐神经伴行动脉、静脉及其交互作用对染色面积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皮肤、深筋膜、神经、神经营养血管网的2~5部分对染色面积的影响显著意义。结论隐神经伴行血管及其支是该的营养血管,皮肤、深筋膜、神经、神经营养血管内的2~5部分对的影响显著意义,

  • 标签: 隐神经 血管蒂 血运 岛状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 深筋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局部氧联合血糖测定及一般临床经验判断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行手术患者25例,其中采用局部氧及血糖值联合判断变化者12例(试验组),采用传统方式判断者13例(对照组)。计算两组判断术后的准确率及误诊率,并采用SPSS 20.0软件比较两组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中,13例术后成活11例,发生坏死2例,发生血管危象3例,其中准确判断出血管危象而进行手术探查并最终成活1例,其余2例均未判断成功,并最终发生坏死,其准确率为84.6%,误诊率为15.3%。试验组12例术后均成活,低于判断标准而进行二次探查手术4例,术中3例发现穿支血管吻合口处出现血栓,做相应处理后成活,其中1例术中未发现血栓,其准确率为100%,误诊率为0。对比两组判断方法准确率与误诊率,试验组方法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氧联合血糖测定判断具有简便、可操作性强、准确率较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游离皮瓣 局部血氧检测 血糖监测 血运变化
  • 简介:近年来在供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跨区供的深入研究,将为显微外科修复增添更加简捷的移植手段.

  • 标签: 跨区供血皮瓣 显微外科 血管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烧伤的治疗修复方法。方法通过对我科5年来收治的35例深度烧伤患者采用修复进行总结,介绍修复修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35例中,5例部分坏死,30例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修复封闭,功能恢复较理想,外形满意。结论具有丰富、好成活、不用吻合血管、抗感染力强等优点,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深度烧伤 皮瓣肌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修复创面监测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经验及参考。方法自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我们对18例行游离股前外侧修复创面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分别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情况进行监测,观察热像图变化情况。结果术中所有在断蒂前的热像图上均可在穿支穿出点观察到热点的复温过程。术中在血管吻合后,16例在动态热像图上观察到穿支血管处有热点快速出现,然后周围逐渐升温,并可见额外新的热点生成;1例松止血带后复温不明显,未观察到明显的热点出现,该经动脉抗痉挛治疗后好转,在热像图上表现为热点快速出现;1例在热点出现后,穿支血管处的热点先逐渐弥散扩大再缩小,其他热点逐渐消失,经切除静脉栓塞血管并重新吻合通后,情况改善。术后所有均可在热像图上观察到明显的热点。术后2周所有均存活,伤口均Ⅰ期愈合,质地,良好。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游离股前外侧修复创面的监测,方法简单可靠,可以直观快速反映情况,有助于尽早发现障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外科皮瓣 移植 红外热成像 血运监测
  • 作者: 张慧 熊义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4-16
  • 出处:《维吾尔医药》2024年2期
  • 机构: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 简介: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手外伤科行上肢微型游离修复手部缺损的患者102例共118指,其中右手68例,左手34例,拇指缺损48例,食指30例,中指20例,环指15例,小指5例,均为不规则创面,面积(1.5cm×2.0cm)~(3.0cm×5cm)。结果本组102例患者(118指)均顺利完成手术修复缺损,118指均顺利存活,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手指创面外观恢复良好,均无需再次手术修复。供、受区伤口均直接缝合并Ⅰ期愈合,供区仅残留局部线性瘢痕。术后出现静脉危象4例,经局部按摩、红外线理疗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使用标准》评价疗效,优38指,良74指,差6指,优良率为94.9%。结论上肢微型游离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游离皮瓣 上肢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术后镇痛方法对状况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行下肢带蒂办移植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一组设为对照组,另两组分别采用硬膜外腔吗啡超前镇痛或布比卡因硬膜外持续镇痛。观察三组病人的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镇痛的两组状况、成活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办移植手术采取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状况明显改善,办成活率提高。

  • 标签: 血运 对照组 硬膜外术后镇痛 移植手术 状况 病人
  • 简介:摘要作者在文献复习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轴型及choke血管理论,探讨跨区供结合部的改造与重建,及其血流动力学特征。表明:(1)基于血管体区或穿支体区均可设计跨区供,其区别在于血管蒂与轴线;(2)如果各供区间的choke血管为端端吻合,呈串联排列,可获得超长皮,而侧侧吻合呈并联排列,则可获超宽;(3)Choke血管区的改造与重建可延长皮轴线,使其转移距离和修复范围明显增大;(4)切取范围可参考现有的解剖学资料及术前与术中检测综合评估。提出跨区供的choke血管区改造与重建,以及如何明确跨区切取范围与提高远端成活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整形外科 choke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间后动脉Flow-through穿支修复伴有指端障碍的指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对收治的12例伴有指端障碍的指背软组织缺损伤的患者采用骨间后动脉Flow-through穿支修复,面积:2.0 cm×2.0 cm~5.5 cm×3.0 cm,内的骨间后动脉桥接指一侧指掌侧固有动脉,内的1条皮下静脉和背侧皮下静脉吻合,骨间后动脉的1条伴行静脉和掌侧皮下静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指端情况及成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的成活质量及手指的指骨间关节功能。结果12例骨间后动脉Flow-through穿支全部成活,指端良好,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外形及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前臂供区仅留下线状手术瘢痕,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结果优11例,良1例。结论骨间后动脉Flow-through穿支解剖恒定,血管管径和手指血管匹配,适合操作Flow-through术式,皮下组织少,无需二期修薄,供区能直接闭合,是一种良好修复伴有指端障碍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 指背 软组织缺损 修复 血流桥接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逆行旋转等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股前外侧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供区修复后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统游离与穿支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皮、手术风险、成活率及术后功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试图找出预防、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1320例游离、肌及穿支病案资料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300例,(180例传统、120例穿支)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5~5年。从选择、设计、切取、移植、供受区的处理以及修复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项分析原因,并根据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预防、应对的措施和方法。结果300例,因故放弃和失败10例,成功率为96.7%,术后坏死率为3.3%。术中发生血管危象38例,其中传统16例,穿支22例,传统经对症处理解除危象27例,手术挽救成功1例;穿支对症处理解除危象19例,1例失败放弃,2例穿支部分坏死。完全失败10例。本组急诊手术32例,感染率仅为3.2%。慢性创面268例,感染率为8.58%,慢性创面感染率远高于急诊创面。其它还有:边缘愈合不良及部分坏死、与受区匹配问题、供区遗留创面、瘢痕,功能障碍等问题。结论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保障成活的关健。严格遵守切取原则,控制好修饰性切取适应证,注意张力是手术的技术要求。手术供区正确封闭处理方式,是预防、解决并发症及功能不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传统皮瓣 游离皮瓣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旋转和改良菱形修复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的54例面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27例,分别采用旋转、改良菱形。比较两组的术后切口长度、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切口长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满意度,试验组面侧颧颊部缺损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缺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旋转和改良菱形修复面部缺损的疗效相当,临床上需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面部缺损 旋转皮瓣 改良菱形皮瓣
  • 简介:临床上,股前外侧(tALT)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有不损伤大动脉的风险,功能及美学效果好等优点,该文旨在评价股前外侧与前臂桡侧(RFFF)修复口腔缺损后供区的美学效果。对2003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42例口腔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4岁,所有患者接受显微外科组织重建。17例应用RFFF。25例应用tALT。结果:RFFF组成功率94.2%。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前臂桡侧皮瓣 供区并发症 皮瓣修复 口腔缺损 美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根据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在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前外侧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危象解除,术后该叶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色泽、质地良好,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区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供类型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的成活率。

  • 标签: 外科皮瓣 四肢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岛状及其组合在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一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11例外鼻肿瘤切除后存在鼻翼贯通或全层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1~89岁。依据鼻翼缺损范围,选择岛状、岛状联合鼻唇沟或V-Y推进、岛状联合双叶等进行修复。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1例患者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5~59个月,鼻部外观及通气功能良好,肿瘤复发。结论对于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的患者,选择适合的岛状或组合进行修复,可以重建较为理想的鼻部外观和功能。

  • 标签: 鼻肿瘤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