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20世纪初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宁在与反对派的争论中逐步深入地阐明了民族自决权理论的含义、实质,在指导俄国革命、苏联的建立以及多民族国家制度建设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使民族自决权成为重要的国际法原则之一。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等国家内部的民族分离主义势力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号,行分裂国家之实,这也给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蒙上了一层阴影。深入分析研究这一理论对指导多民族国家的建设,打击国际上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民族自决权 国家主权 民族主义
  • 简介:Kumaravadivelu教授提出的后方法理论是外语教学的最新成果,后方法理论提出的"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三个参数和十个宏观策略,启发英语教学的思维。本文试图通过后方法理论民族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指导,使教师突破困境,理论和实践合理的互换。

  • 标签: 后方法理论 民族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 简介:建构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应从中国本民族文化的意义上强调“文化自觉”,摆脱对西方文化“标签”的依赖,创建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理论形式和文化定义。在当今时代,建构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民族性路径在于:重视和正确认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突出本民族文化产业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建构具有中华民族价值的学术话语体系;发展适应本民族现实状况的文化体系。

  • 标签: 文化软实力 中国特色 民族性 建构 路径
  • 简介:在后学理论的影响下,华人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抵制或超越民族国家政治影响的趋势。本文旨在梳理该领域三种主要理论的渊源和关系,并阐明它们各自的意识形态特征和历史局限。本文进而指出,由于海外华人跟中国近现代政治现实的特殊关系,华裔流散文化研究不能照搬当代西方“后民族国家”理论中的研究模式。

  • 标签: 后民族国家 流散华裔 华文文学 华语语系
  • 简介: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意在以科学高效的教育方法培养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本科学生。民族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特殊性,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更具有现实的必要性。由于部分高校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存在对本科生导师工作的定位不清、缺乏相应的激励和考核制度以及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不够清晰等问题,导致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制度体系的若干建议,进一步推进民族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

  • 标签: 本科生 导师制 民族院校
  • 简介: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使用符号对世界进行逻辑构造的过程。“文学理论”是人类对文学进行理论思考的构造的结果。“文学理论”教材在我国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合教学的“文学概论”,另一种是“文学理论经典原著选编或汇编”。在“概论”和“文论汇编”之间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相互构造关系。我们对世界认知方式的不同造成了认知结果的不同,于是造就了多元的认知世界。这种构造性的关系带给我们更具针对性的启示在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文艺理论教学与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更加充分挖掘各民族自身的理论资源,充分倡导多元化、民主化的教材与教学。

  • 标签: 构造的世界 文艺理论 教材与教学 民主化 民族性
  • 简介:2012年9月16日,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一行人在所长袁晓文教授的带领下到辽宁省进行调研,期间与省民研中心进行了所际交流,中心何晓芳主任、金海燕副主任以及全体科研同志参加了此次交流会。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先后被国家民委设为民族理论研究基地和民族政策研究基地,此次交流活动也是为加强两个基地的建设,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民族研究工作。

  • 标签: 民族研究所 民族理论政策 研究基地 交流会 四川省 辽宁省
  • 简介: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术界有关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的回顾,提出现有研究主张以"国族"为基础和以"公民"为基础的两种国家认同建构途径。文章通过将国家认同问题与现代条件下民族国家建构过程联系起来,指出了两种途径分别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并结合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提出在民族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过程中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包括平衡双语教育与族群身份认同发展、克服教育与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和流动障碍以及促进民族地方教育工作的开放性。

  • 标签: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民族主义 民族教育
  • 简介: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方式和基础。民族高校很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的显性课程建设,但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早已突破课堂内的教学以及相关活动,隐形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将显性的课堂教育和隐形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的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民族团结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民族团结教育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 标签: 民族高校 民族团结 隐性课程
  • 简介:民族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根据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需要,继承传统民族学的优点,发展现代民族学,更好地促进中国与世界民族和谐。

  • 标签: 现代民族学 促进 民族和谐
  • 简介:<正>本刊主要发表民族学、人类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同时刊载处于学术前沿的有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理论文章。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1、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2、篇名简明扼要,最多不超过20个字。

  • 标签: 学术论文 民族论坛 关键词选择 人文社会学科 组合词 客观反映论
  • 简介:信任不仅是促进人际关系融洽的基本前提,而且是促进社会秩序良性循环的基本条件,它还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①各民族相互信任是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前提。因此,要在各民族中形成相互间的民族信任,营造良好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 标签: 民族团结 相互信任 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 社会秩序 社会和谐
  • 简介:民族社区旅游产品实质上是人力资本作用于物质资本之上的结果。社区居民在乡土社会“习得”的“地方性知识”在旅游开发后成为社区居民自身的人力资本。社区居民人力资本不仅是民族社区的核心旅游吸引物,也是民族社区旅游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其参与民族社区旅游利益分配的重要“资本”。正视社区居民在民族社区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强化社区居民人力资本,明确社区居民旅游开发投资主体地位;将社区居民纳入民族社区旅游决策分配体系,确保其收益权是民族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民族社区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产权 收益权
  • 简介: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化浪潮中,中华民族文化却时时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学校文化建设;也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明确民族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标签: 传承 民族文化 弘扬 民族精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价值;但是,民族志诗学中的民俗叙事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却沦为市场炒作的消费符码。这也表现出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言说立场和文化表达上的悖论处境。

  • 标签: 民族志诗学 少数民族文学 文学传播 消费符码 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