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公正处理医疗事故,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法规。工作方面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务人员的责任更加重大。作为护理人员,深知护理工作的繁杂,临床科室护理量大,人员紧张,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

  • 标签: 输液卡 护理
  • 简介: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消化性溃疡(PU)最为重要的发病因素,其他病因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一些非H.pylori非NSAID因素,根据病因采取治疗措施可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内科治疗 幽门螺杆菌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并消化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近六年来经电镜确诊的消化道溃疡并消化道出血80例老年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治疗措施。结果本组均为胃或十二指肠溃疡,HP检测阳性22例,12例病人自动出院,余68例痊愈出院。结论对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并消化道出血做好护理措施可提高疗效。

  • 标签: 老年人 消化性溃疡 消化道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针对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常见的安全隐患,采取一系列护理安全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隐患的发生,降低了隐患的发生率,确保了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的安全。

  • 标签: 神经内科 安全护理
  • 简介: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目前认为其病因多与精神和心理状况有关。目的:调查武汉地区消化内科就诊者中IBS患者的比例及其相关情况。方法:于2002年10月14~18日以问卷形式调查在武汉地区5家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2784例患者,性别、年龄不限。IBS的诊断参照RomeⅡ标准,以X^2检验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在2784名调查对象中,共298例(10.7%)被诊断为IBS。30~60岁组与〈30岁组和〉60岁组相比,IBS患者的比例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居住地、职业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间IBS患者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在IBS患者中,腹痛(60.9%1、腹胀(62-3%)和腹泻(60.6%)为最常见的症状,腹泻为主型患者最为多见(45.2%);既往有胃肠道感染史、抗生素应用史和心理异常者占较大比例。IBS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有明显影响。结论:IBS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明显影响。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门诊医疗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索优化内科课堂教学的思路.方法组合的不同教学课型;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教材;创建视听并茂的护理教学环境;强化学生的护理职业意识.结果优化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和探求.结论多元化的现代护理优化课堂教学是护理教育改革及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的关键,能不断地拓展护理创新思维及理念.

  • 标签: 内科护理 课堂教学 教学优化 护理教育 教学质量
  • 简介: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愈62例,转院和自动出院4例,护理工作强调临床观察,包括通过全身症状、呕血、便血性质、生命体征、液体排出量估计失血量,休克程度、补液量和补血量;观察体温变化估计量是否合并感染;做好抢救护理的准备工作和出血性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再出血,加强健康指导。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观察 护理
  • 简介:生物体本身有其固有的生物周期,一天之内,各种生理指标都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对此,我国古籍中就有“子午流注”之说,现代生物学中称之为“生物(时)钟”。生物钟也叫生物节律、生物韵律,指的是生物体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人体血压的高低、激素分泌、机体对疾病的耐受性、对药物

  • 标签: 时间护理 内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0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和护理。方法针对不同病情采取积极全面的急救,观察和护理。结果明显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减少并发症。结论通过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可有效的控制出血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快,治疗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出血抢救 护理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为了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笔者在多年的专科临床实践中,对影响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相关因素 护理质量 结果报告 影响 临床实践